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篇读下来,写下这大段文字的作者,堪称有重量级话语权的业内行家。同时,对其敏锐的观察、博学的知识、缜密的论述、专业的评判,表示最诚挚的敬意。
然而,开篇的几处说法,实不敢苟同。兹列举如下:
首先,不太清楚留言者的背景和用意,窃以为发来是做个参考或善意的提醒和提示。而公众号的留言者,未必是“九大质疑”的作者。从字里行间推测,这些内容是在朋友圈发布的动态消息。
其次,对3月22日敝号发出的《王统照故居:错误处处指剑三》,作者直接冠以“批评的檄文公众号”之称。拙文涉及在粗略浏览展馆后,发现的英文标识错误、翻译的口语化表达、地图的疑惑性标示以及欧游国别和国旗的不匹配。
从参观者的角度,尚谈不上什么批评,更难以檄文相称。没有“讨袁”,哪来“檄文”。不过提出所见的问题和疑惑后,第二天即间接得到馆方表达要迅速整改的积极回应。此处作者以“家丑”为出发点,不知其与馆方是什么组织或隶属关系。
值得关注的是,作者言及“两篇‘檄文’我只能看到一篇。估计很快第二篇就消失掉了。”
所谓第二篇,应指3月23日拙文《观海二路49号:岛城文化新地标》。公众号平台没有出现违规、本人亦不会无故删除,所言之很快消失,又意欲何为。
不管怎么说,从作者曾给省里提议,即中国人的翻译由外国人担纲这个事实来说,我们最基本的工作职责和最起码的语言自信,到底都到哪里去了呢。省外办居然答复会吸纳此等建议,亦不得其解。
五年前,青岛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启动“青岛市公共场所外语标识纠错网上征集活动”。青岛新闻网以标题“请你来给外语标识纠错 欢迎市民拍照上传提供线索”的报道,今天仍可找来阅读参考。省市两级主管部门,不知最新的状况如何。
事实上,出乎意料的是作者郑重指出,“那文章里面很多学术错误甚至是政治错误他们并未看出,但是我觉得有必要说一下”。在此弱弱地问一句,那文章是指哪篇文章?学术错误和政治错误,究竟涉及哪些方面?而他们又是指谁呢?
作者强调,他(她)“正在外地调研的路上,看这张地图”,即“王统照欧游路线图”并且为此提出九大质疑。
显而易见,作者“正在外地调研的路上”与所见之“王统照欧游路线图”,皆可归入以调研为核心的本职工作范围。由此也不难想象,当多少人正在调研以及正在调研的路上的时候,观海二路49号王统照故居自去年十月正式向社会公众开放以来,有过多少次的各级视察和各类调研,应当都会登记在册。那么,之后的调研结果和考察报告,是否也会像目前所感受到的“九大质疑”这么正式、那么严重呢。
假如一次有效的调研能够解决一两个实质性的问题,是否就不会再出现如此数量水准的九大或更多的困惑呢。
简要罗列作者的评述,包括埃及国旗、意大利国旗、瑞士国旗、德国国旗、荷兰国旗、列宁格勒、马来西亚、西奈半岛、游欧船舶等九大质疑。这些被判定为“都有点气笑了”的问题点,皆出自作者认定的“王统照去旅游的时候”是发生在1922年。
据《王统照文集·第六卷》的“王统照年谱简编”记载,1934年3月,三十七岁的王统照从上海启程,自费赴欧洲游历。途径印度、埃及开罗、意大利罗马,漫游法、德、荷、瑞士等国。在英国,足迹遍及伦敦、爱丁堡等,历时半年。秋至波兰,途中在列宁格勒观光。1935年春,返回上海。
虽说作者又找到地图标注中的更多问题,但其立足点于1922年而非王统照真正欧游的1934年,使得逐个焦点难以再让人细读深思。至于列宁格勒,“若1922年就叫这个名了,起名的得被枪毙吧”的说法,简直就是闭门堵窗地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国际玩笑。
岛城一地的历史文化,若不断呈现这种低级错误和混沌认知的话,于现时的专家和学者而言,不啻是一种失职和失责。若再以失声和失言为之,那就等同于把专家的名号真当成了一块铺路垫脚的方砖。为抛自家之砖而引他山之玉,求得碧海蓝天更加清朗明快,恐怕不失为即时的良策和长久的灼见。
2024.4.7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