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一方丨破碎着“在”(随感二则) - 世说文丛

在海一方丨破碎着“在”(随感二则)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破碎着“在”

的确,有强度的存在感,或者说有密度的存在感只有两种——爱和被爱。二者合一的情况叫做完美,遗憾的是完美太难以实现了。
被爱,是在幼儿时期就已获得的经验,如父母给予的爱。如果就此止步,大概会造成人格发育残疾,成为严重的自我中心者。即便成年或到了老年,也基本坚持让世界屈服于自己的立场,要求爱我、重视我、怜悯我、同意我等等。说这种人“丧失对象化能力”,不是说他们看不见对象,而是看不到对象价值。这是因为自我价值必须居于第一位,必须处于中心地位的缘故。论文学,可以骂倒一切大师;说痛苦,可以忽视他人极其悲惨的经历。自我中心者对外在之物的感受力极低,基本处于麻木状态,好奇心、同情心、理解力这些东西是很弱的。
爱,随着对象化能力的提高和人格的成长而产生,爱的能力也是人格成熟的表现。爱之欲并不是简单的生理欲望,而是一种揉入了价值判断的情感倾向。不是所有的爱都与客观的价值认知相对应,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它把欲和价值选择掺在一起,仍属于非理性的精神样式。然而与上面说的那种人格残疾相比,爱却能够打破自我中心,因为爱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爱和被爱都关乎自我实现,割裂开来,便是破碎的实现。然而,无论哪种破碎都要有爱,因为自我本来就无须完整,破碎着,破碎着“在”。

林子

这是一片意志之林,是人际关系的真实状态。它由一株株不长叶不开花不结果的独木构成,就像一个个1字,11111以至无限。1是一个独立的意志,在不友好的时候,它就是唯一。如果你自由自在地在林子逛游,那些独木就释放出“看不惯”的毒气,让人深受刺激。有个预言家曾感慨说:“户外的风景只有大自然和女人”,认为这种林子不是风景,寻求知己的说法是可笑的。
就大众状态而言,有个原因是清楚的,即:个人意志相等,而灵魂质量千差万别,知性水准更是相差悬殊。绝对意志竟可以荒谬到惊人的程度,比如,一个搞写作的人,在感受的某种压力的时候,不分青红皂白,竟泼骂经典,让普希金、海明威这样受人崇敬的悲剧人物去死、去自杀。狂傲和无知糅在一起,完全听命于个人意志,根本不讲情理。

原载轻博客2/15/2020 9:38:42 AM


王起庆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在海一方丨破碎着“在”(随感二则)》 发布于2023-11-14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