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基亮丨八十岁试笔(遗作) - 世说文丛

孙基亮丨八十岁试笔(遗作)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2016年3月12日,乍寒乍暖的初春,刚举行完李忠桥的葬礼。他躺在里面,任人恸哭悲伤,毫无表情,那情景那气氛,仍萦绕心头,久久不能散去。他生前嘱托我的眼神似在眼前打转,一个声音在悄悄对我讲:“你应该记住我对你讲的,你要写下来,写成书,就像你第一次写给我看的短文那样。王重生在美国上学的一件小事,你写的那么生动,写王宣忱也不会有问题!”这是冥冥之中李忠桥对我的期望。
李忠桥的岳父王元德(王宣忱,1879-1942),毕业于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博士创办的登州文会馆大学,是中国基督徒的杰出代表,对教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他是神学家,参与流通最广的《官话和合本圣经》的翻译;他是翻译家,独自翻译《新约圣书》《圣经故事》等,是我国独立译经第一人;他是诗人,创作赞美诗《颂赞诗歌》的大量歌词;他是教育家,重视教育,创办多所学校,并编辑课本。他还是实业家,实业爱国,创办贸易商行和制造业工厂。
他的踪迹遍及山东潍坊、烟台、蓬莱、济南、青岛,在教会中极有威望,被尊称为“山东教皇”。在山东乃至中国教会史上也应是浓墨重彩的人物。
我从事印花图案设计,直到退休,思绪总在琢磨消费者的审美意识,什么图案可以做成装饰布,城市姑娘和农村媳妇喜欢什么花布,根本没写过文章。最初,看到有文介绍先亲,是“潍县八怪”“同志画社”成员,发现多有不实之处,心想,与其别人错写不如我写,于是从写父亲开始写起文章来了。写完父亲,意犹未尽,又写街坊邻居朋友熟人。例如陈介祺后人、青岛最后的大家闺秀陈绣章;高产的建筑师王枚生;音乐教育家邓余鸿;美术教育家女画家赵仲玉;钢琴教育家王重生等,都是我的邻居或朋友,较为熟悉,写起来不费大事。后来介绍王重生音乐世家,成为我的写作重点。
从写这几位人物,我深感写文不易,不仅费神,还可能遭质疑,惹来麻烦。
潍县昌乐出身的王家在青岛是数得着的大家族,阳信路4号是王家大本营,王元德(王宣忱)曾在此居住十五年,度过生命最后的辉煌时光;齐东路7号是王元德弟弟王元亮大儿子王凤亭的家,王家兄弟二人的子女这一代,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在青岛文化界、教育界都出现过杰出的人物。他们没有优越的家庭条件,没有后台资本,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他们知道上学有用,读书有用,用功念书,“读书自有黄金屋”,秉承昌乐山村农民刚毅的性格,质朴拼搏的品德,富有才智的头脑和坚韧不拔的刻苦精神。一个偏僻农村的农耕家庭,子女都成了读书人,接受过大学教育,成为知识分子,家中出现过大学教授、中学校长、工程师、医生、音乐家等,大名都在青岛文教界叮当响。
1940年代毕业于美国俄亥俄州托莱多市玛丽・曼斯大学的钢琴教育家王重生、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德保罗大学音乐系研究生的王复生、毕业于圣约翰大学英语系的王凤振、毕业于金陵大学园艺系的植物学家王凤亭、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畜牧系的兽医专家王凤山、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的机械专家王凤璋、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的医学专家王凤连、毕业于齐鲁大学国文系的中学校长赵泰和等,在当时,都出类拔萃,令人钦佩。特别是王宣忱的一双女儿,其名声在青岛音乐界无人不知,培养了无数的音乐人才,影响了青岛整整三代人。
可是,写王宣忱并非易事。首先我们都没见过他,他的女婿李忠桥讲述的,仅是王宣忱一生中几件值得称颂的大事,也是模糊的片段,构不成王宣忱的基本轮廓。他侄子王凤亭写过王宣忱的材料,韩同文先生依照材料写的《王宣忱译圣经编文会馆志大办实业》一文,也是概略,并不详尽。
因此,了解王宣忱,就要借助文字材料,就要研究教会、教育、音乐和实业,要研究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夫人狄邦就烈,要研究登州文会馆,狄考文弟弟狄乐播、他创办的潍县乐道院以及后来的广文大学、齐鲁大学和广文中学。这些领域,是一道十分庞杂的大题目,要想深入,谈何容易?
