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周丨一首古诗多重变奏——读诗札记 - 世说文丛

学周丨一首古诗多重变奏——读诗札记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琴操》曰有一狂夫,被发提壶涉河而渡,其妻追止之,不及,堕河而死。乃号天嘘唏,鼓箜篌而歌曰: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将奈公何!

最早知道这首诗,是通过梁实秋先生的一篇文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衷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公无渡河又作《箜篌引》,是《相和歌辞》之一,最早见于东汉蔡邕的《琴操》,是乐府词中的名篇。崔豹《古今注》对本事有详细记载。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疯子不听劝阻死于渡河,其妻的痛苦哀伤,主题是疯狂与死亡与伤痛。后来,常用“公无渡河”这一诗题讽喻身罹险境,却执迷不悟,苦劝不听,致使灾难发生。千古之下以此为题变幻出许多名篇,自汉以后经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历代诗人均有《公无渡河》为题的诗作,这些诗各有特色,放在一处比较来读,会收到多重艺术感染。

先来看南北朝时梁代诗人刘孝威的《公无渡河》:

请公无渡河,河广风威厉。
樯偃落金乌,舟倾没犀枻。
绀盖空严祠,白马徒生祭。
衔石伤寡心,崩城掩孀袂。
剑飞犹共水,魂沈理俱逝。
君为川后臣,妾作江妃娣。


这首五言古诗篇幅长了许多,情感委婉,但少了冲口而出的直爽,因此绵软了许多。这首诗见于《玉台新咏》,诗人将这个题目写成了宫词了。

再来看南北朝梁陈之际诗人张正见的《公无渡河》:

金堤分锦缆,白马渡莲舟。
风严歌响绝,浪涌榜人愁。
棹折桃花水,帆横竹箭流。
何言沈璧处,千载偶阳侯。


这首诗更加精致细微,读这样语言技艺成熟的作品就像吃精面馒头,少了很多小麦原来的香味。
诗至唐代,达到鼎盛,有数位诗人以此为题写作。李白、李贺、温庭筠、王建、王睿、李咸用等均有同题作品歌咏本事。李白的《公无渡河》错落有致,气势不凡:

黄河西来决昆崙,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烟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骨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诗比兴笺》以为:是诗自昔不言所指,盖悲永王璘起兵不成诛死。……“波滔天,尧咨嗟”云云,喻明皇之忧危。“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云云,谓肃宗出兵朔方,诸将载力,转战连年,乃克收复也,艰难若此,岂狂痴无知之永王所能立功乎?乃既无戡乱讨贼之才,复无量力守分之智,冯河暴虎,自取覆灭,与渡河之叟何异乎?云云。这样读诗太过拘泥,李白再世,亦当不会同意。元代文学评论家萧士赟对这首如此注解:诗谓洪水滔天,下民昏垫,天之作孽,不可违也。当地平天成,上下相安之时,乃无故冯(凭)河而死,是则所谓自作孽者,其亦可哀而不足惜也矣。故诗曰:“旁人不惜妻止之”,是亦讽止当时不靖之人自投宪网者,借此以为喻云耳。

再来看李贺的《箜篌引(一作公无渡河)》:

公乎公乎,提壶将焉如。
屈平沉湘不足慕,徐衍入海诚为愚。
公乎公乎,床有菅席盘有鱼。
北里有贤兄,东邻有小姑。
陇亩油油黍与葫,瓦甒浊醪蚁浮浮。
黍可食,醪可饮,公乎公乎其奈居。
被发奔流竟何如?贤兄小姑哭呜呜。


