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项学术专题而升级为一门显学的,红学、敦煌学和甲骨学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显学的研究可能继续深入,也可能就此式微。当然,新的显学也会出现,比如方兴未艾的汉画研究就有上升为显学的可能。
汉画研究升级为显学的内在理由之一是:汉画承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对它的解读可以弥补历史的空白。理由之二是大量考古实物的涌现,为这种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汉画研究上升为显学的外在因素取决于当下社会思潮与汉画的自身特点。
汉画研究的兴起和正在现今的普罗历史热有关。由于那些学术超男和艺术超女的引领,现在电视上演的是“历代的那些人”,书籍流行的是“历朝的那些事”,身着汉服的男女频频出现于闹市、臆造的汉代玉凳也能拍出两亿多的高价,就连我们小区的保安和保姆都为历史剧中的情节而争论得脸红脖子粗。在这么一种形势下,汉画想不显都不行。
汉画研究的兴起和读图时代有关。由于思想灌输的后遗症,现代人已对空泛的文字失去信任,需要图片进行脑补。而科技的发展使这种想法变为可能。图像浅显易懂,使理解的难度大大降低,所以读图受到全民的喜爱。“无图无真相”是这个时代对真理的认识。图像也是解读历史最可靠的依据。中国历史遗留的图像中最系统的就是汉画。将汉画图像与历史文献对照研究,给历史研究者提供了一条既快捷又方便的途径。
汉画研究的兴起和汉画之美有关。汉画的内容包括社会生活、神话与宗教、建筑艺术、历史故事等诸多方面,堪称一部形象化的汉代百科全书。汉画构图简洁、线条流畅,艺术风格粗犷豪放、浪漫洒脱,堪与任何时代、任何艺术形式媲美,为研究美术史人士所喜爱。汉画有大美而不言,需要有人替它说话,需要我们帮它挖掘出更美、更深的内涵来。
汉画研究的兴起也和一个人有关——张新宽先生,人称“中国汉画像砖收藏第一人”。他的崇汉轩汉画像砖博物馆收藏有汉画像砖一千三百多块,已成为海内外汉画爱好者探寻的宝矿。
十多年前认识张新宽先生时,我就到他的住处观赏他所收藏的汉画像砖,尽管当时还没有那么多,但已感觉非常震撼。那时起,我就萌动了收藏汉砖拓片的念头。经过几年努力,我的汉砖拓片已小有规模。日前稍得宽余,又将这些拓片翻看一过,赞叹造型线条之余,也为好多问题困惑,不由得产生进一步探究之想,于是查资料,读历史,有抚掌会意之乐,有百思不解之苦,苦乐得失,不敢私之,随记一二在兹,就教于各位方家,也算是抛砖引玉之举。欢迎各位拍砖——用汉砖。
(二)
现在一个很流行的词是穿越,一个很时髦的行为是玩穿越。我曾对穿越的目的和意义感到费解,直到有两个小学生因丢了开门的遥控器自杀并留下了穿越到清朝的遗书时,我才明白穿越的终极意义是逃避和解脱。
尽管我也逃避,但却无法解脱。我的穿越,是想借助汉砖对历史,或者说借助历史对汉砖进行一次解读。
图7 长安未央宫前
那时西安还叫长安,尽管刘氏天下已现衰败之气,可大汉雄风依稀还在,未央宫前戒备森严,覆盎门前大街上不时有车队呼啸而过。(图6-图7)
我熟悉的刘邦、萧何等老干部早已不在了,卓文君和司马相如也不知私奔到哪儿。想听张骞聊聊西域探险的经历,又不知去哪里找他。
图8 本家王莽
还是问问那边的来者吧!哎!这不是本家王莽吗?(图8)
不错,是他!一身书生打扮,手执长棨(qi,带套的戟),踽踽走在大路上,他这是要去干啥?
