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方丨1933年版王宣忱译《新约全书》再版说明 - 世说文丛

周晓方丨1933年版王宣忱译《新约全书》再版说明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神学家、教育家、实业家王元德(1878—1942),字宣忱,以字行,山东昌乐人。为纪念王宣忱诞辰140周年,多年致力于王宣忱研究的文化学者孙基亮先生与王宣忱后人商定,将王宣忱先生的著作和译作整理成《王宣忱诗文选》并出版,其中本书《新约全书》即是其中之一。但本书正文有26.6万多字,若列入诗文选体量过大,故单独成书。
1904年,王宣忱毕业于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博士(Calvin Wilson Mateer,1836-1908)创办的登州文会馆大学,即被选为狄考文的汉学助手,参与狄考文主持的《新旧约全书》官话和合译本的翻译修订工作。年仅26岁,刚刚大学毕业的王宣忱之所以被神学博士狄考文选进中外宗教学者荟萃的圣经翻译委员会,不仅因为他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学养,精通英文,亦有着深厚的基督教信仰德行,还因为他来自山东内地农村,熟悉底层人民的语言,拥有丰富的乡土语言积累,而狄考文所倡导的新的译文要通俗易懂,字词要适宜口语朗读,语句要简洁不绕口,力求平民化,避免洋化、书卷气,王宣忱恰好具备这些特质,符合这些要求。
和合本圣经1919年出版后,受到在华传教士和中国学者的高度评价,认为它是“最伟大的译本”“中文圣经翻译史上的巅峰”,其成就影响了一个世纪,受到华人信徒的喜爱,历百年而不衰,逾亿信徒在使用此本,且喜爱程度有增无减,对圣经世界来説,可谓一个奇迹。王宣忱主要参加了新约圣经的翻译工作,1908年狄考文博士在青岛去世,给翻译工作造成了巨大损失,王宣忱受任齐鲁大学教授,也中止了圣经翻译。事实上,在参与狄考文主持的译经工作时,王宣忱对传教士翻译的《圣经》译文并不满意,亦不满足于中国学者在翻译中所扮演的从属角色。他希望将来能以一己之力,译成文字更为流畅、更符合普通信众阅读习惯的圣经。为追求高深的神学知识,为自己译经准备,他曾专门进入齐鲁大学神学院深造。王宣忱重译圣经的心志早已潜伏于助理译经的时候。
1929年,任青岛上海路中华基督教自立会董事的王宣忱着手独立翻译《新约全书》,他“主要依据1916年伦敦印行的英文原本为蓝本,此蓝本为参照拉丁文原本,于1901年纽约印行的英文本。”参考其他五六种《圣经》中译本,包括狄考文去世前发行的狄考文等人翻译的官话和合本原印本;狄考文去世后发行的狄考文等人翻译的官话和合本后印本;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惠志道(John Wherry,1837-1918)等人1906年翻译的《深文理和合译本》;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翻译,1823年出版的新旧约全书;献县刘准翻译的天主教译本。他忠实于原文,同时保持译文的简洁流畅。该译本采用现代标点符号以及特殊的代名词,他还新造字来称谓超自然的存在者,如“祂”。
王宣忱版《新约全书》1933年翻译完成,由青岛中华基督教会出版发行。共612页,史称“青岛译本”。该译本是在和合本出版后对其不足之处进行完善的首次响应,这是由中国人独立翻译的第一部《新约》译本。通过独立翻译,中国神学家可以摆脱传教士在诠释原文和中文表达方面的主导权,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国人对圣经的理解,为基督教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该译本虽流传不广,但在海内外圣经研究领域拥有不可多得的重要地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标志性意义,受到诸多研究机构和专家的重视和关注。
承教友孙基亮弟兄委托,余自丁酉暮春接手王宣忱先生遗作——新式标点《新约全书》(1933年青岛中华基督教会出版,美国圣经协会藏影印本),即着手电脑输入、排版、标注章节、校雠,历时四载,今告完成,经中国基督教“两会”核准再版发行。