这首诗重点申明不可以渡河的理由。李贺把古辞的四层意思,都极到位的表达了出来。他一贯的风格是夸张而浓烈的,但这首诗他却没有呈才使力,毫不修饰,长句短句,错落有力,一口气读下来,让人欲哭无泪。
比较二李,李白所作,自“黄河”以下到“九州始蚕麻”,论气势磅礴,在李贺之上。他似乎想用一种“大历史”的背景,来增加渡河的悲壮色彩。这是李白的经典笔法,无人能与之匹敌。才高之人,往往难以收敛才华,过分炫才会以辞害意,李白毕竟不是寻常之才,在营造氛围之后,迅速回到主题,到了结尾处“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骨于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呈现出这一意象,极具震撼力。


王建《相和歌辞公无渡河》:

渡头恶天两岸远,波涛塞川如叠坂。
幸无白刃驱向前,何用将身自弃捐。
蛟龙齧骨鱼食血,黄泥直下无青天。
男儿纵轻妇人语,惜君性命还须取。
妇人无力挽断衣,舟沈身死悔难追,
公无渡河公自为。


和二李两首杂言不同,王建所作是齐言。诗中使用的虚字使语言张力大减。对“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一场面的表现,也不如李贺之真切,李白之奇崛。不过他换了一个角度,仍然在苦苦追问渡河的原因。“公无渡河公自为”,最后归结于个人意志和自我选择的结果。

接下来读温庭筠的《公无渡河》:

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
龙伯驱风不敢上,百川喷雪高崔嵬。
二十五弦何太哀,请公勿渡立裴回。
下有狂蛟锯为尾,裂帆截棹磨霜齿。
神锥凿石塞神潭,白马参覃赤尘起。
公乎跃马扬玉鞭,灭没高蹄日千里。


温的手法和李白是一样的。也就是由远景切入,拉近到渡河一刻,然后及渡河之后事。他的描写不可谓不好,但是并不是高度个性化的。“请公勿渡”已经大大折损了语势,最后“公乎跃马扬玉鞭,灭没高蹄日千里”把惨痛死亡,消解为高蹈成仙,似乎想另开一层境界和遐想,却把悲剧色彩几乎全数抹煞。

王睿《公无渡河》:

浊波洋洋兮凝晓雾,公无渡河兮公苦渡。
风号水激兮呼不闻,提壶看入兮中流去。
浪摆衣裳兮随步没,沉尸深入兮蛟螭窟。
蛟螭尽醉兮君血干,推出黄沙兮泛君骨。
当时君死妾何适,遂就波澜合魂魄。
愿持精卫衔石心,穷取河源塞泉脉。


王睿把视角定位在“其奈公何”,主角成了活着的妻子。由此渡河者的命定悲剧,转化为对坚贞的赞扬。整首诗写得很悲切,很漂亮,但主题的转化减少了原主题那种强烈的、直截的冲击。

再来看李咸用的《公无渡河》:

有叟有叟何清狂,行搔短发提壶浆。
乱流直涉神洋洋,妻止不听追沈湘。
偕老不偕死,箜篌遗凄凉。
刳松轻稳琅玕长,连呼急榜庸何妨。
见溺不援能语狼,忍听丽玉传悲伤。


李咸用是一位并不显赫的诗人,约唐懿宗咸通末前后(约公元八七三年前后)在世,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散见宋杨万里《唐李推官披沙集序》。所作多忧乱失意之词。在这诗中李咸用引《孟子》卷七《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之典,意似指责舟人见死不救,这是别人未曾涉及的话题。

唐人陈标有一首七律《公无渡河》:

阴云飒飒浪花愁,半度惊湍半挂舟。
声尽云天君不住,命悬鱼鳖妾同休。
黛娥芳脸垂珠泪,罗袜香裾赴碧流。
馀魄岂能衔木石,独将遗恨付箜篌。


这首七律也是吟咏本事,诗中用了“黛娥”、“芳脸”、“珠泪”、“罗袜”、“香裾”、“碧流”这样一些语词,呈现的意象与原始状态迥异,因此,除了诗题这首诗已经没有多少比较价值。
历史走进南宋,公无渡河依旧是诗人歌咏的题目,先读一首南宋王炎的《公无渡河》:

