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8月29日《青岛时报》的“本市新闻”栏目,一则短讯提及“自民国十四年华北一带即改生硫化燐制造,早无黄燐火柴踪迹”。
据悉,硫化燐火柴的安全性与黑头式样的安全火柴相同。但就生产成本而言,黑头火柴的原材料价格超过硫化燐的一倍。因此,在广大城乡地区的消费市场,硫化燐火柴更受欢迎。与此同时,火柴厂家的机械设备也更适合于硫化燐火柴的加工制造。
另据1938年11月25日出版的《青岛新民报》。第六版的“经济”栏目介绍京津地区实施经济统制政策时,涉及对煤和火柴在内的商品实行限价和严禁独占囤积的报道。
其中,对当时的火柴种类又有如下的说明:
安全火柴:
小盒:内装100-150支
扁盒:内装75-80根
硫化燐火柴:
十小盒装一包
家庭火柴:
每箱装入二十四盒
由此粗略判断,京津地区的火柴种类与华北其他区域或青岛一地相比,显得较为丰富,即消费者的选择性较大。除了安全火柴和硫化燐火柴之外,还有一种“家庭火柴”,似乎接近日本国内流行的、超值特惠包装的“德用型”火柴。至于安全火柴的小盒与扁盒,则有待进一步核实两种包装的差异。
从1940年4月2日《新北京》的报纸广告发现,售卖日本进口火柴的亨达洋行,代理日本神户柴仁商事株式会社的安全火柴。其种类,分为广告、家庭、普通三种。
不难看出,普通就是常规的安全火柴,是否也分为小盒或扁盒,需要再为查证。家庭的安全火柴,与此前报纸消息所言的名称吻合。至于广告火柴,既是日本制造、又是“大批到京”,到底包含哪些内容的广告,也给人留下了小小的悬念。
日本第一次占领青岛期间,以柴仁洋行之名出现的日商,曾经在沧口路22号设有办事机构。其经营的商品包括“石鹼、化粧品、燐寸”,但何时消匿尚未发现更多的线索。
2024.4.13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