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上午,几乎每个人都收到了一条短信,即“青岛市政府提示:11月14日10:00-10:20,全市发放防空袭预先警报、空袭警报、解除警报和灾情警报信号,请注意听辩。”
11.14对青岛这座城市来说,是值得铭记的日子。因为这种不能忘却,才有了形式上的警笛长鸣。每年的防空警报,如短信所言之预先警报(鸣36秒停24秒,反复3遍为一个周期,时间为3分钟)、空袭警报(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为一个周期,时间为3分钟)、解除警报(连续鸣3分钟)。
工作人员与电子警报器 网络截图
上述三种鸣笛的方式,是经查询而得知。假如在发送短信的同时,再明确具体的听辨方法,是否更有实效和目标。也就是说,在辨别不同警报的前提下,更能深刻体会到拉响警报的意义。
另据11月13日有关部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还介绍了灾情警报信号的情况。它是在重大自然灾害或有毒、有害物质等灾害即将来临时发放。鸣响方式是:鸣15秒停10秒,再鸣5秒停10秒,反复3遍为一个周期,计时2分钟。
衡阳第一代防空袭“警报钟” 网络截图
说实话,如果不做仔细阅读的话,对于长鸣的警报,或长或短、或高或低、或急或缓的节奏,真是难以把握。短信的“请注意听辨”五个字,说说轻松、考考并非人人都能过关。
收到的这条短信,是来自10-65596130的号码。依照网民的答复,有说是国内短消息的服务号码,有的干脆说是没有公开归属地的诈骗信息来源。感受周边的日常生活,各类电话和短信层出不穷、真假难辨。当这条与警报相关的消息出现时,它到底是对历史的铭记、还是对人们的提醒。或多或少,恐怕还包含着对世事的思索。
某知名教育家在国家级论坛的讲话摘要
126年前的11月14日,德国侵略者强行在栈桥登陆,酿成震惊中外的“胶州湾事件”。次年3月,中德两国签订的条约到底是“租界条约”还是“租借条约”,这不是一个历史悬案。时至今日,各方在表述时都是各执一字。更有甚者,某知名教育家还宣称,“1897年,随着德国侵占,青岛开始形成城市”。好像德国不侵占,青岛就不能走向现代之城、国际之都。
一生一世,在网络的世界里,已被数字化简洁的1314。它可以是代码、可以是实数,可以代表恒久、可以表达心意。若14日作为“一世”理解的话,“一生”的痕迹必然要向南、追到跨过长江的紫金山。
86年前的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攻占南京。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堪称人类历史的黑暗时刻。九年前,中国政府确定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这一天的十点钟,南京全城拉响警报。所有车辆停驻鸣笛致敬,所有行人就地默哀致礼。警报时刻,属于南京、属于中国、属于华夏儿女,是真真正正“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如此一生的震撼力,不可谓不深远、不能不触动每个人的心底。
岛城的二十分钟,一年一度、警笛长鸣。在这个短信的表层,还有什么信息传递给受众群体。在这个每年11月14日“青岛市防空警报试鸣日”的背后,还要广大市民受到哪些教育且得到何种启迪。所有这些,不正是一生一世的永久主题吗。
2023.11.15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