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周丨晨读随记:“新蝉第一声” - 世说文丛

学周丨晨读随记:“新蝉第一声”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公元826年六月初三夜晚,54岁的苏州刺史白居易在任所,听到新蝉的鸣叫,触景生情,写下了一首思乡诗《六月三日夜闻蝉》:

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
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
乍闻愁北客,静听忆东京。
我有竹林宅,别来蝉再鸣。
不知池上月,谁拨小船行。

唐长庆四年(824)正月,穆宗皇帝服用长生不老金石药“崩”了,16岁的太子李湛即位,是为唐敬宗。新皇帝登基,改年号宝历,一朝天子一朝臣,官员迁降频繁。宝历元年五月,白居易从杭州刺使任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赴东都洛阳上任。虽然只是个闲职,白居易还是于五月底匆匆离开他钟爱的杭州赶回洛阳赴任了。此时,他更想“清闲”,然而,没清闲几天,宝历二年三月四日,就被任命到苏州刺史的位置上班,白居易接到新的任命诏书后,写下了《除苏州刺史别洛城东花》诗:

乱雪千花落,新丝两鬓生。
老除吴郡守,春别洛阳城。

经过二旬的准备,三月廿九日出发,过汴州,渡淮水,经常州,五月五日端午节这一天到了苏州。这一年白居易54岁,“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闻有酒时须笑乐,不关身事莫思量”,典型的“初老”心态。到苏州一个月后的六月初三这一天的夜晚,他听到新蝉的鸣叫,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六月三日夜闻蝉》。这首诗写得清新优美,如同一曲美妙的小夜曲,婉转动人。前四句从视觉、嗅觉及听觉上写了所见的景象:夜荷的香气、清露坠落的幽美、绿柳轻拂、晚风习习、微月初上、蝉声凄鸣……;后六句是触景生情,写的是一种思乡的情愫:一个“愁”字,一个“忆”字将思绪从秀美的江南大跨度带到北国洛阳,家园的竹林,是另一番清幽,这个时候是否也是蝉鸣阵阵?弯月映在池塘上,小船一样荡漾,可是谁来拨动它前行?丰富的想象让思念形象化,且富有情趣。

整首诗语言通俗自然,没有一句用生僻语,没有任何掉书袋,就是一幅铺垫着音效的夏夜白描,情韵悠长,读来恬美动人赏心悦目。

首句的“清”字总括了全诗的意境,《唐宋诗醇》认为:“一片空明。诗境至此,才许当一“清”字;直是天分高绝,钝根人何从学步?”可见清新之境绝非俗眼得见,俗手能描,俗心可会。

这首诗中,“新蝉第一声”尤其高妙,陆游在《老学庵笔记》论到:“白乐天云:‘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晏元献云:‘绿树新蝉第一声。’王荆公云:‘去年今日青松路,忆似闻蝉第一声。’三用而愈工,信诗之无穷也。”陆游提到的宴殊的诗句仅存此一句,王安石诗抄录如下:《和惠思韵二首其二──蝉》

白下长干何可见,风尘愁杀庾兰成。
去年今日青松路,亦自闻蝉第一声。

白居易的这句“新蝉第一声”不仅启发了宴殊和王安石,宋代还有好几位诗人将此句写进自己的诗里,各有妙处,但,均不及白诗中的意蕴丰富,一句好诗,可以被模仿,但很难被超越。

兹将所见抄录如下:

新蝉
北宋 · 寇准

寂寂宫槐雨乍晴,高枝微带夕阳明。
临风忽起悲秋思,独听新蝉第一声。

绀碧
北宋 · 张耒

绀碧遥空秋意生,深檐当午暑风清。
老翁睡起支颐坐,初听新蝉第一声。

青溪阁
南宋 · 叶绍翁

江总能文士,空贻狎客名。
旧基荒草占,废圃野人耕。
古柳无多树,新蝉第一声。
青溪固亡恙,依旧与孤城。




于学周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学周丨晨读随记:“新蝉第一声”》 发布于2023-7-20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