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强丨我们雌雄同身的祖先神(中国图像学苗圃) - 世说文丛

王晓强丨我们雌雄同身的祖先神(中国图像学苗圃)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引言:原青岛大学学刊编辑荆昱先生传我一张图片,是举着太阳的人身蛇躯祖神图像,是汉代画像石拓片。拓片人似乎画蛇添足,给这个人身蛇躯神朱拓了羽衣——“羽衣”虽然没有带状的“羽葆”,但是实在是模拟翅羽。拓片人推想这个神灵是女娲,所以给它拓成了红衣。拓片人人也不想一想这个神灵既是女娲,是阴神,为什么却生着胡须呢?
原青岛汉画博物馆也藏有一块汉代画像石,画像石人身蛇躯祖神留着“飞髾”(中国建国前仍见这种发饰:在发髻前、耳朵后留一撮长发。斯琴高娃扮演的“虎妞”或“《雁南飞》主角”鬓旁曾留着这种“飞髾”),唇上也蓄着胡子(图1-1、1-2)。查看汉以前的图像,特别是商代的图像,我可以肯定地说,这个蛇躯祖神图像,虽然乃单身造型,画得却是伏羲女娲合体的祖神像,即雄雌同身的祖先神像。这种雄雌同身的祖先神在商代多见,就碳十四测年数据来看,这种造型也可能是领先世界造型艺术潮流之举。请大家注意,我不是胡诌八扯的“民粹”派,也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