王莽是大家公认的品学兼优的好青年。他从小丧父,兄长也早早去世。尽管姑姑是皇太后,七个叔叔被封侯,可他没有一点官二代的架子,不像那些堂兄弟声色犬马、骄横跋扈。而是默守清贫,节俭度日,谨慎小心地侍奉寡母、寡嫂,还要抚养哥哥留下的孩子。因为没有经济来源,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要靠救济和施舍过活。可他知恩图报,发奋学习,想靠自己的努力让家人过上好生活。
去年,担任三军总司令(大司马)的伯父王凤中风卧床不起,过去门庭若市的宅子一下子冷落了许多,而王莽却主动上门,伺候在病榻前,为其端屎端尿,喂饭喂药,使这位过去对其关心不多的伯父深受感动,临终前向皇太后郑重推荐。这不,现在他已被任命为黄门郎,正在上班的路上。(图8)尽管官职不高,大小也是公务员了,可为什么他的表情面带愁容?是对伯父的去世心怀悲伤?还是在担忧前途的莫测?干脆就跟随这位本家,对他来个追踪报道吧!
图9 黄门郎王莽
上班了!黄门郎,是担任皇帝警卫和传达诏命的一个小官,尽管干的就是保安的活,可王莽依然非常珍惜。他谦恭有礼,认真负责,干得有声有色。(图9)
图10 射声校尉王莽
尽管宫里有人,但王莽还是依靠自己的努力。不久他就升迁了,新任的官名为射声校尉。大概和今天的处级干部差不多。(图10)
提升后的王莽依然保持着一贯的作风,王家其他弟子都不学无术,而王莽却精通典籍,学问出众。多数官员都私心膨胀,揽权纳贿,王莽却清廉自守,一尘不染。他俸禄不多,但助人为乐已经成为他的日常。童年经历使他看到了这个社会的不公,儒家经典使他树立了再造社会的理想。
图11 憔悴的王莽
咦!这是王莽吗?怎么看起来老气横秋的?是啊!由于王莽洁身自好,不收贿行贿,官职升迁的很慢,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六年。繁忙的公务和家庭的负担使他一脸憔悴。(图11)
图12 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王莽
终于,有人看不下去为他说话了,先是王莽的叔叔成都侯王商上书皇帝,愿将自己的封邑分出一部份户数封给王莽。朝廷上下众多官僚名士,也纷纷上书替王莽说好话。于是,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王莽被封为新都侯,食邑一千五百户。官职晋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图12)
职务变了,王莽的作风不变。地位越高,姿态越低,为人越谦和。自己简朴度日,却把封地上的贡赋全部用来资助儒生和名士,他倾其所有,将长兄遗腹子的婚礼办得大方体面,他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勇于承担责任,办理的公务井井有条,工作起来通宵达旦。(图13)
好评如潮啊!这样廉洁勤政的好干部,比起今天的“公仆”来也丝毫不差。西汉末年是个道德沦丧的时代,王莽就是那污浊空气里的一股清风。
转眼又八年过去,这次,王莽升任了大司马。
他率先垂范,要扭转浮华奢侈的社会风气。他要求公务员刹住高消费之风,自己穿的衣服、上下班的马车都极尽简朴之能事。同僚到家探视他生病的母亲,出来待客的妇人身着粗布衣服,衣不拖地,布仅蔽膝。大家以为是王家的佣人,经问,方知是王莽的夫人,无不大吃一惊。他尊师重教,每当公事之余,梳洗沐浴,带上礼物慰问自己及子侄的先生,他事亲至孝,对待母亲、长辈嘘寒问暖,无微不至;他广交朋友,招揽天下四方名士,皇帝发点奖金就给伙计们分了。(图14)
图15 乐善好施的王莽
