笏
笏,手执之物。《礼记》载:“笏长二尺六寸,中宽三寸。”一块条形的板子,朝堂上躬身肃立,双手握笏板抱额前,既成了礼,也严谨了条陈奏对的分寸。方寸之物却是展示个人雄才大略的道具和舞台。街巷内,若执笏而行,遇人鞠躬,喃喃自语,不被人骂,也会被视为神经不正常。因此,普通民众是不可过笏板人生的。即使官员,有资格执笏者也分等级,五、六品以下的官儿,两手空空,宽袍大袖甩一甩,抱拳说话。清朝以后,废弃笏板,区别官阶用了别的物件。
十笏园的“笏”既非象牙玉石的笏,也非竹板的笏,乃石笏。石笏两根,立园子池塘南侧岸上。一根居西,离四根松木支撑,四角攒尖顶,顶覆茅草的小沧浪亭较近。另一根居东,与西侧石笏位于同一水平线,相隔十余米,靠近池塘东南角假山下的漪岚亭。亭子下沉,居池塘旁,人滞亭中,低头可观池水余波和游鱼戏莲,抬头可望嶙峋假山之叇,自成风景。两块石笏高不止“二尺六寸”,足有该尺寸的十倍有余,瘦瘦长长,若宋明书生,伫立铁箍木板做成的箱体内,互不相干又遥遥呼应,看似相互作揖,行着古人的礼节。十笏园这一角,也就仿佛有人欲躬身开言了。
立园北韩愈手书“鸢飞鱼跃”六角门洞石阶,视线越过池塘望石笏,仿佛池塘躺卧着,不管不顾一泓池水荡漾,一直举着两根笏板,面向天空,盯住流云飘远的时光发呆。流云乃轻薄之物,如何留得住?换个方位,到南边,坐上面南背北的十笏草堂门槛,朝北望,便发现石笏像被作为正厅安置的草堂抱住的,正面对池塘、池中的六檩卷棚式歇山顶的四照亭、北岸院落两层结构的砚香楼行欲言又止的仪礼。每抬头,恍如望见园主人读罢一页书,至二楼窗外的前廊,揉揉酸涩的双眼,俯瞰夕照下的园景,假山岚动,池水起皱,风光尽收。
围绕石笏转圈,仰望低察,看不出笏石来自何处。我能分辨的是它们的颜色,一块泛青,一块泛白,一青一白分立东西,颇可玩味。再仔细看,石笏两面均不着一字,确似有意忽略。不知这不着一字里面,是否尽得了风流。
园
一日,宝玉及众人陪贾政参观考察大观园,在稻香村,贾政因见了水井、辘轳等陈设物,勾起他归农之想。他问宝玉:“此处如何?”宝玉不屑,议论道:“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贾政见辩不过宝玉,喝命叉出去。
无意间宝玉道出造园尤其文人园的本旨:师法自然。十笏园可称文人园,布局之巧妙工整自不待说,但“穿凿扭捏”不可避免。丁善宝当年生意场上叱咤风云,走南闯北见识过不少江南园林,尤其扬州、苏州的园林,并不避讳模仿抄袭,独创之处除两根石笏和各景点精心研究的命名,实在乏善可陈。
丁善宝造园似乎意不在创新。
丁善宝,老潍县人,巨商富贾,潍城四大豪绅之一,人称首富。清光绪十一年购得明朝刑部郎中胡邦依故宅,修葺改造,为举家日常起居之用,算是人生的归心之举。整个宅院可不算小,进数极多,青砖墙,挑白缝,留出入的大门,圈囿为庐。灰瓦片瓦当,鱼鳞状覆盖屋顶屋檐,四周檐角翘起,蹲上瑞兽,顶面一沉,屋脊一翘,不避风雨,蔚为壮观。白墙间出的院落胡同,悠深可得,随便推开或大或小的漆门,又可得四合小院,无一处不幽僻,不悦目。院内植翠竹、腊梅、石榴、海棠等文人树,用意可见。我进各处小院时,正值腊梅衰败、竹子返青之时,黄如薄纸片的腊梅花蔫于枝杈,行将零落,香味却依旧昂扬,挥舞翅膀在身边绕,不得不把鼻孔再张得大点,目光再仔细点。比如在芙蓉居,此时虽不见芙蓉,却得腊梅飘香,又见白墙一块木牌写道:丁毓庚第四位妇人孟氏在此居住。