伏羲女娲就是史书上常常单独述及的“帝俊”“帝喾”“高辛氏”“大昊氏”“伏羲氏”等等。我们不厌其烦地重复这些,是因为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鲜少述及这点。似乎大家乐意用“神话时代”这么一个标签,省略了“神话时代”碳十四测年的物理学存在事实。我研究《易经》有一个心得,就是我们的老祖先非常愚蠢,他们往往把神话当成真事来对待,因为神话对于“神话时代”是一种信仰,信仰有的时候往往需要罔顾事实。例如封建社会,你敢否定皇帝是“真龙天子”,那么“赤其项”加于尔身则不与你商量。
我们读故事,凡出现“帝俊”“帝喾”“高辛氏”“大昊氏”“伏羲氏”等字样,几乎均等于说“伏羲女娲”,因为伏羲女娲是我们“兄妹兼夫妻”的同民族之祖先神,我们提及两位祖先的代表人物的任何一位,几乎都提到了这两位“兄妹兼夫妻”。这很重要。我在这里再重复一遍:我们读古代的文献,无论提到了伏羲或女娲,其一人便相当于两人,请牢记这一点。
老实说,伏羲女娲雄雌同体神像,是商代以前我们祖先有意地造出的一种神像,它是我们祖先对后人必须重视两性性交、多快好省地繁殖子孙的提醒。大汶口文化结束后的山东龙山文化及各地的龙山文化雨后春笋似的发展,我认为一定和伏羲女娲民族集团以重视两性性交、以多快好省地繁殖子孙的核心价值观之坚持不变乃为原则,而且,这种价值观被一切接触过伏羲女娲民族集团的史前野蛮人所接受。
这里还有一种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伏羲女娲民族集团处理当时人民中流传着会意图像的秘诀,这个秘诀的运用一定远远超越今人。当时人处理图像的能力,一定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方式,这种方式,大概相当于我们今天人阅读书面文字理解其中的修辞学常识。
中国文字首先来源于图像、图形。如果我们承认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承认这种象形文字叙述事物,有修辞学的存在,就必须承认中国象形文字成熟之前的具有会意功能的图像、图形表示会意的方式之过程中有修饰状态。十几年前,我曾杜撰这种修饰状态并命其名“造型艺术修饰学”。当时我年轻,与王冰、王一峙、张学纯等共办《美术大鉴》杂志,推出“造型艺术修饰学”这一艺术理念,一时响应者众,很多人论文袭用之。只是今天人们对此已经淡忘了。借助周晓方先生创办的文化网聚《世说》,所以像我这等非体制之内的文化散兵游勇,也有机会撰写《我们雄雌同身的祖先神》以丰富文化见识也。
言归正传。外国的神,如印度的佛,开始都是男生,传到中国很多变成女生了。希腊的神很渣,也有一个雌雄同体的,就是赫马佛洛迪斯特,世界名雕塑有《沉睡的赫马佛洛迪斯特》,其生着女生的奶子,男生的鸡鸡。这两种偶像信仰的前者,基于男生不如女生克制,“恩爱一时间”过去,往往翻脸不是人。女生恨得刻骨,爱得铭心。赫马佛洛迪斯特之类的两性神,其创造者大半有龙阳之癖。挪威皇家美术学院教授吕大祥曾和我说,他一直想创作一件雕塑(似乎名曰“无矛盾的节育”),雕一名伟男子,把自己的鸡鸡插进自己的肛门里。一切奇特创作皆有特定的背景。伏羲女娲两性同体神,显然出于文学修辞学之前身“造型艺术修饰学”的需要,因为有“帝俊”“帝喾”“高辛氏”“大昊氏”“伏羲氏”之一词具有复词意义,就一定会有一个神像具有复性的意义。
在青岛平度博物馆藏有一件西汉时期的青铜雕塑,专家们给它命名为《猴子抱树连枝铜灯》(图2-1、2-2),但新闻报道却强调的是“螳螂扑蝉,黄雀在后”。如果报道人看过我的有关“造型艺术修饰学”的拙文,就一定不再如此报道。
此铜灯高38厘米、宽26厘米。2003年出土于平度六曲山墓群。灯柱由大小四分之组成,互相焊接,对称分枝上有托盘托一盏灯盘,灯盘缺失,现只剩下灯盘的底托。灯盘上方有对称分枝向下弯曲,枝干上栖息两只太阳鸟,灯柱上方有一蝉,蝉下面有一螳螂,螳螂注视着蝉。似乎这件作品出自《庄子·山木》成书之后。《庄子·山木》说,有只异鹊一朝注视着蝉,而忘记猎人执弹丸在它的身后准备乘机射杀它。
其实我们本文重点说的是雄雌同体祖神,但我们如果不把这座连枝铜灯内容弄清楚,就说不清楚雌雄同体在商周时代的风貌。
这个连枝铜灯是模拟太阳树。古人认为“阳成于三”,所以史前利于火焰旺盛的炉灶,多设计以三个点的物件支撑釜具,如鼎、鬲设计为三个腿等,让火在三个支点之中任性穿越。甚至汉代,人们脑子里的“太阳金乌”都长着三条腿。当然,这件模拟太阳树之铜灯上的太阳鸟,用的是商代太阳鸟造型的模式,而不是三足金乌那般,造一只老鸦,长着三条腿。
