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周丨大师的“开窍”与“不开窍”——闲话马连良(3) - 世说文丛

学周丨大师的“开窍”与“不开窍”——闲话马连良(3)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1953年,马连良参加京剧界慰问团赴朝演出,竟按市价索要演出费,令同行者咋舌。而同时期,河南伶人常香玉捐了一架飞机。这样一个政治上极不开窍的举动,其后果可想而知。

“朝鲜慰问演出费”风波

1951年10月1日,马连良秘密乘车至罗湖经深圳到达广州,随即转往武汉,参加张君秋组成的中南联谊京剧团演出,然后北返。1952年7月1日受到周恩来总理接见,周总理对他说,你不要把去伪满演出的事放在心上,你是演员,靠唱戏养家糊口,没有政治目的。这番话让他既释怀也受到深深感动。同年8月成立“马连良京剧团”,当然这个剧团在当时仍属于私人性质,靠演出挣钱。1953年8月,马连良率马连良剧团来到青岛,在永安大戏院演出马派名剧《借东风》《苏武牧羊》《三娘教子》等。演期尚未结束,10月4日,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在北京组建成立。马连良终止在青岛的演出,主动返京参加赴朝慰问团。这次慰问规模宏大,设总团和八个总分团,共5448人,其中代表1994人。全国各地文艺工作者所组成的四十个剧团、歌舞团和技艺团。参加慰问团的艺术家有:梅兰芳、洪深、程砚秋、谭富英、裘盛戎、马连良、新凤霞、张君秋、关学曾、周信芳、袁雪芬、袁金凯、常香玉、丁果仙等。在朝鲜召开慰问会、座谈会和慰问演出共约7600余次,参加者有500万人次以上。

慰问团于1953年10月初旬先后入朝,至12月底陆续回国。

一生崇拜马连良的京剧武生名家王金璐也参加了这次慰问,他后来给宋玉庆讲述过一个细节,被吴小如先生写进自己的文章,“那是1953年,马先生同梅先生赴朝慰问,我(王金璐)先陪马先生演周瑜,后陪梅先生演裴力土。第二天的午后,二位先生遛弯,路过贮藏坑道,听得里边有‘小开门’的胡琴声,进去一看,是一位志愿军拉的,一人竟唱了一段。后来这位琴师知道了是梅、马二位,讲给记者听,记者不信,还是我做的见证:非但唱了,而且二位大师觉得无尚光荣,竟能攀上最可爱的人的琴弦!”

然而,正是这次“积极表现”,却让马连良跌入“深坑”。

关于这次赴朝慰问演出,章诒和在《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一文中有详细描述:“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要求参加‘赴朝慰问’的马连良,没有能懂得这一任务光荣伟大的意义,竟要求每场一千零七十万(旧币,折今1070元)的报酬。在‘讨价还价’中,有人提醒地说:‘这是慰问最可爱的志愿军。’于是,他和剧团答应每场减七十万(旧币,折今70元)。又有人再次提醒地说:‘别的剧团只收演出费。’于是,他和剧团决定每场再减五十万(旧币,折今50元)。吃戏饭的就得靠戏吃饭——马连良是按照梨园夙习、戏班规矩行事。是呀,即使给皇上唱,那也得‘赏’下来,而且‘赏’得不少。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你给最可爱的人演出还要钱?!’这一下,引起了震怒和众怒。上边认为这是个严重的政治问题,是对正义的亵渎,是对革命的反动。《戏剧报》做了报道与批判。文化部做了类似反革命行为的结论,并写入档案。”很快,这一事件的效应就显现出来,1954年8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周信芳、梅兰芳、程砚秋、袁雪芬等人都成为代表,马连良没有当选。

1957年“反右”,马连良是在彭真的“力保”下,才侥幸逃过。直到六十年代,马连良兼任北京戏校校长,他的弟子安云武回忆,那时候,身为北京京剧团团长的马连良被称为“先生”,而同为四大主演的其他三位谭富英、张君秋和裘盛戎则被称为“同志”,安云武当时年纪小,但在他幼小的记忆里,对这样的称谓差别印象极其深刻。很多年后,他接受阳光卫视采访,说到这件事,他认为,马连良一直只被当成“同路人”而不是“同志”的。
马连良“皇帝看戏也得赏下来”的逻辑,在“最可爱的人”那里行不通,他从旧时代过来,思想没有转过弯来,因为这个“弯”对他而言实在难拐啊!

art65680205.jpg



于学周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学周丨大师的“开窍”与“不开窍”——闲话马连良(3)》 发布于2023-6-21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