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震翔丨古词烟雨录·史达祖《杏花天》“今年自是清明晚” - 世说文丛

冯震翔丨古词烟雨录·史达祖《杏花天》“今年自是清明晚”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史达祖《杏花天·清明》“今年自是清明晚,便觉芳情较懒。”

清明作为一个节气,怎么会来得“晚”?难道节气可以不遵循规律吗?

这是在农历纪年中标注“二十四节气”才会出现的现象。

节气,本是以日影长短为依据划分的日期节点,所以属于阳历的范畴。在阳历中,节气的日期总是相对固定。而吾国古代的农历,则是以月历划分月份和日子,同一个节气,在不同的农历年份里,总是出现在没有规律可循的不同日子。

另外要指出的是,我国的农历不完全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其中的阳历部分便是“二十四节气”。在一份标准的农历中,每个日期除了以阴历标注月日之外,还要以节气标注如“清明第七天”、“寒露第十二天”的字样。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清明时节”不是指清明当天,而是指清明到谷雨两个节气之间的大约十五个日夜。

“二十四节气”是天文概念,而不是气象概念,它无法准确地反映降雨降雪、花开花谢等等气候现象和时令现象。但看看古人对节气的命名,除了二分二至的名字暗含着昼夜平分、日影至极外,其他二十个节气多是以物候命名。一个在阴历中来得较晚、其实在阳历中必定如约而至的清明节气,让词人感到了花意也同样懒懒迟迟。这仍然是一种万物感应的观念,如果无此观念,而是将万物分门别类、各归种属,甚至量化计算,则天下无诗矣。

与古人相比,今人更重视功利、重视实用。如今,清明节的夜晚常见的一片片烟火纸灰,其实是实用心态的投射——我们按照古法,向一个杳冥难测的领域奉献物品,我心则安,其余不问。宋人的清明节亦有烟火纸灰,然而,古人身处蒙昧时代,却生发着浓郁的人文气息;今人则在功利精神、实用精神主导的时代里挥不去古老的蒙昧气息。后者未必比前者更让人舒适。

工业时代的灯光,将夜晚变成了延长的白昼。古典时代的篝火、灯火,却在温暖而有限的跳跃闪烁中,同时加强了黑夜和光明的二重存在。

上古人围着篝火唱歌跳舞,不全是出于实用性——比如为了在长夜里照明取暖、驱逐野兽。这种行为更是一种巫术或宗教的仪轨,黑夜与火苗的交融,能给人叠加神秘、温暖、梦幻等等多种心理感受,或似神降,或如鬼至。在电力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每逢清明节气或其他民间“鬼节”,人们依然时常在都市夜晚的十字路口燃起纸钱祭祀先人,或是围着篝火载歌载舞举行活动,也是为了通过相似的仪轨呼召这种特殊的心理感受。

1938年12月12日,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在昆华中学的操场上举行了一场名为“传播光明”的活动,在那个战火连天的岁月里,师生们在西南边陲的流亡之地共同完成了一次感人至深的仪式:

教授举着没有点燃的火把,绕着熊熊篝火围成一圈。学生则在外面围成一个更大的同心圆,聆听黄珏生宣祷:

“光和热是教育工作者的原动力。中间的营火,象征着光源,有无比的光明和热力。老师们得自光源的光和热,照亮和温暖了每个同学……大家各尽所能,更增加光源的强度。”

然后,教授点燃手中的火把,并用他们的火把点燃学生的火把。这时,黑暗的体育场一片光明,每个人围着篝火歌唱,歌声此起彼伏:

“传播光明,传播光明;
传播,传播,光明,光明;
还要光明,还要光明!”①

杏花天·清明
[南宋]史达祖

软波拖碧蒲芽短。
画桥外、花晴柳暖。
今年自是清明晚。
便觉芳情较懒。

春衫瘦、东风剪剪。
过花坞、香吹醉面。
归来立马斜阳岸。
隔岸歌声一片。

(选自《花庵词选》第295页)

-------

清明
[南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选自《千家诗新注》第120页)
——————————

①:《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易社强 著,第270页。


冯震翔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冯震翔丨古词烟雨录·史达祖《杏花天》“今年自是清明晚”》 发布于2020-8-6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