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丨沦陷时期的火柴供应 - 世说文丛

张勇丨沦陷时期的火柴供应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QQ截图20240311202538.png

1942年《青岛新民报》与《大青岛报》合并,改称《青岛大新民报》。11月18日的一则消息,涉及火柴实施配给的政策。内容如下:
 
胶区火柴配给法
业经规定
十一月起实施
胶州区行政办事处、为圆滑配给民众火柴起见、特于昨日召集城区乡镇长、及火柴销售商号、讨论火柴配给办法、议决自十一月份起、实行配给、每月一日三十日、由各该乡镇按户名填妥火柴配给名账、交送担任配给火柴分销店存用、住户购火柴时、先赴乡镇公所领取配票、持票赴分销店购买、每户一包、每包一角五分、每月十日至月末、为售销期、售出者于名账内盖戳识别、逾期未领者、于该名下印一欠字、月终统计总数报告、并将十月份者补发、以裕民众云。

胶区,即胶州区。民国初年,撤胶州改为胶县。日占青岛后,胶县随之沦陷。1940年2月,名称最终改为“青岛特别市胶州区”。
 
上述的报道可见,市郊居民日常使用的火柴已开始实行配给。这种以家庭户为单位,定时售卖、定量购买、定价供应的生活物资,是在火柴行业实行集中采购和统一分配以有效把控生产和销售的大前提下,具有军事干预特征的经济统制在商品流通领域的最直接体现。
 
就购买火柴的实际流程而言,胶州一地的基层乡镇,先按户名造册、再发放配给票证,然后做已购或未购的记号标注,从而为后续的统计和处置做好准备。应当说,这些具体做法都能为不可预期的短缺经济和计划模式提供一系列有效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八十年前的词语用法,与今日的字句略有差异。比如,“为圆滑配给民众火柴起见”的“圆滑”,记者照搬日语汉字“圓滑”即“顺畅”之意。按照时下的解释通常是指为人处世善于敷衍、讨好,以及各方面都能应付得周到。然而,老报中的“圆滑”,更多指向的是与恰当、有效、合理、周全、满意等相互关联的外部含义。与此同时,“民众”的用字,也值得人们关注和思考。
 
火柴实施配给的年代,正是火柴原料短缺、生产本身不断出现停顿的特殊时期。原来胶州的洪泰火柴厂,在日占之前即已停产。另一家的敬业火柴厂,规模已大不如前,也呈现断断续续的经营状况。青岛市内的火柴厂家存在类似的问题,且品质欠佳的“硫磺火柴”几乎就出现在报载火柴配给的这个时段。
 
以每户一包的定量为基础,十盒火柴差不多能维持一户人家的多口成员平均使用。但每包一角五分的物价水平,在接下来的两三年将迎来售价剧烈波动的窘况。直到日本投降后,经受战争痛楚与苦难磨砺的火柴业才得以慢慢恢复。

2024.3.7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张勇丨沦陷时期的火柴供应》 发布于2024-3-14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