他为了达到改造社会的理想,通过艰苦努力,动员政府出台了著名的“限田令”,禁止豪强占有过多的土地。他还以王太后的名义,宣布把王家除去墓园外的所有土地全部捐给贫民,以此带动“限田令”的实施。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拯救暮气沉沉的大汉王朝。他感觉自己是孔子复生或是周公再世,恢复礼制、匡扶王室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什么精神?按照今天的话说,就是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品德。在讲究伦理纲常的西汉社会,这样高大完美的形象,自然得到了极高的支持率,一时间,整个下层社会欢欣鼓舞,以为天下大治的时刻就要来到了。(图15)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一个没有制度保障的社会里,任何一点人为因素都可能改变社会的走向。公元前7年,王莽任大司马不到一年,成帝突然死在赵氏姊妹的床上。因其没有子嗣,只得选定陶恭王子刘欣为帝,是为哀帝。哀帝即位,其祖母傅氏和母亲丁氏两家外戚开始得势,王莽与其发生过几次冲突后,见难以共事,便递交了辞职报告。原想作为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谁知哀帝顺水推舟,免去了王莽的大司马职务。
回到封邑的王莽心中的挫折感是可想而知的,一个改造社会、造福万民的方案被突然中止,王莽心有不甘啊。也许这时王莽才意识到要实现自己的宏伟蓝图,必须排除一切干扰。
他没有气馁,继续朝着自己的方向努力,一是广交朋友,继续仗义疏财、礼贤下士;二是继续维护并提升自己的道德形象,二儿王获失手打死了一个奴仆,这本来算不了什么,当时奴隶可以随便买卖,拿点钱就可以了事的。可王莽认为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经过一番痛苦思考之后,他做出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让王获自杀以赎罪。下面的场景可想而知,妻子要和他拼命,终日以泪洗面,儿女连日长跪,官员朋友也来求情,尽管王莽也曾动摇,几次要改变自己的决定,但都是在最后关头又坚持住了。在一个被政治抱负所充斥的头脑中,世俗的感情已经很轻。
经过几天的争执,以王获自杀了事。可这事在社会引起的震动却久久不能平静,王莽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已经和圣人等同。
公元前1年,汉哀帝突然去世。独居深宫的王太后突然发力,当天即派使者传召王莽,于是王莽又成了大司马,新迎立的平帝当时只有九岁,自然一切都由王莽说了算。
王莽上任之后立即剪除异己,重整朝纲。他增加官僚俸禄,优待元老故臣,照顾宗室贵戚。扩充太学,延揽天下有识之士。建立仓储,赈济灾民,减轻刑罚,保护妇女。他还带头捐款100万,捐地30顷,救助那些贫民,自己则节衣缩食,与民共苦。没有几年,汉王朝又出现了中兴迹象。与刘氏那些皇帝相比,王莽更像是一位救世主。
在这个时候,祥瑞之兆不断出现。那时的人还是有敬畏之心的。
图16、图17 安汉公王莽
先是南越人向朝廷进献了白雉。白雉就像凤鸟、朱雀一样,在汉代是祥瑞之物,于是有人查证《尚书》记载周朝之时,曾有越裳氏向成王进献白雉,此事重现,显然是祥瑞之兆,于是建议就像周成王封周公一样封王莽为“安汉公”增加二万八千户封户。此议博得了群臣响应。(图16、图17)
王莽坚辞不受,群臣坚持要封,没办法,王莽只好接受封号,但不接受封户。
后来朝廷为平帝选皇后,王莽提出自己的女儿回避不参与,可京城的老百姓不答应,每天都有数千人上访,几乎造成骚乱。最后还是无奈从命,可聘皇后的礼金只收一半,其余的周济穷人。
