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占丨好客的“导游”王曙光 - 世说文丛

阿占丨好客的“导游”王曙光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青岛的莒县路是一条不足百米的路,自西南往东北,倾斜而上。
在莒县路两旁百年银杏树下,有一处叫做“导游之家”的门店——半扇窄门,十平方米的空间,是个只卖小食品、饮料、面包、饼干之类的小便利店。
整个秋冬都是淡季。没有客人的时候,“导游之家”主人,六旬开外的王曙光安静得好像不属于这个喧嚣尘世。他就那样独坐在凳子上,静静地听海风一天比一天强硬。高血压引起脑血栓之后,他的右眼彻底失明,不然还可以看看电脑里存放的故事片。小店醒目位置也贴出了一张提示:店主因视力不佳给顾客带来不便,请谅解。
小店开在路边,平日里,替邻居们收个快递,帮放了学的孩子串个零钱,让推着箱子的老人歇歇脚,对王曙光来说,不过是寻常小事。每次路过“导游之家”,我都能看见他缓缓望向门前的眼神,温和而善良。
开小店的人通常会在淡季打打牌喝喝酒,而他对自己没有任何嗜好的解释是——好静。事实上,他的行动也多有不便,从小患有婴儿瘫,左腿比右腿明显地瘦上几圈,“我其实是残疾人”,他轻轻地说。
夏天里,却是另一番情境。在银杏树的遮天阴凉里,王曙光变得活泛而快乐。“导游之家”的门前支起了简易桌椅,人一多就不够坐了,他还额外备下二十多个小马扎。常有成群的内地游客在门前休憩,挤挤挨挨,倒也热闹。他们用王曙光免费提供的开水冲泡方便面,吃得惊天动地。方便面自然是从“导游之家”买的,顺便还买了榨菜、火腿肠、卤蛋之类。王曙光挪动着不流畅的脚步,忙活不停。
这里紧邻栈桥,旅游旺季一到,就成了外地大巴的临时停靠点,游客们从车上下来,挥动着小红旗的导游走在前面,带领大家奔向了大海。司机们守在原地等待,时间变得枯燥而漫长。
自从王曙光在便利店门口挂出“司机免费喝茶”的招牌后,司机们高兴了,王曙光也高兴了:一来,司机们可解长途跋涉之暑渴;二来,王曙光乐得与司机们聊聊青岛的风土人情,也听听山南海北的故事;三来,外地人知道了青岛人的好客。
阳光从银杏树茂密的枝桠间跌落下来。短促的路上光影斑驳。浓湮的茉莉花茶渐渐失去了颜色。此时的王曙光或许正在跟团团围坐的司机们介绍莒县路的历史。“别小看这条马路,德国人建的,一百多年了。挨着数吧,1号曾是个旅馆酒店,当年有九间客房,还有台球室、俱乐部,餐厅里卖的是正宗德式西餐。2号,你去二楼的走廊上看看,现在还挂着个长匾,上面有四个字‘寰海镜清’,那里曾是公立的图书馆,解放后,改名叫青岛市人民图书馆,后来迁走了。3号是一栋私人小别墅。楼里的老人说,德国人建的房子一般都有战争防御功能,地下室带拐弯,一个楼房设计好几个出口,如果发生巷战,都是现成的防御工事。4号,听说以前是家医院,抗战胜利后,改成了卫生局……”
一番如数家珍,把那些号称见过大世面的司机们镇住了——想不到,青岛随便一个开便利店的都这么有文化;更想不到,青岛这么短的一条路竟有这么丰富的历史人文。以前总听说青岛人傲慢无知,看来不是真的。
这便是王曙光最满足的时候。
干了一辈子的电影放映员,退休后的王曙光开了这家小店,贴补家用。除了卖简易食品,也提供公话、复印、传真等服务,里屋是体育彩票售卖点。“一年只有七八两个月的旺季,又是薄利多销的小本买卖,刨去房租、水电费等成本,每天平均不到一百块钱的毛利,勉强维持而已。”
生意平淡,王曙光也从来不进假冒伪劣的便宜货。酸奶、肉制品等保质期不好控制的产品不卖。虽然是莒县路上唯一的便利店,又在旅游景区附近,王曙光却从来没有利用地利之便多赚外地游客的钱。一包餐巾纸卖五毛钱,一支老冰棍一块钱,冰镇可乐和普通可乐一样的售价。
王曙光不宰客,相反,他总是急游客之所急。经常有游客被附近海边礁石上的牡蛎皮划伤,附近没有药店,他特意进了一种创可贴,五毛钱一张,救游客们之急需。
一年又一年,银杏树从翠绿变成了金黄,又从金黄变成了翠绿,各地经停这里的司机导游和数不清的游客们都认识了这个面容和善的青岛人——小店卖东西不坑人,主人和善又友好,老板的美名传四方……
莒县路上一响起汽车发动机的鸣响,王曙光的心,就有了热烈的响动。因为,熟悉的和不熟悉的远方的客人们,来了。

03-阿占图_副本.png 题图:阿占

《青岛财经日报》“人物”周刊
2023.7.5  A8版
转载自《私聊》(青岛出版社)
组稿编辑:周晓方



阿占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阿占丨好客的“导游”王曙光》 发布于2023-7-4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