本书原为竖版繁体字,遵中国基督教“两会”意见,再版时改为横版简体字。
因本书成书年代处于现代汉语形成和完善的过程,当时很多译名、词汇的表达与现在有很大不同,如地名(如“郇”,即“锡安”)、国名(如“义大利”,即“意大利”)、河流(如“伯辣河”,即“幼发拉底河”)、人名(如“该撒”,即“恺撒”)、疑问代词“哪”(写作“那”)、动词“提醒”(写作“题醒”)等,以及“的”“地”“得”的用法等。为保持原版风格,便于相关学术机构及学者的研究,本次再版时对原版大部分文字,包括大量的通假词,除个别明显错字,基本未做改动。原版还有大量汉语独有,且流行于普通民众中的词汇,显示出译者生动、丰富的语言特色和这一版本与众不同的特点。如:坐堂、义人、休(即“休妻”)、托梦、禾场、兵丁、午正、申初、时辰、万民、下监、撇下、坐席、雷子、坟茔、血漏、本家、圣人、百姓、几时、请安、赶鬼、夫子、筵席、零碎、皇上、上供、中保、尽忠、外邦、打发、拉去交官、一钱银子、一百石麦子、一文小钱、水臌、衙役、地窨子、升(即量器)、斗(即“量斗”,如“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劳动(如“你的女儿死了,何必再劳动先生呢”)等。译者还用了一些方言词汇,如“整天家”“日头”“平西”“苇竿”“刚硬”“闺女”“末了”“住”(意为“停”,如“风就住了”)。还有现行字库里没有的方言字,如“火+著”(意为“燃烧、着火”)等,尊重原版皆未做改动。惟其富有时代气息并亲近底层信众的特色语言,恰可作为研究者研读、考究之用。
原版中有大量的通假词,如:“阿”通“啊”、“喇”通“啦”、“豫”通“预”、“徧”通“遍”、“擘”通“掰”、“罢”通“吧”、“么”通“吗”、“卻”通“却”、“摀”通“捂”、“撦”通“扯”、“儹”通“攒”、“勦”通“剿”、“从新”通“重新”、“跌到”通“跌倒”、“哑吧”通“哑巴”、“设若”通“假若”、“属乎”通“属于”、“若果”通“如果”、“割绝”通“隔绝”、“几时”通“何时、什么时候”、“合式”通“合适”、“加增”通“增加”、“形像”通“形象、模样”、“分争”通“纷争”、“甚麽”通“什么”、“镕化”通“融化”、“销化”通“融化、消融”、“知慧”通“智慧”、“纺绩”通“纺线”、“摔到”通“摔倒”、“利害”通“厉害”、“顷覆”通“倾覆”、“忿怒”通“愤怒”、“喧传”通“宣传”、“取煖”通“取暖”、“法律”通“律法”、“手式”通“手势”、“希奇”通“稀奇,奇怪”、“嗤笑”通“耻笑”、“严严”通“严肃”、“明明”通“公开”、“以先”通“以前”、“讬”通“托”(如:托付、委托、交托)、“分”通“份”(如“四分”即“四份”)、“样”通“种”(如“三样”即“三种”,如“各样”即“各种”)等。原版没有量词。
对一些通假词,原版存在全书不尽统一的情况,如“拏”(即“拿”)字,也有用作“拿”的情形;指代神的人称代词,原版用作“祂”,但也有用“他”的情形;人称代词“她”也有;非人称代词“牠”(即“它”),也有用作“他”的情形。其他词,也有类似情况。如“作”通“做”,也有“做”;“以先”通“以前”,也有“以前”;“宽待”通“款待”,也有“款待”;“智识”通“知识”,也有“知识”;“按排”通“安排”,也有“安排”;“罣”通“挂”,也有“挂”;“他”不分男女,也有“她”。除个别明显差错,大多未作改动。
原版中,地名用双下划线,人名用单下划线,这两点予以保留;但“希律”“撒但”(即“撒旦”)“别西卜”“彼列”等,有的有下划线,有的没有,再版时除“希律”保留下划线,其他与魔鬼有关的词全部取消下划线。用作书名号的波纹线,如“律法”“诗篇”等,全书不尽统一,皆遵从原版。连续两处的人名(或人名中姓与名之间的间隔号),原版两者中间没有标点符号,不便阅读。再版时,并列的人名之间加逗号,如“安得烈,腓力”;包括姓、名的人名中间加间隔号,如“该撒·亚古士督”。其他未说明者皆遵从原版。