图18、图19 上天的符命、图册
再后来又有人提议要给王莽加“九锡”,以表彰王莽为大汉王朝的卓著贡献,在汉代,这是除皇帝之外最尊贵的地位和荣誉。此议一出,不长的时间内,上书支持加九锡的竟有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这是个什么概念,当时全国人口不过数千万,识字者也就数百万,而长安附近有资格和会写上书的人不会比四十八万多多少,可以说,几乎全部人都支持王莽加九锡,王莽依然是推辞、再推辞,当然,最后又是被迫接受。
随着王莽的名望日隆,上天的符命、图册又应接不暇。(图18、图19)
这回,目标只有皇位一个了。王莽依旧是谦虚、依旧是推辞。然而,公元8年11月,朝廷收到已驾崩200年的高祖刘邦的来信,信中非常清楚地命令王莽必须马上履任,而且即位的时间、大臣名单都已经列好了。抵抗是没有用的,上天的昭示不可违,高祖的旨意不可违,朝廷上下臣民更是一致拥护。王莽只好再一次被迫受命。有人说,他是空前绝后的一个“民选皇帝”。
图20
作为一个穿越时空的游民,我看不清那些劝进的符册背后的故事。但毫无疑问,整个过程演戏的成分很大,那些劝进书、图符虽不见得都是王莽安排的,但他还是非常高兴并且最终接受。这都源自于人性的弱点。名利,是人类永远也迈不过去的坎。实际王莽并不在乎利,但对于名,他却非常在乎。主要的原因是,当上皇帝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推行他的新政,完成他的人生理想。(图20)
自从入主大位后,王莽更忙了,他以一种亢奋的状态,投入到加速自己毁灭的事业中去。
王莽新政的第一项是均分土地。王莽规定:人均土地一百亩,多占土地的富豪,要立刻无条件交出土地,分给贫民。
二是禁止奴隶买卖,原有的360万奴隶,一律给予自由民的身份。
三是货币改革,停止使用五铢钱,推行花样繁多的新货币。
四是强制性移民。为给已有的北海郡、东海郡、南海郡找个伴,(和现在的三个海军舰队一样)凑齐“四海郡”的名称,在青海湖一带设立西海郡。
五是给蛮夷之国改名,匈奴改为降奴,高句丽改为下句丽。
王莽是一个超前的社会主义者,和我们不少近代革命家的理想几乎一致。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王莽曾经使社会各阶层、各类身份的人都获得过实际利益,因而赢得了最广泛的支持。但在社会财富没有增加的情况下、这样的政策完全没有基础,必然招致地主豪强的激烈反对,因为他们占有的土地大多不交出来,政府没有足够的土地分给应该受田的无地、少地农民,农民自然也不会满意;被解放的奴隶由于失去原可糊口的工作而丧失生计;五铢作废则得罪了所有有钱人;而移民政策更是不得人心。于是那些支持者马上变成了反对者。而王莽的应对更有问题,固执的高压政策更是火上浇油。
后面的结果大家早就知道了,当那些冲进未央宫的起义者将王莽的头颅当成球踢的时候,他们已经完全忘记这就是自己交口称颂、极力劝进、顶礼膜拜、山呼万岁的那个人,王莽可能至死也不明白,自己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民众着想的举措为什么大家为什么就不接受。
真是应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那句名言了。
王莽的时代正好和西方耶稣同时,王莽推行平等,耶稣宣扬博爱,王莽被人斩首,耶稣被人钉在了十字架上。而今天,王莽依然是奸诈的化身,而耶稣创立的宗教却已征服了整个西方世界。
有人说,王莽是现代人穿越到汉代的,他的思维,他推行的改革,好多都像今天的作为。然而,历史就是历史,可以评价但无法反悔。不过,我在想,假设王莽穿越到我们当代,会发生什么呢?
