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人的观念中,若要在诗词中将全无干系的事物建立联结,必须有典故的支撑方可——因为典故证明着两种事物在历史上有过“精彩联结”的先例——否则便是勉强或臆造。
清人郑文焯为回护姜夔,引唐人王建诗《塞上咏梅》,说明昭君与梅花曾有深厚渊源,其实是强为之解。王诗营建的是一种物是人非的寥落之感,从未将梅花与昭君对举或互化。
此词通篇描摹、转述,更像是以长短句、按平仄格写成的短文,而不似“词”。看官自明。
疏影
[南宋]姜夔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
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
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
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选自《唐宋名家词选》第273页)
------
此盖伤心二帝蒙尘,诸后妃相从北辕,沦落胡地,故以昭君托喻,发言哀断。考唐王建塞上咏梅诗曰:“天山路边一株梅,年年花发黄云下。昭君已没汉使回,前后征人谁系马?”白石词意当本此。近世读者多以意疏解,或有嫌其举典拟不于伦者,殆不自知其浅闇也。
——郑文焯《词选》(转引自《唐宋名家词选》第2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