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3年,近代著名思想家王韬(1828-1897)着力完成的《普法战纪》出版。该书不仅是王韬的代表作,而且在近邻的日本也引起轰动。这给急于了解西方世界的明治政府,提供了看到希望和找对方向的良机。因此,当1878年日文版的“战记”在当地翻印时,就受到日本维新派的高度重视。1879年4月至9月间,应日本众多名士的邀请,王韬以个人身份访问日本并随后写成三卷本的《扶桑游记》。
以游记的方式描绘日本社会的各个层面,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二十二日、阳历七月十一日”,王韬受邀参观了日本的火柴制造厂家,并记述如下:
藤田鸣鹤遣车来迓,偕往本所,观新燧社。或谓之火寸制场,盖即自来火,粤人呼为火柴。其所制实为一大利薮,于日本国中推巨擘。屋宇广深,工作八百余人,妇女居多。截木作条,车凡十架。熬煮硫磺炉灶,悉用西法。暂入一处,已觉其气不可向迩。制匣装贮,悉以女工。运售于香港、上海,年中不知凡几。去岁曾罹回禄,焚毁二厂,今尚为荒土。劝业博览会特禀于官,畀以凤纹赏牌,朋彰激励。主人清水诚,曾赴法国博览会,往游瑞士,购新法器具而归,故事半功倍也。
这一小段200字左右的记录,写的是新燧社。1875年4月,金泽藩士清水诚在东京霞关、吉井友实的私宅,成功试制黄磷火柴。1876年9月,清水诚将此前在东京三田四国町设立的火柴制造所“新燧社”迁至东京本所柳原町,正式开始制造安全火柴。
造访东京本所的1879年,新燧社已正式生产近三年之久。据王韬的记载,此前一年,新燧社遭遇火灾。眼前所见,实为新建,因烧毁的两厂还是一片荒地。同在1878年,新燧社的首批火柴即出口到上海。大致相同时间段的1878年,清水诚又开启两度的欧洲之行,旨在向瑞典进一步学习安全火柴的制作工艺。
从火柴工厂的概况看,建筑规模宏大、工作人员充实、财富集聚丰厚,堪称日本国内翘楚。随着新燧社的运营,1879年本多义知的明治社、1880年泷川辨三的清燧社、井上真治郎的公益社相继创立。由是观之,1880年日本火柴得以在国际市场与欧洲火柴展开竞争。待至1912年,日本已达到与瑞典和美国并称为“世界三大火柴制造王国”的美誉。
王韬的文字并未提及与清水诚现场会面,极有可能当时的清水正在欧洲访问。就火柴的现场制作而言,“截木作条”是将圆木旋切后再做成梗枝。“车凡十架”,是十台最重要的生产设备、排梗机。因机械化操作之前完全靠人力运转,“摇大车”就是业内的俗称。看起来,王韬被告知的也是与“车”相关的词语。
之所以日本会成为火柴生产的强国,盖因吸取先进的西方科技的缘由,从而使火柴原料的各类化学品和生产过程的多种大机器,径直取自欧洲的瑞典和德国等地。同时,配套的化学原材料也逐步能在日本国内进行有条件的生产。从这一点回看,火柴在中国开始呈现仿制生产的步履时,又是完全实行反刍式的照搬日本模板,包括设备、材料、工艺、技术,甚至离不开日本技师做后续的有效支持和保障。
另一方面,王韬描绘的“熬煮硫磺炉灶,悉用西法。暂入一处,已觉其气不可向迩”,亦从侧面反映出,对人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的硫磺是火柴生产所需的材料和必要的流程。工作现场的职业安全状况,并非能够达到尽如人意的程度。
关于火柴的确切名称,游记中的“火寸制场”说法至少表明,当年日本对火柴以“火寸”的名称出现较为普遍。自来火,貌似彼时在中国的一般性称谓。“呼为火柴”,则尤以广东地区为主。
当王韬在日本游历的1879年之际,神户的广东华侨卫省轩也紧锣密鼓地在佛山创建起中国第一家实施规模生产的巧明火柴厂。此后的百年间,中国火柴的生产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展开,并且为近现代的民族工业史落下浓重的一笔。
2024.2.2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