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17年的新闻报道,标题“青岛纺织博物馆7月开馆 4千万打造定位4A级”透露出的信息,表明岛城的又一地标建筑和文化建设的高地正式投入使用。
与纺织博物馆同在市北区四流南路80号的,还是赫赫有名的“纺织谷”所在地。当然,80号也是青岛纺织谷置业有限公司、青岛纺织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纺织谷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的注册地址。
依照普通人的理解,原先在80号的国棉五厂没有了。而全新登场的纺织谷,是与美国的硅谷(Silicon Valley)外形神似的本地的“谷”,且与已有的蓝谷、橡胶谷等组织机构类似。
纺织谷,曾经对外宣称的英文翻译就是Textile Valley,好在如今还能找到以前使用Valley一词的实有印记。但不知从何时起,它又改作了Textile Base。
从山谷的Valley到基地、基础、基底的base,似乎是在有意无意地摆脱由山谷的词义本身给人们带来的一种谷底或低谷的表层认知和深度思考。历史上无比辉煌的青岛纺织工业,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地陷入到了低谷和谷底的境地呢。
单纯的Valley和Base仅为一例。在“華秀”的CHINA FASHION(可理解为“中国时尚”的字面英文含义)标志性雕塑上,亦可见由数字168转换成年代1902的前后变化。168代表了什么不甚清晰,显然1902即为馆内“青岛纺织大事记”所罗列的德华缫丝厂的诞生时间。它被认定为青岛纺织工业的起点。
沿着“大事记”的脉络回顾,1902之后是1913年“周学熙筹建青岛第一家民族棉纺企业——华新纱厂”。但迟至1919年,华新才得以实际运营的史事却只字未提。相反,1913之后是1916年,“青岛大批纺织工人应招赴法国,‘以工代兵’参与一战”。
据有关资料的记载,青岛一地、十万华工、奔赴欧洲。此处所言的“大批”,是指这十万劳工吗。何以断定大批或十万,乃是全部的“纺织工人”。这些纺织工人,又来自当年的哪家纺织工厂呢。
1916年7月,日资内外棉纱厂在青岛设立。可能“大事记”的1916年有了华工一条,所以排下来的1917年12月,“青岛第一家动力机器现代棉纺织厂——日商内外棉纱厂开工投产”。从设立到投产,几大日资纱厂的步伐不一。有的一年、有的两年,宝来纱厂从筹建到开工,则用了三年两个月的时间。
顺便一提的是,内外棉,不能用现代汉语拼音和英文组合成Neiwai Cotton。它的确切名称,应依照日语罗马字的NAIGAI WATA做对应的翻译表述。
接下来的1934年1月,是“日商上海纺绩株式会社在青开工建设上海纱厂”,也就是今天纺织博物馆的所在地。就时间而言,有资料记载“始创于1934年3月”的说法暂不做求证,但不知为什么它所对应的翻译还是1916年“大批纺织工人应招赴法国”的两行英文呢。
不得不说的“大事记”,还有以下五点需要提及:
① 1937年12月,“炸毁日商九大纱厂”的翻译是eight(八家)吗?
② 1949年,“青岛纺织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5亿元”,是指1955年新中国币制改革之前的旧货币单位吗?
③ 1952年,青岛才“与上海、天津一起被誉为‘上青天’”的吗?
④ 2009年9月,“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郝建秀为该馆题名”的翻译gave his autograph中,autograph是签名、手稿、笔迹的意思,表达不够准确。关键的问题是,此处使用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的his,是与her在男女性别区分上的完全错用。
⑤ 2017年7月,“青岛纺织博物馆开馆”。上面的2009年9月,不是已经开了馆吗。令人疑惑的是,英文的翻译是2017年7月“将要开馆”的说辞,这是站在哪个时间点上说话?
其实,纺织博物馆或纺织谷最大的核心主题是“母亲工业”。醒目的字体、中英文对照,意味着我们这代人要向世界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第一家的德华缫丝厂,是在德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下所建。虽然1913年民族资本已将这家德资企业收购,但囿于各种内外因素,迟至1919年才展现民族企业的光芒。不过此前,当日本帝国主义在岛城站稳脚跟后,即引来日本国内的工业资本和在华企业纷纷抢滩青岛、投资设厂,以至1916年内外棉纱厂的设立遂成本地纺织业的又一起点。
德日侵占下的投资建厂,到底与青岛“母亲工业”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多大的相互关联呢。纺织谷内的国棉大道,一块镶嵌的大理石铭牌,貌似给出某种答案。
首先,1902年的德华缫丝厂“开创了青岛市近现代大机器工业的新纪元”。
其次,“上世纪30年代,以九大纱厂为支撑的青岛纺织工业加速了青岛城市化进程,奠定了其作为中国北方纺织工业基地的历史地位”。
言及“九大纱厂”,这是指日资的九大纱厂吗。以民族企业为明显特征的华新纱厂,且“以一敌九”地应对强势外资的围攻,这种奋力争斗和谋求发展的巨大成就,对“母亲工业”的培育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吗。
再仔细研读下列一段:
新中国成立后,九大纱厂先后被收归国有,并依此命名为国营青岛第一棉纺织厂至国营青岛第九棉纺织厂。从此以“国棉厂”为代表的青岛纺织作为城市“母亲工业”,凭靠产业规模、经济总量以及响彻全国的“三大工作法”,为青岛赢得了“上青天”盛誉……
应当说,前后涉及的两种“九大纱厂”的说法,其内涵并非完全相同。不过,“母亲工业”在此点题,进而以“国棉厂”为基本内核,足以证明“母亲工业”所处的时代背景,是与德日侵占时期的实际运营存在截然不同的时空层面。因此,描述和阐发对于“母亲工业”的论断,还是以“新中国成立后”作为特定的历史阶段最为恰当。由是观之,补充和发现更多与此相关的实例与成就,既至关重要、又尤为必要。
站在硕大的竖立着“母亲工业”四字的站台前,想到的是母亲工业的历史轨迹和文化内涵应如何进行有效的识别和精确的定义。
作为城市工业化道路无以替代和不可或缺的主体支撑,母亲工业已发挥的作用和对产业升级与新旧动能转换所赋予的智慧和能量、提出的挑战和希望,以及为后来人可以留下的参照和方向,正是在新时代下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所要延传和发挥的内在精神和前进动力。
母亲工业,值得做出深度研究,负责地提交符合时代特征的报告。
2024.1.15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