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祚臣丨五四以后,鲁迅与“非基”运动 - 世说文丛

张祚臣丨五四以后,鲁迅与“非基”运动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微信图片_20240504105839.jpg

1922年至1927年,中国有过一场鲜为人知的“非基督教”运动。这场运动,恰好发生在倡导“德”先生和“赛”先生的五四运动之后,那些在新文化运动中叱咤风云的大师们,均不同程度地卷入了这场论争。

作为“非基”的一方,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恽代英、汪精卫、吴稚晖、李石曾等,大多从科学主义出发,以科学原则驳斥宗教臆想,以进化论原理驳斥上帝创世说;而支持基督教的一方,包括周作人、钱玄同、马相伯、张东荪等,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大多也以“信教自由”的观点反对“非宗教同盟”,未曾触及基督教文化之根本。

新文化运动的启蒙知识分子们选择18世纪以来欧洲启蒙主义思想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破旧立新”的工具。但他们吸收的启蒙主义思想资源是经过高度过滤的,欧洲的启蒙思想家“所反的是 Christendom”,一种制度化、体制化了的基督教系统,但“几乎都不质疑上帝存在”。中国启蒙知识分子割裂西方启蒙思想,把理性、科学立为标准,排斥了它的神学和信仰基础,并以理性和科学来反对宗教。同时,受到帝国主义威胁和民族矛盾的影响,他们将反对帝国主义和排斥基督教结合在一起。随着俄国革命和Marxism的引入,Marxism又成为了他们攻击基督教的利器。

近年来,随着俄罗斯历史档案的解密,对于1922年至1927年“非基督教”运动,更多的研究浮出水面。陶飞亚的研究表明,总部设于莫斯科的共产国际,在幕后策划和推动了此次运动。目的是排除英、美的基督教教会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影响,俄共及共产国际将不断发展的基督教及其事业,以及在中国青年中滋长的亲美思想,视为中国人走俄国革命道路的障碍。
前年我曾在《五四以后,一场鲜为人知的“非基”运动》一文中介绍过这一社会政治运动。有朋友问我,鲁迅是否参与了这场运动,以及鲁迅在这场运动中是什么态度,运动前后他有什么变化?

对此,杨世海先生有一个研究。首先鲁迅先生并未直接参与这场运动,但仍然受到了这场运动的影响,他对基督教的态度由此发生变化,鲁迅走向基督教神圣超越价值的可能性断绝。
据杨世海先生研究,《鲁迅全集》中,直接涉及非基督教运动的地方有三处:
第一处是1925年关于五卅惨案,他在《忽然想到·十一》中写道:“我们确有点慌乱了,反基督教的叫喊的尾声还在,而许多人已颇佩服那教士的对于上海事件的公证;并且还有去向罗马教皇诉苦的。一流血,风气就会这样的转变。”其时,“非基”运动仍在继续,社会氛围充满了对基督教的批判和否定。然而,五卅惨案改变了一些人对基督教的态度。一些人开始对教士的公正表示佩服,甚至向罗马教皇求援。鲁迅对这种“无特操”的态度感到不满。表明鲁迅对参与非基督教运动的人持批评态度,对这场运动并不认同。
第二处是1927年《语丝》被禁之后,鲁迅从《每周评论》上抄录了常燕生的一篇讽刺周作人等五教授的《主张信教自由宣言》的文章。鲁迅针对常文的讽刺感慨:“呜呼!回想非宗教大同盟轰轰烈烈之际,则有五教授慨然署名于拥护思想自由之宣言,曾几何时,而自由批评已成为反动者唯一之口号矣。”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对周作人这一宣言并不反感,注意,这段话是在他与周作人“决裂”后说的,从中可以窥探出他对非基督教运动是不认同的。
第三处则是1934年,鲁迅在《正是时候》一文中提道:“圣经,佛典,受一部分人们的奚落已经十多年了,‘觉今是而昨非’,现在就是复兴的时候。”从时间上推断,“十多年”前就是非基督教运动,从语气上来看,他对那场运动还是不认同,当然从上下文语境来讲,鲁迅并非认同宗教,只是批评一些“无特操”、无真知灼见者。

其实鲁迅对宗教,尤其是对基督教,早就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在他留日期间所发表的文言论文中有系统的陈述。在《科学史教篇》中,鲁迅指出中世纪天主教有压制科学的负面作用:“盖中世宗教暴起,压抑科学。”但他肯定天主教对道德的意义:“以其时罗马及他国之都,道德无不颓废,景教适以兴起,宣福音于平人,制非极严,不足以矫俗,故宗徒之遘害虽多,而终以制胜。”这种道德精神还培养出一大批西方杰人,如路德、克伦威尔、弥尔顿、华盛顿、卡莱尔等等。

虽然如此,发生在1922年至1927年的“非基”运动还是对中国的政治文化气候产生了巨大影响。鲁迅本人对基督教的态度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在1925 年,鲁迅在致许广平的信中说:“记得有一种小说里攻击牧师,说有一个乡下女人,向牧师泣诉困苦的半生,请他救助,牧师听毕答道:‘忍着罢,上帝使你在生前受苦,死后定当赐福的。’其实古今的圣贤以及哲人学者之所说,何尝能比这高明些。他们之所谓‘将来’,不就是牧师之所谓‘死后’么。”鲁迅不再强调宗教具有提升人精神向上超越的作用,而认为宗教只是心理安慰。

同年,在《淡淡的血痕》中,鲁迅把此世的苦难、牺牲乃至热血在时间流逝中被遗忘的悲剧都归罪于造物主头上,认为造物主专为庸人设计。“上帝”成为他文中常用的讽刺、调侃词汇。

鲁迅在批判现实的同时,总喜欢随意肢解歪曲基督教义,嘲笑一下基督教,“要恢复这多年无声的中国,是不容易的,正如命令一个死掉的人道:‘你活过来!’我虽然并不懂得宗教,但我以为正如想出现一个宗教上之所谓‘奇迹’一样。”“宗教家之所谓眼光洗明了眼睛那样的便当的方法,那固然是非常之好的;然而这样便宜事,恐怕世界上也很少有。”

“耶稣说过,富翁想进天国,比骆驼走过针孔还要难。但说这话的人,自己当时却受难了现在是欧美的一切富翁,几乎都是耶稣的信奉者,而受难的却轮到了穷人。”这等于是《非基督教同盟宣言》的翻版,充满政治阶级意识。

可以说,在运动前,鲁迅对基督教虽不认同,但还较为尊重,愿意认真严肃地对待,并且能肯定其某些积极价值,从中汲取营养,化入自己的创作和思想。运动后,在全社会排斥反对基督教的氛围中,他对基督教则越来越随意,挖苦、嘲讽多于认真严肃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作为学者和思想家应有的气度。尤其在其生命的后期,接受了阶级分析的方法,一切从革命事业出发,排斥神性和超越性的价值,作为中国现代最深刻和最有创造力的作家,实在是有些可惜。

(参考杨世海《鲁迅与非基督教运动》)

原载葛陂小记  原标题是《五四以后,一场鲜为人知的“非基”运动,鲁迅对这场运动是什么态度》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张祚臣丨五四以后,鲁迅与“非基”运动》 发布于2024-5-4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