(三)
在我小时候,汽车还是很稀罕的。记得当时有这么一段顺口溜,叫:一有权,二有钱,三是听诊器,四是方向盘。这个方向盘指的是汽车司机,那时司机的社会地位是非常高的。
转眼间,这一切发生了变化,顺口溜排序的前三位都还坚挺,唯独方向盘的地位一落千丈,原因就是汽车的普及率太高,普及得太快,已经成为城市公害了。面对汹涌而来的车流,我们愤怒,无奈。只能自我感慨,倘若李白再世,可以不去蜀道就写出行路难了。
尽管现在有宝马、奔驰、英菲迪尼,可那种天高鸟飞、春风得意的日子并不多,出行幸福感不一定比古代的车马高。
和汽车一二百年的历史相比,车马的历史就悠久多了。在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就有了专门主管马牛牧养及车辆制造、保管的官员牧正和车正,车马的使用是与政治、经济、军事密切关联的事情。
过去形容一个国家的强大往往用“千乘之国”一词,可以看出车马在人们心中的位置。统治者把车马视为国力的象征,权贵们又把乘坐马车视为身份的象征。为了防止盲目攀比,乱了礼制,就像我们现代一样,各朝代对车辆的使用制定了各式各样的规定。传说在奚仲做夏车正的时候,就定了“尊卑上下,各有等级”的管理办法,可惜没有文字流传。《后汉书》所载汉代车马等级制度,是我们见到的最早的车辆管理规定。对于用车的规格,装饰、马匹数量、护卫仪仗规定得非常详细。按照不同的等级和用途,车辆分为安车、辎车、骈车、轺车、斧车等十几种形式。不同等级的官吏都有相应的乘车。尽管形制基本相似,但构件的质地(金、银、铜等)、车马饰的图案(龙、凤、虎、豹等)车篷的形状、用料以及驾车的马数量均不同。比如,二千石以下的官吏,仅能用一马拉车,二千石以上至万石丞相,王公贵族,可用二至四马,天子用六马。除了官吏或贵族本人乘坐的主车外,还规定了导从车和骑吏的数量。如皇帝去祭天时出行的大驾,后面跟随的属车有八十一辆;公卿以下至三百石以上的官吏出行,前有三辆导车,后有两辆从车。三公以下至二千石官员,还要加骑吏四人,千石以下至三百石加骑吏二人带剑持棨戟开道。
车马不仅是人们生前地位的象征,也包含着炫耀富贵和祈求富贵的意愿。种种因素的影响促成了汉画像石中车马出行图的盛行。汉画像石中的车骑出行图大致可分作两类:一类是表现墓主生前的仕途经历,另一类表现的是墓主乘车升仙的情形。但二者的界限有时很难区分。
本节题头的拓片为一辆斧车,因其舆中间竖立一柄大钺斧,得名。斧车因自重较轻,也称轻车。可乘坐二人。斧车是一种由兵车演化来的仪仗车。官吏出行时,用以壮威仪、明身份。县令以上的官吏,出行时都可用斧车开道,就像今天警车开道是一个道理。(图21)
图22是安车,古代一种通常用一匹马拉的、可以在车厢里坐乘的车子。上古乘车一般都是站立在车厢里,而安车则可以安坐,故名。官员告老,或征召德高望重的人,往往赐乘安车,这是一种优礼方式。安车多用一马,也有用四马的,那是表示特殊的礼遇。该拓片所表现的就是一辆四马所拉的安车,车上二吏正扬鞭催马,可四马却因受惊而止步不前,而使四马受惊的原因,是因为前方出现了一匹带鞍的骏马,画面上五匹马神态各异,动作逼真,表现出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
图23为辎车,也是一种双曲辕驾单马的带篷车,其形制和軿车基本相同,略有不同的是车门设在车舆后面,车辕较长,直伸到车舆后边,以供乘者上下时蹬踏之用。它是一种适于长途旅行乘坐的车,既可载行李,夜间又可卧息车中。一般辎车和軿车可并称为“辎軿”。辎、軿车在汉代都是极为舒适而又装饰华丽的高级马车,专供贵族妇女乘坐。
图24至图27均为轺车,也是一种轻便快速的小马车。“轺,遥也,遥远也,四向远望之车。”其形制渊源于战车。汉初轺车还是立乘,后来改为坐乘,一车可乘坐二人,御者居右,官吏居左,因车四面空敞,就是坐在车内也可以随意极目远眺。轺车一般系驾一马,但也有驾二马的。因轺车结构简单,快马轻车,是中下级官吏外出公干的坐驾,是汉代最为通用的车型。可以将伞盖撤除,以利疾驰。
图28、图29、图30 汉代的车马行进图
汉代的车马行进图,在汉画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因为乘车疾驰是那个时代非常惬意、又能够显示乘车人的身份地位的一项活动。而且在汉代人的心中,车马还是可以在人死后帮助其升仙的交通工具,像图21、图28、图29、图30,都保留着仙人引路、神阙、常青树等升仙特有的标志,即是表现死者灵魂进入仙界的意思。
车马出行一直流行了几千年,到宋代之后,车马逐渐衰微,轿子开始流行。到了清末,我国也逐渐开始流行汽车,终于发展到现在无法收拾的地步。
为了解决汽车公害问题,大家都在出主意想办法,改乘马车或是骑马已经不太现实,也容易造成另类污染。所以有人建议现在的官员都改乘轿子,不仅可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还可以解决千万人的就业问题,尤其是可以让那些喜欢抬轿子的人特长得以充分发挥。此项建议很有建设性,希望哪位代表能在两会时提一案!
