周晓方丨马立宪印象 - 世说文丛

周晓方丨马立宪印象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我眼前的这位敦厚的汉子是作家马立宪。他坐在那里,就这么静静地望着你,脸庞黑红,身材魁梧,眼神里透着坚毅、执着、慈祥,问一句,他回一句,不事张扬,也不多说,缓缓的,一口地道的本地方言,流淌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马立宪1953年出生在城阳农村,祖辈以来均以务农为生,他也曾做了20年的农民,说他是农民诗人、农民作家大概不为过。小时候,家里没钱给他买书,他就经常捡杏核换钱买书。到参军时,他已收集了二三百本书。在部队,他最大的开销就是买书,津贴基本都用于买书。到退伍时,他随身携带的行囊中分量最重的要数两麻袋书了。复员回来,他仍然一如既往地买书、读书、藏书,至今已收藏数万册图书,他的家简直就是一个小图书馆。
书中有他憧憬的未来,有他崇敬的偶像,他也从书中找准了人生的航标。作为汽车兵,在跟随部队转战西部各地的六个年头里,他体验铁马兵戈,体味西部艰险的生存环境,感受火热的战友情、淳朴的民风,面对着浩瀚的戈壁滩、纯蓝色神秘的天穹、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皑皑连绵的雪原、峻峭俊美的群山、淳朴厚道的牧民村民,还有悠扬激越的牧歌,绚烂多彩的民族风情,他沉思,他沉醉,他激动不已,于是,一行行诗迹,一段段情愫,从他的脑海里喷涌,在他的笔端倾泻,一发不可收拾。他给军旅报章投稿,给家乡的报纸投稿,1973年,《青岛日报》发表了他的处女诗作《犁田的姑娘》,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沉浸在书的海洋里,他感到非常快意;久经文学营养的滋润,他萌生了从事文学创作的冲动;他写作,先是写诗,一年发个三五首,后来,又写散文诗,文思泉涌,至今已在《中国青年报》《文艺报》等几十家报刊上发表诗歌上千首,散文数百篇。
“怀念西部/不需要任何理由/那首/豪迈雄壮的军歌/便是终生的约定/漫长的心链/环环都相牵/节节都入扣……”(《怀念西部》)1979年,马立宪告别了军旅生涯,回到故乡,继续在广阔天地里耕耘。白天,他与其他村民无异,是农民;晚上,他则是作家,倚靠着堆积如山的书,他在遐想,在另一种田野里倾注心血,他写人生的感受,写身边的生活,塑造栩栩如生的各色人等。他的诗《豌豆花开》发表在《内蒙古日报》上,作家徐琪赞叹曰:“齐鲁大地上站起了一位诗人。”
1994年起,他陆续被各级文联借调,参与组织笔会、采访、体验生活等创作活动。1997年,他被派往阔别近20年的雪域高原,受市作协委托采访援藏干部。于是,岛城人民从他的长篇纪实文学《来自日喀则的报告》里认识了日喀则市长李众民等援藏干部,马立宪用充满激情的笔触记叙了这些勇于献身、勇于奉献的人民公仆感人的事迹,塑造了这些伟岸而真实的青岛优秀儿女的丰盈形象。
马立宪的作品不断在国内获奖,他也曾当选城阳区作协负责人,名誉纷至沓来,但是,他对这些看得很淡。他平静地说,写作对他而言有一种使命感,他不舍得像别人一样下棋、打牌、休闲消遣,他的闲暇时间塞满了读书和写作。为了赶写一个长篇,他经常自费住宾馆,三天五天是常事。无论遇到多大的打击,都不能使他动摇自己的信念。你经常能看到他的眼圈发黑——那是熬夜的结果。熟悉他的人说,每当写完一部长篇,他就像大病一场。
马立宪爱书,用书,写书,被选为青岛十大藏书家。他说,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没有文化就没有民族竞争力,而读书可以改变人,提高人的文化层次。
马立宪,一株成长在北部青岛沃野里的红高粱,正收获着自己的果实,可他还在耕耘,孕育着下一个丰收的季节……

2021.03.18 A7 人物版_00_副本.png

原载《青岛财经日报》“人物”周刊
2021.3.18 A7版
组稿编辑:周晓方


周晓方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周晓方丨马立宪印象》 发布于2023-4-16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