商代的太阳鸟基本呈两种样子。一种是以猫头鹰为本鸟的太阳鸟,一种是以翳凫为本鸟的太阳鸟。翳凫为本鸟的太阳鸟继承自少昊氏,少昊氏相当于考古学上的北辛文化(公元前5200年-公元前4400年),它向下传承是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400年-公元前2500年),大汶口文化的太阳鸟多半是猫头鹰为本鸟,但偶尔也有翳凫为本鸟的太阳鸟(这里我不再例举图像,因为我唠叨的够多了)。但是到了周代,各诸侯国害怕触犯了周王族的忌恨,一般的太阳鸟不再用猫头鹰为本鸟,所以平度这棵太阳树上的太阳鸟,模拟了薛国亦即今滕县博物馆所藏的太阳鸟的形象(图3-1、3-2、)。其实太阳鸟头上的“S”形物体,在商代本是模拟龙躯——即象征伏羲氏龙图腾的龙躯。须知伏羲氏和女娲氏二者不可分离,图3-3就是伏羲女娲共首异身的图腾图像。当然平度六曲山墓群汉代这棵铜树上的太阳鸟,尽管它头上生着模拟龙躯的“S”形物体,但它的作者大概已经淡忘了伏羲女娲还有一头两身的一种神貌,有可能他们眼中太阳鸟的这种形状,只习惯上沿袭、套用了古粉本的一种旧貌而已。
上文我们强调了“阳成于三”之图像造型的程式。我们会发现这棵太阳树只有两只鸟,乍看没有“阳成于三”的铺设。这是什么原因呢?显然铜树的设计人把蝉当成了太阳鸟的一种。显然他们启用了“造型艺术修饰学”的“映衬规律”,知道在商代太阳鸟和蝉为同类的东西。
在学术上,我首先把作为太阳鸟的蝉,和商代充当“太阳鸟”的图腾神物相当的名字定一下:
把蝉当做“太阳鸟图腾”,民间传统名字叫它“知了猴”。“知了猴”的名字已经很能说明问题,因为伏羲女娲民族集团的一种重要的图腾是猴子〔1〕,但这种称呼在民俗状态当中容易被人忽略;用今天周口庙会称泥偶的名字,称呼它“泥泥猴”呢?更容易让它失去图腾神物的崇拜意义。我想还是称呼它“日鴾”为好(它有一种土名叫“日暮”),“日”,是因为它是太阳氏族的一种拟日的图腾,“鴾”原指老鼠一样不起眼的小型鸟类。叫它“日鴾”,是因它是一种太阳鸟。至于商代“日鴾”这种和太阳氏族、祝融氏有关联图腾神物文案上叫什么名,就暂时不得而知了。
“日鴾”一般装饰在青铜弓形控缰器上。青铜弓形控缰器,参战战车上用于别在驭手腰带上汇拢多匹战马缰绳的装置。作为战争利器,它在马拉战车时代尤为重要,它可以节约出驭手的双手,操持鞭笞甚至兵器等战争工具。
1974年,陕西铜川红土镇曾出土过镌在青铜上的弓形控缰器,控缰器上叫“日鴾”的人首蝉身神,长着似触须似的双角,双角上面是一只太阳。1983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东南殷墓出土的弓形控缰器上的人首蝉身神形态与其大同小异(图4-1),这些图像都明确表示,“日鴾”是商代复育神,是一头双身龙体系的神灵——一头双身龙是商代的族徽主题。“复育”是传统上知了猴的一种命名。复育头上的两只角的上方,一般有一个太阳纹。
 “日鴾”等出现的时间,特别配合酷热的夏天时令,所以到了唐代的时候往往被诗人吟咏入诗(所谓“居高声自远,不是借秋风”,往往因“日鴾”是隋唐时代帝君冠帽上的装饰——它被铸造在王爷高官的冠帽上作为象征身份的饰品,可见它的身份非太阳鸟莫属。它有些像今天画着天安门的帽徽)我们根据“造型艺术修饰学”的“映衬规律”,知道商代太阳和蝉为同类的东西——用太阳的存在,反复喻说它是太阳鸟的一种。
蝉别名甚多。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上说,东土大唐圣僧玄藏的肉吃上一口可以长生不老;或许唐僧一名曰“金蝉子”,所以复育、蛣蟟又名“仙家”,这个“家”,在山东潍坊诸城读如“嘎”。在汉代,吃烤串就有烤“金蝉子”的吃項(图5)。或许汉家吃货因为“金蝉子”是太阳鸟,吃了它就等于吃了太阳永远不息,死而“复育”的能力吧。真是愚蠢!吃啥补啥的根子的确根深蒂固。
我们已经知道,祝融(重黎氏)下出共工,共工下出后土,后土实际就是主管马匹之神。在商代,猴子是伏羲女娲民族集团的一种重要的图腾,共工氏即出自重黎氏,毫无疑问重黎氏会奉猴子为图腾,作为主管马匹的神灵,一定和今大量出土的商代“弓形控缰器”上面的人首蝉身神相同,也就是说,“日鴾”就是主管马匹的神灵——古书上说, “马社,厩中之土示(土堆),凡马日中而出,日中而入。秋马入厩之时,故祭马社。”推测“马社,厩中之土示(土堆)”,应该就是祭奠“弓形控缰器”上面“日鴾”神的:它是重黎氏亦即祝融氏、太阳氏族的一部。它属“阳”,是太阳的代表。
如果我的上述说法可以通过,那么可以说西汉时期的青铜雕塑《猴子抱树连枝铜灯》,其两只太阳鸟加一只“日鴾”,说的是“阳成于三”,螳螂扑蝉,是灭一“阳”。灭一阳余二阳,正所谓阳中有阴。在古代中国,“偶”数一般为阴数。偶数的太阳鸟,以“二”之阴数来包容着太阳鸟。商代崇拜螳螂〔2〕,后世传说越王勾践见到螳螂敢挡马车而陡生崇敬,这是有文化来历的,越王勾践这等一心拓疆开土的战争狂人,岂有文化创造的能力?若螳螂不是神物,商王族族领导也不会无缘无故地费工费力花大价钱以玉石雕刻螳螂了。
说到这里话归正传:抱住太阳树的猴子是谁?是伏羲女娲合体神!
怎么说这个猴子是“伏羲女娲合体神”?
答案一:本文开宗明义,我们读故事,凡出现“帝俊”“帝喾”“高辛氏”“大昊氏”“伏羲氏”等字样,几乎均等于说“伏羲女娲”,因为伏羲女娲是我们“兄妹兼夫妻”的祖先神,提及两位祖先的代表人物的任何一位,几乎就是提到了这两位“兄妹兼夫妻”。