(四)
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古罗马角斗场建于公元72-79年,这座可以容纳9万观众的大型建筑见证着古罗马的辉煌,也留下了那些由奴隶和俘虏充当角斗士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传奇故事。那时的罗马人肯定不知道,在遥远的东方中国,也流行着和他们一样的游戏。
斗兽也是汉画像砖最常见的题材。
斗兽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活动,为了保住生命、获取食物、与野兽搏斗是古代人生存的必修课。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贵族阶层的形成,随着人类与动物之间的较量占得绝对优势,这种活动除了满足生存需要的捕猎之外,逐渐增加了娱乐功能,成为一种展示武功、娱人娱己的表演项目。
古罗马角斗场里的表演包括兽与兽、人与兽、人与人之间的搏斗。和他们不同,汉代历史上的角斗没有那么大规模,也没有那么血腥,人与人之间的搏斗很少以命相搏,大多是切磋武艺或表演性质,更多的是人与兽之间的较量。
下面就是汉砖拓片中一些有关场景。
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豢养宠物也是一种时尚。(图31)
喝酒吹牛都有点腻了。(图32)
图34 游戏
来上几盘“六博”游戏。(图34)
图35 建鼓舞
欣赏一段建鼓舞。(图35)
图36 公莫舞
“公莫舞”也是保留节目。(图36)
(公莫舞,古舞名。即后世之巾舞。一说源自鸿门宴故事:“项庄舞剑,将杀高祖,项伯亦舞,以袖隔之,且语庄云:‘公莫’言公莫害汉王也。”一说是公莫舞是公莫渡河曲《公无渡河》的翻版,还有一说是描写母子分别的歌舞剧。)
图37 戏剧
“荆柯刺秦”是一直被称颂的。(图37)
图38 武术对练
干脆来上一段武术对练。(图38)
表演总有隔靴搔痒之感,还是斗兽来得真实。
图39、图40 牛与牛、狼与狼互斗
让牛与牛斗:让狼与狼斗。(图39、图40)
图41、图42 狐狸与鹿,猎狗逐鹿
让狐鹿相逢:看猎狗逐鹿。(图41、图42)
图43、图44 牛虎相搏,困猪犹斗
看牛虎相搏:看困猪犹斗。(图43、图44)
还不够刺激,那就让人和它们斗:
图45、图46 斗牛,射鹿
斗牛:射鹿。(图45、图46)
图47、图48 打虎,搏熊
打虎:搏熊。(图47、图48)
干脆,还是打猎去吧!
