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丨李登辉与相辉堂 - 世说文丛

张勇丨李登辉与相辉堂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QQ截图20240205150412.png 登辉堂前,宋遂良(左)与妹妹博英

复旦大学青岛校友会的会刊《青岛复旦人》,于2023年12月出版第九期。“校友风采”栏目的“宋遂良文学文献展”有一枚老照片,是宋教授与妹妹在登辉堂前的合影。
熟悉的“相辉堂”前的一大片草坪,据说是仅仅比虹口公园内鲁迅墓前的大草坪小的公共绿地。由周谷城先生题写的“相辉堂”三个字,在浅蓝灰的建筑墙面上显得格外醒目。相辉二字,取自先驱校长马相伯和李登辉的名字组合。如果不看这枚照片,还真忽视了相辉堂之前是被称作的“登辉堂”。

QQ截图20240205150428.png
先驱校长马相伯(左)与李登辉

马相伯(1840-1939),世纪老人。他出生年代的1840年,正是中国社会开始发生深刻变化的起点,蔡元培、于右任、邵力子等都是他的弟子。见证近现代史的马相伯,在人生暮年时发出“我是一条狗,叫了一百年,也没有把中国叫醒”的切身感慨。可见,中国知识分子和读书人的勇气担当,在马相伯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李登辉(1873-1947),担任复旦校长达23年之久,培育出二十六位弟子先后出任大学校长,比如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大同大学校长胡敦复、清华大学及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等。由此,他还被誉为“人伦师表”。1946年国立复旦大学成立后,为报答恩师李登辉的贡献,时任校长章益募集三十余两黄金献给年逾古稀的老校长。李登辉知道后坚决拒绝,后来继续募捐并据此款于1947年建成“登辉堂”。

QQ截图20240205150438.png 《青岛复旦人》期刊

宋遂良教授求学的1956-1961年间,邯郸路220号校园的西北角上还是登辉堂的名字。八十周年校庆时,为纪念创立复旦的马相伯和建设复旦的李登辉两位老校长,大礼堂登辉堂更名为“相辉堂”。这座极具历史意义和人文情怀的建筑,堪称复旦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拙文“讲座复旦 开放大学”,有幸刊登在这期校友会的会刊。所选的配图,恰巧也是以相辉堂为背景的在大草坪上的合影。相辉堂西南的建筑,是世界经济系的办公楼。与相辉堂遥遥相对的,是大草坪南侧飞檐翘角结构建筑的经济学院。

QQ截图20240205150447.png 黄亚钧老师(后右三)与学生合影(后左一为本文作者)

记得在相辉堂聆听过一次报告。某个周末的晚间,又在相辉堂看过连续放映的两部电影。第二部片子的开头,是美国的警察处理一起交通事故,影片台词中的一句“又是南区那鬼地方”,引得观众哈哈大笑。

南区,复旦的研究生宿舍区,位于政肃路的最西端。南区的正门在松花江路2500号,因当年道路并未全线贯通,使得从东面依照门牌号寻找2500的大门时,往往要让陌生人费尽一番周折。

QQ截图20240205150744.png

耶鲁大学毕业的李登辉,1906年受马相伯之邀,出任复旦公学的教务长。辛亥革命后,马相伯应孙中山先生之召前往南京任职,李登辉便于1913年继任校长。同时,他兼授英文、法文、德文,还包括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科目。以出版的著作为例,有《李氏英语修词作文合编》(1926年初版)、《文化英文读本》(1927年初版)、《文化英文读本翻译问题解答》(1928年版)、《双解实用英汉字典》(1938年版)以及英文著作《中国当前的要害问题》等。

QQ截图20240205150519.png
“登辉堂”建成时的图片资料

一座相辉堂,承载的是马相伯“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谈教理”的信条,追求的是李登辉“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理念。近乎八十年过去,在迎接第一个世纪到来之前,试想哪位管理者和教育者能够超越先辈的校长,让任何一所大学走向更具前瞻的美好命途。

2024.2.3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张勇丨李登辉与相辉堂》 发布于2024-2-5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