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相机拍出来的照片,基本上是一寸的大小。如果不去放大的话,只能看小的画面。如今使用手机翻拍,不仅可保存转发,而且还能随意放大。翻到老相册里的两张小照片,就是当年爸爸给拍的。
那时让照相馆冲出一卷底片后,通常在自己家里就能洗出照片来。红色电灯泡的照明下,裁好的相纸盖在底片上。当红色的暗盒灯光变成白亮又持续几秒后,便将相纸放入显影液中。别等它糊了,再转到定影液的容器。小段时间后,转入清水盆浸泡即可。
一张照片是爸爸拍的我,看起来不到两岁的样子。从上下穿的薄棉袄和棉裤看,可能是在春末的时节。外套的兜兜,表明吃饭尚且不够利索。带点点儿的布料,大致还有个模糊的印记。因为再大些的时候,有类似的棉衣。但穿的小皮鞋,肯定不知道。后来记事儿时,穿着的皮鞋硬要以脚歪倒地的动作照相,还都历历在目。
照相的地点,是在住家的大院。沿观象山的西南坡地,建起的两组六栋二层的楼房,都是采用花岗岩蘑菇石作堆砌而形成建筑的根基。至少一米五高的石头墙体,在中间的位置有个半头砖大小的方孔。
据说,这是利于一楼地板地面之下的房屋通气。不知何时起,楼体侧面的这些方孔,成了猫们避居和游荡的通道,大家便以“猫洞”称之。更有甚者,总有小孩儿见猫钻进洞口后,迅速用砖头将这个孔堵住。猫怎么脱险,老虎也不知道。
小的时候,一定发现猫在这里的特殊活动。于是站在四磴石阶的边角,指着此处的猫洞,像是向世人宣告“此处无声胜有声、不定何时猫出洞”的惊心一幕。看照片,理解当时的情景。但幼小的年龄,早已把曾经的笑容忘得一干二净。
妹妹的照片,是爸爸在人民医院外面的水池子照的。也许是临近安徽路的第六公园,水池子顺路成了拍照的场地。我在这处水池子旁边,也有过好几次的留影。
说到特有的水池子,老市府西侧的去玩过,特别是冬天爬进去滑冰。既怕摔倒,又怕冰破,似乎美好的体验并不太多。济宁路消防器材厂门口还有个水池子,紧靠南侧的小教堂。经常路过,却没见对面济宁路小学的小伙伴们爬进去玩。
从年龄上看,照片中的妹妹比我在猫洞旁边时要大一岁左右。我对拍照的现场并无记忆,可能是上学去了。拍得的照片也并无连续的其他取景地,说明这只是一次偶拍。
妹妹穿的线衣,是妈妈借助机织缝制起来的。而那双脚上的布鞋,应当是奶奶亲手做的。家里抽屉里的锥子,奶奶常常戴着顶针,用它反复扎眼儿,然后是来回穿线。这是纳鞋底的必要流程。
妹妹有件更小的线衣,前面绣着她的拼音名。不过穿着那件衣服并没有照相,而是爸爸正好在腊八这天,请来同事“大老王”给快一岁的妹妹画了幅油画。王叔叔背着画画的大盒子,进门时弓腰怕被碰到头的神态,早已成为凝固的记忆。
2024.2.20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