图49、图50、图51 人与动物搏击
动物凶猛,一个人可要小心哦!(图49、图50、图51)
图52、图53、图54 双人与动物搏击
两个人就从容多了。(图52、图53、图54)
图55、图56 斗兽图
一拥而上的感觉好爽啊。(图55、图56)
看看那些动物的表情就知道谁是胜者了。(图57)
看过一些有关古罗马角斗士的大片,场景惨烈、悲壮,表现出豪迈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人性之美。我没有从影片上见过中国古代的角斗场面,但从汉画像砖所表现的角斗来看,场面同样紧张激烈、动作夸张流畅,但在力量与美当中还透出不少幽默、诙谐的味道,用现代的话讲,这叫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由此看来,中国人在性命攸关、紧张严肃的关键时刻顺应变通的能力显然比西方人更强。更能从容应对。只可惜这些顺天应变的传统现在都用在一些蝇头小利上了。
就像当时罗马人不知道东方有人在玩角斗游戏一样,那时的汉代人也不知道罗马人在玩和自己一样的游戏,并且玩得比我们还疯狂。汉代人更不知道的是,当时的罗马还在玩一种游戏,那就是人民大会和元老院及执政官之间的权力游戏,显然,在这个方面,罗马人比我们要超前得多。
现在,我们已经没有机会玩斗兽游戏了,但人与人之间、不同制度之间的角斗仍然在继续,希望我们能够比古人更智慧、更文明一些。
(五)
公元前3年,也就是汉哀帝4年,摇摇欲坠的西汉帝国发生了一件蹊跷事。大年刚过,关东一带忽然传言四起,人心惶恐,大家争相奔出家门,手持草桔或麻秆,向着京城西安狂奔,逢人还要将草桔麻杆相互传递。有人光着脚板,有人披头散发,有的车骑奔驰,有的翻墙而过,一时间沿途二十六郡道途拥挤、民声鼎沸,这就是汉代历史上有名的为西王母行诏筹运动。
诏筹的到来更是引爆了京师西安,数万民众在街上聚会,有击鼓鸣号的,有持火上屋的,设祭坛,玩游戏,歌舞祈祷,称颂西王母。忽然又有人发起了传递护身符行动,“母告百姓,佩此书者不死。不信我言,视门枢下,当有白发。”这场如火如荼的群体性狂欢直到秋天才逐渐平息。
大家如果对此事件不太理解,可参考1960年代中期发生的那场朝圣运动,那种心态、那种热情、虔诚,那种一呼百应,何其相似乃尔。历史曾经不止一次重演,只是我们不觉罢了。
汉代的宗教信仰还处于原始阶段。人们对生命的无常及许多自然现象不能解释,相信冥冥中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支配着万物,凭着传说和想象创意出许多性命攸关的事物来。这当中最著名的就是西王母了。
西王母,又名金母、王母、西姥、王母娘娘,是汉代人们崇奉的诸神中最重要的一位。在早期的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是一位司瘟疫、掌刑罚的神,居住昆仑山的山洞里,长得豹尾虎齿,蓬头垢面,还有事没事的经常吼两嗓子。
别看长相是恐龙级的,可并不妨碍人们对她的尊崇。西王母的最拿手特长是制药,这药不分内外妇儿,不治头痛脑热,只有一个功能,那就是长生不老。尽管没有药监局的正式批准文号,尽管昆仑山路途遥远,环境险恶,可去求医问药的依然络绎不绝。特别是自从射日英雄后羿的夫人嫦娥女士偷食药丸后,没用神八、神九就升入月球,广告效应使西王母的声望如日中天。
进入汉代之后,在汉武帝刘彻等领导的大力提倡和积极引导下,西王母不仅形象有较大改变,而且粉丝人气飙升。有专家统计,巴蜀地区出土的一千余种汉代画像砖的拓片中,以西王母为代表的各种神祇内容的拓片就占二百多种,约占总数的五分之一,1995年出版的《陕北汉画像石》一书,介绍了一百二十多个汉墓,其中西王母图像就有62幅之多。
我收藏的拓片中的西王母形象已经在传说的基础上美容了,尽管模样看不太清,但雍容的贵妇形象已经初露端倪,而且都是老人家辛勤制药的现场照,有照顾西王母起居的三足鸟、有玉兔捣药、凤凰吐珠。其中两幅图片中西王母背后背着一个包裹,颇像日本的和服,有研究说日本和服就是汉服发展过来的,但没有背包,此图是否是可以修正此说呢?(图58—图61)
很遗憾我这些拓片里没有历朝信众为她选配的夫婿东王公和玉皇大帝的形象,也没有她在瑶池大开蟠桃宴,引起孙姓小哥不满而大闹天宫的故事。至于说对违反天廷纪律的织女处罚过于严厉,用簪子划出银河拆散一对恋人,后来又发恻隐之心,每年安排二人七月七日鹊桥上相会,那都是这些汉砖制作之后的事了。
