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丨火柴与肥皂 - 世说文丛

张勇丨火柴与肥皂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4.jpg

《青岛写真案内》的一幅照片,是门头展示“石鹼、化粧品、燐寸”的招牌。另一侧是否为同样的文字或其他的内容暂不得而知,但竖列的片假名シバ二,是“柴仁”的汉字,即名为“柴仁洋行”的一家日本进出口贸易商。
 
日德战争后,殖民者占领青岛。随之,日本工商资本在山东展开活动。除了投资设厂从事工业生产外,相应的金融与商贸领域也快速涌入异国的淘金者。柴仁洋行的招牌显示,其经营的商品与大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十九世纪期七十年代中期,日本开始生产火柴。其后对火柴的称谓,存在多种不同的说法。直到1882年,才出现燐枝和火柴的汉字表达。之后,燐寸又逐渐被认同和接受。柴仁洋行售卖的燐寸,应是日本制造的火柴。然而,伴随日资在台东镇设立的两家大厂于1918年先后投产,日本本土进口到青岛的火柴数量急速下降。
 
5.jpg

石鹼,是日语肥皂的汉字写法。鹼与碱,字义相通。当民间将火柴俗称洋火时,由西方最先制造的肥皂来到中国后,也曾被冠之洋碱。当然肥皂还有胰子的别称,盖因古代发明的洗涤用品含有猪胰脏和草木灰的成分。
 
以日式写法出现的燐寸和石鹼,从产品的市场流通性而言,岛城肥皂的生产要晚于火柴。也就是说,当日本成品火柴逐渐减少以至本地化的生产可完全替代进口时,肥皂的输入或许仍有一定的市场空间。由此推断,柴仁洋行的进口贸易额存在不同程度萎缩的趋势。
 
至于化妆品,日式写法的“化粧品”与燐寸和石鹼的情况不同。词语本身,存在被吸收和沿用的过程。据记载,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国外化妆品大批量进入青岛,这对刚刚起步的民族化妆品工业产生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
 
6.jpg

有关柴仁洋行的经营状况,尚未查询到更多的信息。包括照片中的二层德式建筑,虽说眼熟但一时无法指认具体的位置。从“写真案内”的另一枚图片可见,1915年10月开业的宝荣洋行,与柴仁洋行应当落址于同一处地点。
 
言及火柴与肥皂,家家户户离不开的生活物品还能从日本老火花中找到点滴印记。这枚“七面鳥印石鹼”的标贴,即火鸡牌号的肥皂。因火鸡的顶冠和脖颈冠通常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呈现七种色彩,所以又称其为七面鸟。七色艳丽、无与伦比,是勇气、财富、健康等美好寓意的象征。
 
7.jpg

火花的中心图案,是一只火鸡的形象。自右至左的片假名ターキー和ソープ,分别是英文的“火鸡”和“肥皂”。
石鹼与ソープ同时出现在火柴商标上,如果不是一石两鸟的话,那么火鸡牌肥皂若是柴仁洋行经销的商品,它将会是一个更大的惊喜。
 
2023.4.24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张勇丨火柴与肥皂》 发布于2023-4-26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