答案二:大昊出自少昊,他们发生地在“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3〕的东夷人,东夷人服饰乃“披发文身”,这两位“兄妹兼夫妻”同体神皆披发文身,他们“披发”的后脑勺,剪短已近似今天剪发的寸发。他们的文身,镌刻龙鳞为借代(借代也是“造型艺术修饰学”的一种方式)。
答案三:这两位“兄妹兼夫妻”,共同以龙为图腾,龙鳞既然可以借代龙,可见龙纹也是他们共有的服饰特征。
答案四:伏羲女娲生了十个太阳鸟在太阳树上,所以要呵护太阳树,因为太阳树是自己儿子的家园。此处似以两个太阳鸟借代十只太阳鸟。猴子呵护太阳树,和三星堆太阳树下有一条龙呵护太阳树的理论一致——三星堆太阳树下的那条龙,实际就是伏羲女娲的合体象征;龙蛇是伏羲女娲共有的图腾。平度的太阳树,出现的是猴子图腾,因为龙图腾也是他们的共有图腾,所以猴子也文身以龙麟。
其实商代有比较多的伏羲女娲同体像。例如1989年9月江西新干大洋洲程家村出土的“活环曲蹲羽人玉佩饰”(图6)——这个命题的“活环”是商代曾有过玉雕高超技术的总结,这并不是我们今天论述的重点;我们重点论述的也不是“曲蹲羽人玉佩”,而是男女雄雌“同体”神。
这个神虽为鸟图腾之身,却明显具备龙图腾之特征——甲骨文有先王亥的专用名字“亥”字,此字象形一只猫头鹰,立在“亥”字上〔4〕。我认为商王族已经将先王亥列于伏羲女娲等祖先群当中去了。在商王族眼里,伏羲女娲可以包括着许多难以计数的祖先,甚至只是可以有据可追的祖先〔5〕。所以王亥也可以是伏羲女娲众祖先之一员。所以王亥也可以是男女同体神之一员。因为在被祭祀的角度上,王亥和他的妻子也是“兄妹兼夫妻”而不分彼此的雄雌同体神。
古书上说,王亥早年曾经给人家放牛、养牛,所以这件“活环曲蹲羽人玉佩饰”之“活环”指的是王亥在替人家放牛、养牛被人家羁縻它的锁链。古书上还说王亥动辄淫乱别人的妇女,请注意,按商代重视生育的道德先决条件来看,王亥动不动追求妇女,是有旺盛的生育能力之表现,而不是“好色之徒”的特征。
王亥头上头上栓锁链的头发,是拟龙蛇之躯;王亥毕竟是帝俊民族集团的一位重要的领导人员,发饰拟形龙蛇以表达他的图腾归属,自然理所当然。这种发饰是骨胶粘塑的。骨胶一旦凝固定型,很难散开。今天的人们很难理解古代的锁链是怎么搞的,显然,类似的锁链,即便非金属的,也有它成型方法。
按《山海经》记载,女娲氏的图腾鸟是“䳃”或“狂”,“䳃”是猫头鹰,“狂”是凤首猫头鹰。因为商王族比较重视母系祖先,所以王亥可以扮饰得更近少昊时代的女祖先女娲的图腾模样。更何况“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是当时的核心思想。古书上又说:大昊氏图腾崇拜龙。所以作为王亥的神像,一定要有父系社会的鲜明图腾特征——王亥生着女娲图腾猫头鹰那样的形状和翅膀,手似鸟爪,和它的后背生着龙蛇的腹甲,手臂、腿上有文身,正是东海夷人的服饰特征。
作为女娲遗留的玄鸟体征,伏羲遗留的龙躯特征,异质同构了这件玉雕的外观,显然它就是雄雌同体的祖先神灵。
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藏伏羲女娲同体神像玉雕蔚为壮观。据虢国博物馆学者说,这是一件西周时代的玉雕,但它更可能是商代末期玉雕(图7-1)。玉雕模拟伏羲氏头发的外边,模仿青铜器铸口“扉棱”状,但这不是判断制造时代的依据。商代末期伏羲女娲同体玉雕像,就有表现长发的绝技显露(图7-2),这长发它借喻龙蛇躯体的意味明确,正是虢国博物馆长发玉雕同一构思的源头。
伏羲主图腾是龙,所以玉雕作者用长长的头发借代龙躯。我们今天可以看到不少伏羲女娲同体像,伏羲龙图腾的形象多以长发借代。看三星堆出土的祭祀神祗有不少留着长发的,可能长发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但更可能的是商代留长头发是在模仿龙躯吧——关于这点,应该继续进行探源研究。
这件玉雕作为女娲的鸟图腾形象,又特意加刻了一只歧尾鸟。在艺术造型修饰学上说,这是一种连续设喻的提示手法。在歧尾鸟的下方,玉雕作者特意强调了女娲氏大大的乳房,说明商代人特别重视雄雌同身给予生殖繁衍的意义——图7-2在伏羲女娲合体神像臀部雕刻出大汶口文化象征天地的“⊕”符号,至少可以证明自商代以前,伏羲女娲民族集团的哲学思考,有雄雌交合是天地生出万物的必须。这正是伏羲女娲民族集团屹立几近2000年青春勃发的根本原因。裁减人口,总是理由大于繁衍。
商代妇好墓出土的伏羲女娲雄雌同身的玉雕神像(图8)。那个肚子上围着一把斧头似围裙一样东西的,是男性,“围裙”的名字叫“蔽膝”,在商代,它是皮革做的,往往要涂上红色,所以它又叫“朱绂”或“赤绂”〔6〕。
特别应该注意的是:男生女生都双手捧着自己的生殖器,做出招摇來就之势。这是伏羲女娲民族集团重视生殖繁衍的外观反映。
当我们看到日照莒州博物馆男女性交示范青铜雕塑之后,就会豁然开朗:生殖繁衍是东方沿海民族一贯的核心思想观念。伏羲女娲民族集团自北辛文化时代发生,直到商王族左右中原,它兢兢业业地繁衍壮大中华民族,这就是她屹立世上几千年的根本原则。
作为雄雌同体神像,我们可以涉猎的图像比较多,这里暂且只举这几个吧。