在汉代民众的心中,神仙也是多级别,多层次的。
这位是宗布神(图62),他的前身就是大名鼎鼎的后羿,传说后羿射落九日,被天帝贬落下界,后来妻子嫦娥又偷吃西王母的灵药离家出走,再后来后羿也被徒弟所杀,死后便变成宗布神,继续为民除害。
这个似人似龙的仙人叫飞廉(图63、图64),也就是传说中的风神。飞廉的特长是“能致风气”,为使成仙升天者驾龙乘云顺利到达仙界,需要飞廉在后鼓风推进。
图65 材官蹶张
这位叫做材官蹶张,材官是古代一种武官的名称,“蹶”指以脚踏弓,以双手拉弓叫“张”。他的原型是汉高祖刘邦的部将申屠嘉,威武雄壮、力大无比,后来也被归入神人之类。(图65)
图66 方相氏
这位叫作方相氏,兽面人身,手执兵器,是汉代举行驱除鬼怪瘟疫的大傩时打鬼的头目。(图66)
图67、图68、图69 保护神
人怕恶人,鬼怕恶神。还有许多面相凶恶、武艺高强的武士,也都被当做驱凶避邪的保护神。(图67-图69)
在汉画像砖里面占据份额较大的,还有各式各样的龙。
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也是古代帝王的象征,因此,也被大量应用于汉画像砖。
汉代龙的形象还相对质朴,不像后来龙那么乔装打扮,繁文缛节。
图70 苍龙
这只体态优美的应该叫苍龙,也就是四灵之首的青龙,青龙戏鱼,代表着一种美好与祝愿。(图70)
图71 蛟龙
这大约就是传说中的蛟龙,水中功夫甚是了得,兴风作浪是它的拿手好戏。(图71)
图72、图73 应龙
带翅膀的龙叫做应龙,属于龙中资格较老,道号较深的一种,因为它们已经长出了双翼,得道升仙需要它的帮助。(图72、图73)
图74-图78 双龙交尾
这种双龙交尾的图像在汉画中出现的最多,因为它不但影射性爱或爱情,而且意味着人丁兴旺,传宗接代。(图74-图78)
图79 阳线刻的龙
这种阳线刻的龙,简约不简单,凶相毕露,不太多见。(图79)
图80 蛟龙
令我不解的是,这两只瘦骨伶仃的蛟龙,交尾还带着个地雷干什么?(图80)
龙的历史太悠久了,大约可以追踪到先民原始部落。直到今天,龙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无论在奥运赛场还是世界各地,处处可以看到它的影子。初看很亲切,很振奋,它就像一面旗帜,感召着那些海外的游子。但久而久之,这面龙旗下的人也会感到不知所措,因为大家除了认祖归宗之外,不知这只龙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有人说龙的特点是善变,我坚信这不是龙的传人所追求的目标。
除了龙之外,汉代还有许多祥瑞之物。
图81-图83 北方之神
玄武,是四灵当中的北方之神,象征着长寿,而蟾蜍则是嫦娥奔月后的化身,寓意财源兴盛,生活美好。(图81-图83)
凤凰是天下太平的象征。(图84、图85)
铺首衔环也是流传至今的镇凶祛邪,避祸求福的装饰物。(图86、图87)
汉画像砖向我们传达了那个时代人们的信仰和追求,不要小看这些原始的崇拜,正是这些简单的民间信仰,使人们产生共同的心理体验和情感,为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上的避难所,有了安全感和方向感,从而把一个个分散的个体粘合为一个整体;起到了道德和法律所不能起的作用,对规范人们行为、整合社会秩序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有信仰的人是坚定的,也是幸福的,他只听从内心的声音,而无惧于命运将他带向何方”(熊培云语)。曾几何时,我和许多有着同样经历的同胞都以为自己已经置身于真理的包围之中,对那些鬼神崇拜通通视之为异类,称之为迷信。然而,就在我们批判别人的拳头还没放下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已陷入了迷信当中。成了失去坐标的行者,没有方向的流星。我们该如何完成心灵的救赎?可惜,汉画像砖上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2012年3月15日—8月16日
北冥有鱼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