黄河浩浩不可航,腰壶欲渡何其狂。
妪挽翁衣愿无渡,忠爱深言反逢怒。
河流滔滔翁溺死,老妪搏膺泪如雨。
行人劝妪莫痛伤,痛伤之极能断肠。
古来愎谏多不祥,鸱夷浮江吴国灭,
老臣疽背霸王歇。


读这首诗立刻让人想到历史上一些因为诤谏而遭毁谤的人物形象伍子胥、范增,而对应的夫差和项羽的结局不正和那位不听劝阻的渡河公的一样吗?宋诗的形象性较之唐诗差了不少,这首诗最后三句“古来愎谏多不祥,鸱夷浮江吴国灭,老臣疽背霸王歇。”就是明证。

再看宋人白玉蟾的《公无渡河》:

君不见猿啼苍梧烟,风捲潇湘水。
双蛾无处挽重瞳,粉篁点点凝春泪。
又不见鹤饮瑶池月,露泣龟台花。
百官极目望八骏,青鸟寥寥空暮霞。
呜呼,不自爱惜甘蹈死,亦不闻乎千金子。
公无渡河要渡河,公要渡河争奈何。


白是道士,这是借题发挥之作,所咏事实与原主题无干。
其后周紫芝慨叹“公无渡河公自苦,人心险过山嵯峨,豺狼当路君奈何。劝君收泪且勿歌,世间平地多风波。”唐庚害怕:“平地犹恐生风波。”徐集孙惊惧:“争知平地有风波,人心之险险于河。”黄简哀怨:“平地往往犹风波,况此弥漫秋水多。”成了“公无渡河”在南宋变调的主题。

元明以降,“公无渡河”仍是被屡屡歌咏的诗题,其中元末明初刘基的《公无渡河》写得尤为沉痛,并且充满哲思:

丈夫不爱死,成仁心所安。
殒身苟无故,哀哉徒自残。
水能杀人人共知,公独茫然狂以痴。
黄河渺渺无津涯,乃欲绝流而渡之。
公也溺死人谁悲,世路如何,险恶实多?
平地倏忽,滔天风波。
利淫欲饵,孰知其佗?
不见不闻,纵横网罗。
固不必如公之痴,可揕以鱼中之铍。
亦不必如公之狂,可禽以伏甲之觞。
眼前言笑百媚出,宁知兵刃罗心肠。
公无渡河河无津,箜篌一曲愁杀人。


有意思的是当代诗人余光中的这首现代诗《公无渡河》:

*公无渡河,一道铁丝网在伸手
公竟渡河,一架望远镜在凝眸
堕河而死,一排子弹啸过去
当奈公河,一丛芦苇在摇头

一道探照灯警告说,公无渡海
一艘巡逻艇咆哮说,公竟渡海
一群鲨鱼扑过去,堕海而死
一片血水涌上来,歌亦无奈*


该诗作于1976年11月,其时余光中倾力于民谣风创作。上节站在“公”的角度,描写了欲渡者在铁丝网的另一边苦苦挣扎,想要突破铁丝网渡河到另一岸去。下节却是站在拦渡者的角度,当发现欲图者时,警告他“不许渡河!”巡逻艇咆哮,狙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拦渡者的冷血。

诗词之高下,虽无一定标准,可是,论直面惨淡,到底还是那十六个字: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其奈公何!


于诗之外,浮想联翩。遥想千余年前苻坚“渡河”的那一刻……曾那么多人告诫他,不可以渡,不应该渡,然而谁也不能阻止他的脚步。江北苻坚的轻狂留下一个“草木皆兵”的成语,成就了江南谢安的“小草远志”。意欲强渡长江的君王苻坚,他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疯狂要不得,除非不要命了……


原载轻博客1/13/2020 9:50:52 PM



于学周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学周丨一首古诗多重变奏——读诗札记》 发布于2023-7-14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