我的工作是图案设计,属于个体思想劳动。图案的构思、纹样、色彩、绘制都自己决定,养成了不指望别人,自己决定的习惯。所以,我在新浪博客写文章,不求任何人,写完直接点“发表”。不用专家推介,谁愿意看谁看。可是,有人看了我的博文竟然很感兴趣,和我联系,要求使用我的文章内容,想了解更多的事实。蓬莱历史研究会、《青岛早报》《半岛都市报》《青岛音乐》《市南人文历史研究》、青岛广播电台,都向我索要稿件,发表介绍王宣忱的文章。
最早联系我的是蓬莱历史研究会蔡志书和陈鹏先生,他们正在设法恢复文会馆,有关文会馆的材料奇缺,看到我写文会馆最后一届毕业的王宣忱,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视王宣忱为典型。又有中国海洋大学英语系任东升教授和研究生高玉霞同学、江苏神学院张克全牧师、山东神学院王子涛同学、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郭登杰先生、青岛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张钰婕同学、西安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邓婕、复旦大学刘平博士等等,与我网上沟通,来信询问,都想进一步了解王宣忱,了解他翻译的《新约全书》,了解教会音乐。有的从学术角度,有的从历史角度,有的从音乐角度,有的从翻译角度,从不同角度研究王宣忱。王宣忱竟这么受到重视,是我始料未及的。就凭王宣忱翻译圣经,本也应该受到高度重视,只是发掘得不够,远远低估了王宣忱在教会史、翻译史上的地位。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任东升教授在其《圣经汉译文化研究》著作中,有“圣经汉译史大事记”一节,单独把“1933年王元德(王宣忱)翻译的《新约全书》在青岛出版”列为圣经翻译史大事之一,并指出“该译本是第一部由华人独立翻译的《新约》译本”,对王宣忱做了极高的评价。在指导研究生撰写论文的基础上,于2014年3月6日,向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提出申请,课题题目是《文化名人王宣忱与青岛早期发展(1928-1942)》。申请指出:王宣忱作为早期青岛市著名的实业家兼牧师教育家,挖掘其生平事迹,发挥其文化名人资源效应,对于青岛市的地方史志编纂、文化还原、文化资源开发、实业研究都大有裨益。不知何种原因,王宣忱一直是青岛名人研究的空白,其文化价值和名人效应并没有得到开发,因此,如挖掘文字档案,激活档案的文化价值,使其散发出“文化香味”显得尤为重要。
以上的引用,表明对王宣忱的研究,已经引起各界的重视。
开始撰写王宣忱的文章时,参考资料少得可怜,仅靠李忠桥口述,许多问题都蒙在雾中。不过,近年情况有所改观,蓬莱历史研究会重新刊发王元德(王宣忱)刘玉峰合编的历史文献《文会馆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郭大松、崔华杰翻译美国费丹尼的《狄考文传》、狄乐播著《邦就烈传》,尤其《文会馆志》的重新出版,给研究王宣忱提供了最直接的资料。
郭大松、杜学霞编译,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登州文会馆》,将1891年上海美华书馆的英译中《登郡文会馆要揽》和中文版《登郡文会馆典章》,以及1913年王宣忱和刘玉峰的《文会馆志》,综合在一本书里出版,特别是“附录”,未经删节的《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登州文会馆历史回眸》,系统梳理文会馆如何演变为齐鲁大学的过程,这个回眸成为不可多得的研究王宣忱的间接资料。
王宣忱和刘玉峰合著的《文会馆志》,已经成为研究文会馆的权威性的重要典籍。
无论宗教界、教育界和实业界,王宣忱无疑都是重要人物,他在中国教会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还需要宗教学者、社会学者,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挖掘,以全面反映王宣忱的历史作用。仅就单独翻译新约第一人,就可以把王宣忱提高到国家级文化名人的更高层次。
我凭借自己的兴趣和为实现老友李忠桥的嘱托,几年来研究王宣忱,我和周晓方先生一起做了几件事:第一,编辑出版《王宣忱诗文选》,将王宣忱在圣经翻译方面的贡献和他创作的诗歌收集整理于一册;第二,周晓方先生花费四年时间,将王宣忱1933年独自翻译出版的《新约全书》重新输录、整理、编校、排版,已提交中国基督教协会出版,王宣忱因翻译新约全书,被称为“中国单独翻译圣经第一人”,可见其重要性;第三,参考多方资料,编辑出王宣忱的生平年谱,并将王宣忱和狄考文做一对比。有待后来见识者对其审阅和指正。
