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志·一轻工业志》记载,“青岛的火柴生产起步于1916年。此前,青岛市民所用火柴部分来自外省市,部分来自国外。”
由此得出,当1916年日商开始设立火柴制作工场时,青岛的火柴生产即拉开帷幕。从1916-1918的三年看,至少三家日本工业资本在岛城开工投产。而在1920-1923的三四年间,陆续在市郊的城阳、即墨、胶县出现的三家火柴工厂则是民族火柴工业的肇始。
日前,上海火花收藏家李民先生发来一则消息,对于推断青岛地区火柴工业的发展脉络又增添新的认知点。他提到《中华民国史·第一卷》的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中,有几行涉及“在帝国主义强大经济压力下,中国民族工业难以抗衡”的语句描述。言及火柴业,“十九世纪末期,中国各地陆续兴办了一些半机械化的工厂,但在日本火柴的倾销下,沿海各埠的火柴厂多因竞争不过,被迫倒闭。”
这里的小段陈述,以页下注的方式补充了下列文字,即“1902年,九江、胶州两火柴厂倒闭,1908年琼州某火柴厂倒闭,此外,上海荣昌、燧昌二厂亦为日本火柴压倒。”
回望1875年,四岁的光绪皇帝登基。同一年,黄燐火柴在日本试制成功。1877年,日本制造的火柴开始出口中国,目的地大多以近洋航线的上海和烟台为卸货港。相对于十九世纪中期之欧洲火柴进入中国市场居多的状况,甲午战争后的日本火柴输入量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且日本工业资本在华投资设厂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以胶海关的统计数字为例,日本木制火柴的进口数量,从1900年的142,708罗上升到1901年的228,990罗,年度间的增幅已达60%。
另从1879年我国出现第一家规模生产的巧明火柴厂算起,二十年的时段,民族火柴企业先后出现在广东、河北、福建、四川、浙江、江苏(上海)等地,数量几近二十家之多。
据《中国民族火柴工业》一书,1899年在江西九江开办的荣昌火柴公司,“开业后不久即歇业”。但1900年的《商务报》则简要报道,“九江自黄龙章、甘受益诸人购地造屋,创办荣昌火柴公司以来,每日男妇工作不下千余人。所制火柴较他处为胜,已择本月挂牌开业矣”。
1899、1900以及1902的年代差异不大,原则上说,《中华民国史》注解的九江火柴倒闭,应为几处资料共同指向的荣昌火柴公司。
与九江并列的胶州火柴,到底是什么名称和来历,目前尚未找到具体的厂铭和其他关联的线索。
胶州,归属青岛。胶州之名,最早出现在十三世纪初。1369年,撤胶西县改为胶州。1898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后,胶州的部分区域划入胶澳租界的范围。1913年,裁胶州为胶县。而1902年前后,地名也确为胶州。那么当年未知名的实体,应视作胶州某火柴公司或火柴工厂。
始建于1899年的胶济铁路,1904年全线竣工。期间的1901年4月,铁路线修至胶州并随之通车。1923年,岛城商海的风云人物李涟溪选择市郊的胶县投资设立洪泰火柴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日资火柴企业的垄断地位和新办工厂的地域限制。
洪泰火柴的厂址,位于胶县车站的旁边,大概率也是考虑火柴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和产出的制成品能够依靠铁路干线达到物流运输的最大便捷。毕竟胶县车站与青岛站之间,彼此还有73公里的轨道距离。
从现有的资料可见,山东民族火柴工业始自1907年潍县的保群制造厂和济宁的实业公司。两家同年诞生的火柴工厂,究竟背景和详情如何,依旧未见太多的介绍。若再去探寻1902年倒闭的胶州火柴厂,看起来更是难上加难。
当洋火充斥市场之时,外来的经济掠夺和军事侵略成为世纪之交的时代主旋律。可能存在时间不长的胶州火柴,或歇业或倒闭,估计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
假如火柴厂果真存在过一段时长,那么其资金、技术、原料、设备、工人,加之产业的配套和加工的分包,还有市场的营销,特别是与外来洋火的正面交锋,称得上是一幅令人难以想象的历史画面。
胶州火柴,到底仅仅出现在字面还是曾经落址三里河畔,期待新的发现或是旧的遗迹,能够适时给出答案、破解世纪谜团。
2023.5.16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