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起庆丨从戈壁到黄土高原 - 世说文丛

王起庆丨从戈壁到黄土高原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有生之年欲见未见之事,这大概是人人都有的意愿。好奇和爱,使人把世界迎进心里。因为凡愿意见到的,也是自己所喜爱的。比如千姿百态的大自然景观,总是一种亲切的召唤,让人心向往之,继而趋步往之。旅游就是这样一种趣向:造访我们从未谋面的“存在者”,让“此在”成为美好的“共在”。无论是一片大漠胡杨,还是一派丹霞红韵,走进风景里,就是一种销魂的相遇。
长途旅行,在短时间内就能够领略到自然景象的巨大变化。比如,在几天的行程里,我们就从苍凉的荒漠走到了殷实的田园,风景与感受豁然刷新。
行车阿拉善,一天的行程内就会看到近十种不同风貌的沙漠戈壁。有从山麓开始倾斜的辽阔沙原,有焦黑色石岭纵横的戈壁,有簇草点点的广原,有一马平川的黑戈壁。沙冢广布、沙岭起伏,还有柽柳和白杨点缀的半沙漠。大漠空旷,但她的表情非常丰富。
“阿拉善”仨字很响亮,都是开口韵。但阿拉善不善,她对生命并不友好,她的居民只能是那种超级顽强的植物。“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这句话在这里不太敢说,亲切地望一望她就很满足了。
祁连山绵延数百里。地理常识上说,它阻挡了腾格里沙漠向前推进,保护了中原内地。行车在河西走廊,会看到祁连山脉穿着沙裙。向西面的山体下面常见沿山而上的大沙坡,沙坡之上才是陡峭的群峰。推测那正是涌向高山的沙海巨浪,而祁连山如同大地上的岩礁。祁连山为我们阻挡!
风和水是给大地塑形的力量。在大北方,风推动流动沙漠,一点点碾压绿洲。经年累月,风坚韧地切割灰色的山岩,扬撒开来,铺成了千里黑戈壁。在黄土高原,水的雕刀刻出深深的沟壑,奉给大地以五彩的丹霞。
荒凉和温馨是大自然投射给我们两种不同的心景。从内蒙古的额济纳到陕北的靖边,自然格调为之一变。额济纳旗,地广人稀,草木亦稀 。穿越大漠腹地,我们感受了旷野的气息。而靖边则是厚土上家园。行车至红柳河流域,玉米田间点缀着的稀疏的旱柳和杨树,零星的农舍掩藏着自己的秘密。实际上,与沿海地区相比,这里已算是偏僻之地了。然而,靖边风格是适度的,那是一种安宁。
过了壶口瀑布是山西的吉县,行车在吕梁大山中。昔日吕梁山区以贫瘠和知情小说著称,如今还是那样寂寥,高速路也未排除她的孤独。出吕梁,达临汾,宽阔的汾水谷地则是一派繁荣。“经济”这个词到了这里才闹将起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临汾尧都古镇,将华夏文化追溯到五帝之首;洪洞大槐树,收拢四方移民文化寻根的热情。
我们并不坚持“地理决定论”,但的确见识了地理环境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从朔方大漠到黄土高原,再到三晋谷地,空间印象从辽阔到密实;时间节奏从舒缓到紧凑。再往前,旅游大巴驶入河北和山东丰饶的平原,还有海滨青岛的熙攘和繁华。
“你—我”关系是心灵的互动,尤其是第一次相见的惊喜。我们把物质或精神的某种相遇称作“你”,交付自我于陌生的你。如此,旅游会成为一种感动,成为内心涌泪的相遇。


原载《青岛财经日报》“红礁石”副刊
2023.9.20 A8版
组稿编辑:周晓方

QQ截图20230920083016.jpg


王起庆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王起庆丨从戈壁到黄土高原》 发布于2023-9-20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