而本书《青岛音乐世家——从王宣忱到李传韵》,是除了上述书籍之外的另一本书,不单独写王宣忱,从音乐角度入手,写王宣忱以及他的后代四辈人,不仅写王宣忱的音乐历程,也包括他后代四辈后人的音乐历程和音乐造诣,女儿王重生和王复生,孙女王绍麟,外甥李厚义,外甥女李厚礼和李厚信,重外孙李传韵、石芳芳等人,如何在王宣忱的启示下,献身音乐,成为钢琴家和提琴家,形成极有影响的家族音乐史。比如第二代王重生女士,在青岛儿童钢琴教育方面业绩斐然,独领风骚,被称为青岛的“钢琴教母”,王重生的名字和青岛的钢琴教育紧紧连接在一起,王重生培养出众多钢琴学子纷纷考进国内外知名的音乐学院,在各类钢琴比赛中获奖,成为优秀的音乐家和钢琴家。王重生对音乐世家的形成起到举足轻重的奠基作用。
而这个音乐世家的第四代最为世界赞扬、最为显赫的是,出现了世界级的旷世奇才小提琴演奏家、王宣忱的重外孙李传韵,以惊艳绝伦的小提琴演奏艺术震惊了国际音乐界,世界乐坛惊呼中国出现了小提琴大师。对李传韵的评论多如繁星,充斥了国内外报刊广播电视新闻。
仅举几例:著名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先生认为“李传韵是我所见过的少数天才之一,我认为他是帕尔曼的材料”。被誉为帕格尼尼再世、意大利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里奇奥·里奇评价李传韵“他的小提琴演奏能力很强,很有音乐感,手法很快,头脑灵活,直觉很强,很有气质,他具备所有的必要条件。如果中国渴望出现一位伟大的小提琴家,那么现在就已经有一位。你们要做的是好好培养他”。
李传韵的出现,是青岛音乐世家最辉煌的一代,为世家大厦添上了最坚固的砖瓦,奠定了这个家族成为青岛音乐世家的现实意义。
本书的书名为《青岛音乐世家——从王宣忱到李传韵》,这是按照时间发展顺序,考虑音乐世家的形成是从王宣忱开始,而定的书名。但是,考虑到现代读者对音乐的欣赏兴趣和音乐世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并没有从清朝末期的王宣忱开始叙述,而是从扬名世界的音乐世家第四代李传韵开始写起,由近及远,倒叙展开。
李传韵的部分分为上、中、下三个章,第一章写略历,第二章写评论,第三章,统计李传韵在世界各地举办的小提琴音乐会,尽管统计挂一漏万,作为资料记录在册,我想,对今后有人研究李传韵现象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作为李传韵同辈的石芳芳,其母亲王绍麟是王重生的侄女,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毕业,石芳芳自小跟母亲学钢琴,后赴美,取得美国南加州大学桑顿音乐学院的钢琴演奏博士学位,曾在多家大学教授钢琴,继承了音乐世家的钢琴传统。
音乐世家第三代包括王绍麟、李厚义、丘星冶、李厚礼、李厚信,他们分别从中央音乐学院和天津音乐学院毕业,在钢琴、小提琴方面展现艺术才华。第二代包括王重生和王复生姐妹俩,从三十年代在青岛圣功女子中学音乐科学钢琴,到美国俄亥俄州玛丽曼斯大学钢琴系毕业,一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其中,王重生从事儿童钢琴教育五十多年,为青岛培养了无数钢琴学童,许多学童考上音乐学院,成为钢琴演奏家。作为著名的钢琴教育家,她的名字和青岛钢琴音乐的发展紧紧连在一起,在青岛享有盛誉,被青岛学童及其家长们尊称为“钢琴教母”。
最后是音乐世家的创始者王宣忱和孟冰仙夫妇,他们分别于清末民初毕业于美国传教士创办的登州文会馆大学(中国基督教大学前身)和潍县乐道院文美女中,在教会音乐方面学养深厚,他们管理教会唱诗班,自编赞美诗歌集,培养女儿走音乐之路,为家庭树立了向音乐世家发展的基调。
本人并非音乐专业,加之学养阙如,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诚请读者,批评指正。                                       

青岛二松堂孙基亮
2018.8.20.初稿
2022.11.20.修稿
2023.7.25.终稿

微信图片_20230801164924_副本.jpg 李传韵与祖父李忠桥(右)、父亲李厚义(左)在青岛家宴上

微信图片_20230801164704_副本.jpg 童年李传韵与父母

微信图片_20230801164352_副本.jpg 右起:王宣忱、王宣忱夫人孟冰仙、王宣忱儿媳张宜范、王宣忱儿子王凤振,前排怀抱婴儿是王宣忱孙女王绍麟

微信图片_20230802182746_副本.jpg 长期资助李传韵学琴的蔡建中先生(左)和公子阿刚与李传韵(2023年夏,近照)


注:本文是孙基亮先生为《青岛音乐世家——从王宣忱到李传韵》一书作的序之一。


孙基亮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孙基亮丨八十岁试笔(遗作)》 发布于2023-9-1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