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起庆丨读经的体会(6) - 世说文丛

王起庆丨读经的体会(6)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所指和能指

雅各描述中东沙漠里的一种生态现象:嫩草能在雨后迅速抽芽生长,但当阳光炙烤、热风吹来时,就一无所存了。雅各所喻:依靠财富、权力所带来的安全感是虚假的、危险的。智者则要依靠那永恒不变的事物,而唯有上帝能赐人那永存的事物(《雅各书》1:9~11)。
在上述这段经文里,前一个是否定性的所指——财富、权力,以及以赛亚所言“凡有血气的,都尽如草”的一切(《以赛亚书》40:6~7)。后一个是肯定性的能指——永存的事物。
被否定的,都是实在可感之物,看得见,摸得着。但手感再好,也还是把握不住;暂时把握住了,也是祸福难测。被否定的,是存在自身的否定。
被肯定的,却是不可见之事,只能凭感悟和信心触到。信心的确据不是一个方法的问题,而在于灵性,是调动所有生命元素的认知道路。被肯定的,是存在自身的肯定。
主啊!祢给我安宁时,我就怠惰;祢给我不安时,我则犯错。
但我坚信祢的指引。

0ff41bd5ad6eddc4d56ac5af36dbb6fd536633d0_副本.jpg


不同的解经法

经一段时间的读经学习和实际观察,我体会到:把圣经说成是“神的道”,要比说成是“神的话”更合宜一些。于前者,圣经66卷书的作者、先知、使徒都是“传道人”;于后者,则他们可能只被当成是“传话者”。虽然,“道”和“话”都源于“罗格斯”之意,但在具体运用中,“道”让人联想到更为丰富的启示真理的途径,包括肉身和灵性的一切,如话语、异象、肢体语言(以西结的蒙恩特征之一)等等。而“话”有时会被说成是神的原话,一字不差地被记录下来并传达下去。
此前读保守主义神学家巴特的理论,他早已提出了这种看法,但自己当时麻木,对此没有领会。在此联系不同的解经方法来说说,即字面解经、字义解经、灵意解经。
字面解经法是自设障碍。那么多的研究者已告诉我们圣经书卷在传抄、翻译的过程所产生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人造成的,不应该成为体悟真道的障碍。
字义解经法是一种耐心的倾听和探究。那些运用字义解经法的神学家是值得敬佩的。如新约的注释者的巴克莱、旧约注释的主编纪博逊等。他们深究以色列和教会史复杂的文化背景,精通多种语言,如希伯来语、亚兰语、希腊语、拉丁语等。他们常常从原始语义里挖掘出我们不曾想到的含义,祛除了误解,有助于读者的理解。
灵意解经法应谨慎对待,不宜过度。此法如果使用不当,会造成用己意代替神意的弊端。在早期教会史上,曾因主张不同的解经法而产生了教会之间的重大分歧,如北方的安提阿教会与南方的亚历山大教会之间的分歧。德尔图良、奥古斯丁是乐于运用灵意解经法的早期神学家。



王起庆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王起庆丨读经的体会(6)》 发布于2023-7-17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