丁毓庚何人当不需问,自是这丁家花园的人。那孟氏,大有来头,乃山东首富章丘旧军镇孟家的女儿,为“亚圣”孟子的嫡传后裔,著名商号“瑞蚨祥”绸缎庄主人。嗅着腊梅味,眼瞅午后疏影,想象孟家女衣裙窸窣飘然而逝,大有感概,只道不知感概些啥,我们都在这人生中,跳不出也逃不掉生命的律法。这处丁家花园,占据潍城北端重要位置,一望而知是大宅门。生活于此,走一遍颇费周折,不知当年丁善宝先生是否每天能走上一遭。由此看,十笏园小景缩在一角,如一片瓦砾,余暇散散步,怎么“穿凿扭捏”,也不算什么了。
丁善宝先生善诗文,不仅因生意见识了社会和人生,还在赚钱之余乐善好施,写写画画,著有诗文一卷,名《耕云囊霞》,文人情怀显而易见。此情怀并非仅表露在文集中,以当今来看,或许用庭园中的园子直视其心更直观些。用这个角度观察,丁善宝造园,确如贾政随心认知的那般,充其量不过把园林环境当作某种道具,或一个舞台,洗去生意人特征,广交文人墨客,便也把自己归了类。当然,一个结果的诞生,更多需要与自己对话——园林困境与丁善宝不沾边。所以,咸丰年间丁善宝巨款捐得举人和内阁中书之衔,我们不妨理解为一位生意人的抗争,一位文化人的挣扎。园子造好后,他想到“笏”,想到小和小中蕴含的乾坤雨露,既是对社会的态度,也是对自己的态度。丁善宝双手不曾抱过笏,我们可以猜想他心里是装着的,如今被园林半掩着,像抱着半遮面的琵琶,羞涩地弹拨出响声,弹拨着丁善宝的语言困境,叙事困境,人生困境。
十
进十笏园前,想到“幽”字,乃由园名引发的联想。十为满数,与之相关的往往为追求的目标或理想,即便十恶不赦,也极少人物做到。“十笏”不大甚至极小,亲“幽”而远“喧”,“幽”当是十笏园的性格。
把“幽”写到骨子里,当属“明月松间照”了。不信你看,那个瓷盘子忽然又圆又亮,悬于头顶,伸手可捉,真伸出去了,除了捉一片明晃晃的丝绸,别物并不可得。受了惊吓,瓷盘子一下跳高许多,比松林还高,瞪大眼睛,在林间东寻西找,闪光的裙摆被松枝松针缠住,怎么挣扎都脱不了身,只好跳到地上,土壤松软,想跑快点也不能,便蹲树下喘气。远离荒野,身居闹市,这种“幽”既不可遇更不可求。可人活到一定程度,总要寻出点幽来,因为幽中有静,静能养身,于是想到竹子,空间不嫌逼仄,种上几棵,待来日捡些幽静颐养天年。
深得竹之幽的,郑板桥算一个,一生爱竹爱兰。板桥知潍时,常去好友郭芸亭家的“南园”赏竹、画竹、写诗。乾隆十七年秋天,郑板桥做县官满七年之时被罢官,客居南园直至来年春天返回老家兴化。南园多竹,那个明亮的瓷盘子时常光顾,将一园清幽照得雪亮: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潍城人爱竹赏竹由来已久,却非受板桥知县感染。丁善宝也是个深得竹之幽滋养的,他在丁家花园遍植青竹,隔窗听竹弄风雨,成了生活之外的意趣,自己不知不觉也幽幽然了。我进园所见之竹,当然非丁善宝手植的竹子,却也与当年的没啥分别。它们依旧在漏窗前、门洞边、白墙上画画,画的是郑板桥的竹风竹韵,既有格又有调,幽中有静,静中含幽,活脱脱一群文士举着笔墨,从历史的深巷远闾走来。再看那青竹近旁的腊梅,梳着影儿,散开细碎的花香。于是,那“幽”便愈加悠远了,伸去寒冷,挑着落荫,刺破冬季,刺破幽静,像明月用光斑刺破了松林。
李言谙2024年2月23日推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