1.png
图1·左1、左2,荆昱先生提供的伏羲女娲雄雌同体神像之汉画像石拓片。图右1、右2,徐行摄影。(平度).青岛汉画博物馆藏伏羲女娲同体神像画像石

2.png
图2-1·伏羲女娲同体神像呵护连枝太阳树铜灯。图2-2·伏羲女娲同体像——其脑后的短发,即象征龙图腾文身的鱼鳞雕刻

3.png
图3-1·伏羲女娲雌雄同体神像呵护连枝太阳树铜灯。周代一种太阳鸟——太阳鸟的头上的“S”状物,是商代伏羲女娲图腾像作为龙躯的表示。图3-2·藤县博物馆藏薛国鹿角太阳树上的太阳鸟——其形状与平度博物馆连枝铜灯太阳鸟造型近似。图3-3·商代伏羲女娲同体图腾形状作为伏羲龙躯的“S”形表示

4.png
图4—1·商代青铜弓形控缰器上的“日鴾”神

5.png
图4—2·商代弓形控缰器上的蝉神和太阳纹

6.png
  图5·青岛汉画博物馆藏品:汉代貊炙复育陶塑(知了猴烤串)

7.png
图6·江西新干县遗址出土的商代伏羲女娲(王亥)雄雌同体神像

8.png
图7-1·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馆藏伏羲女娲玉雕同体像(或曰西周玉雕,实为商代末期玉雕)。图7-2·以长发借喻龙躯,进一步以龙躯借代帝俊伏羲氏

9.png
图8·左,商代妇好墓出土的两性同身玉人(男性身)。中,两性玉人之男性一面。右,两性玉人之女性一面


注:

10.png

〔1〕甲骨文象形猴子的“喾”字(《甲》二三三·六)。帝喾,就是帝俊,其图腾崇拜有猴子。作为“兄妹兼夫妻”的女娲氏,她的图腾崇拜与伏羲氏猴子图腾相似。

11.png

〔2〕上图是周代晋侯墓出土的商代图腾动物玉雕螳螂
〔3〕见《山海经·西山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

12.png

〔4〕上图是甲骨文中王亥的专用名字——一只猫头鹰站在“亥”字上
〔5〕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指出,殷商的祭祀者,先付通常不参与众祖先的合祭,而是单独的祭祀。当原先单祭祀者加入合祭之群时,则是因为代替其单祭得的新去世者出现了。这种祭祀习惯之下,势必会造成许多难以计数的祖先通通以“伏羲女娲”之名义笼统代替之。
〔6〕《易经·困·九二》:“困于酒食,朱绂方来。”《九五》:“困于赤绂。”



王晓强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王晓强丨我们雌雄同身的祖先神(中国图像学苗圃)》 发布于2023-12-13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