原版一些章节的标注与现行版本有出入。如“马太福音”21:2,原版为“耶稣就打发两个门徒,2对他们说”,现行版本为“2耶稣就打发两个门徒,对他们说”;“马太福音”23:30,原版为“修饰义人的墓,30说,若是我们在我们祖宗的时候”,现行版本为“30若是我们在我们祖宗的时候”;“使徒行传”24:3,原版为“腓力斯大人……得以更正了。3我们随时随地”,现行版本为“3腓力斯大人……”;“路加福音”1:25,原版为“说,25主在眷顾我的日子”,现行版本为“25说,主在眷顾我的日子”;“路加福音”14:14,原版为“14你就有福了,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报答你”,现行版本为“14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报答你”,等等。为尊重原版,大部分未作改动。
对原版中存在的一些明显差错、遗漏做了订正。如“路加福音”4:9“对祂说,你若是上帝的儿子,可以从这里投下去”,其中的“投”应为“跳”。“路加福音”9:48,原版为“凡接代我的,就是接待那差我来的”,其中“代”应为“待”。“使徒行传”16:29,原版为:“29我们也是祂所生的。29我们既是上帝所生的”这两句都标注为29节,前一句标注不对,保留后一句的标注。原版“罗马书”9章漏第6节的标注,“这不是说上帝的话落了空”这一句即为第6节。原版“启示录”5章,无10节,有两处11节,“又叫他们成国度……”应为10节,“我又看见,且听见……”应为11节。“约翰福音”5:29,原版为“29就出来;行善的复活得生”,现行版本为“29行善的复活得生”,原版此处的标注明显不对,因此改为与现行版本相同。“腓立比书”4:23,原版无23节,现行版本有,已补上。
原版一些节没有另起段落,“腓利门书”1:17“你若以我为同伴,就收纳他,如同收纳我一样”未另起一段,现行版本另起段,已改。也有的节,如“使徒行传”13:26、36,虽现行版本分开段落,原版却不另起段,因从16节至41节皆为保罗所说的话,是一个完整的段落,故此处不改。“加拉太书”3:7,原版“7所以你们要知道那以信为本的人”紧接上面6节,而现行版本7节是另起一段,根据上下文语义,这里未改。
原版书眉标记到章,因再版开本与原版不同,若遵从原版会显得凌乱,故再版时仅标记到卷,卷内各章连排。卷另起页。节之序号居前,左上标。
因再版版式不同于原版,故原版每一卷卷名下“山东中华基督教会宣忱王元德重译”字样皆未保留(这句话加在本书扉页书名之下)。基于同样原因,原版目录之页码无法与再版正文相对应,故将其转至书之最后,仅作参考用。另行在正文之前新增设再版目录。
原稿系影印后再复制,限于当时印刷条件及影印复制时的纸张材质,很多字不易辨认;原版中的标点符号,作者大量使用分号和冒号,全文无顿号、无引号,因影印件模糊不易辨认,同时顿号、逗号不分,分号、冒号不分,为使语义不致偏差,余参照其他版本,并尽量根据上下文语义做了理顺。
本书再版成书过程中,中国基督教“两会”领导单渭祥牧师作出建设性、决定性的指导意见;多年来致力于王宣忱研究的孙基亮弟兄对《再版说明》给予有益的指导;江苏神学院教授张克全牧师、青岛市基督教协会负责人高永亮牧师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中国海洋大学高玉霞老师提供珍藏的原版影印复制件;黄锡木博士、黄圣民牧师后期认真审校,并对余之编校稿中存在的错谬作了很多校正,在此一并致谢!
在输录、校雠过程中,余秉持对原版译者、读者负责之态度,逐句读校数遍,无论晨昏,不敢懈怠,历时四载,终告完成,甚感欣慰。亦藉此机会走近神,感受神之召唤和教诲,决志信主,受益匪浅。然限于余教义学识造诣不深,加之影印件个别字模糊难辨,仍不免存有差谬,敬请诸教友指正。
亦希望有人会根据或存世更清晰的原版书,对本版因字迹模糊不清和编校不仔细造成的错谬、遗漏进行修订,使之更完善,更接近原版译者的本意。
再版编校既竣,余深感此工作之重要,乃俯伏敬拜上帝曰:
愿颂赞尊贵荣耀权势都归给坐宝座的和羔羊直至永永远远。阿们。
特此说明。

再版编辑  周晓方
辛丑初冬,于青岛


注:
本《再版说明》,在两会最终出版的版本未被采用,只得在此转发。
校对所参照现行版本有:2000年10月版中英文对照圣经、2002年版圣经,均为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主编.



周晓方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周晓方丨1933年版王宣忱译《新约全书》再版说明》 发布于2023-10-9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