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梁祠,在济宁市嘉祥县南15公里的紫云山北麓,或是说武翟山北麓。这座祠堂建于公元151年,是东汉晚期的桓帝、灵帝时期的武姓官宦家族所建。其中比较有名的建祠人物包括武梁、武开明等。它是自宋代以来,便受到学者关注的一处画像遗存,内部装饰了大量完整精美的画像石。
2020年,画家王蕾、葛一勇从青岛驱车,曾带我前去济宁市嘉祥县纸坊镇武梁祠汉画博物馆参观,当时博物馆多不景气,不知武梁祠汉画博物馆是否为此而停展。我们没有如愿以偿,喝了一碗当地有名的牛肉汤,悻悻而归。
图1-1,刻画的是帝舜在他太太面前鼓琴。传说帝尧将女儿娥皇女英嫁给帝舜为妻。后来帝舜巡方死于南方的苍梧,娥皇女英追寻而去,殉情而死。实际是帝舜政变了帝尧,帝尧氏民族的女生皆可成为帝舜氏的妻族。帝舜死在今连云港地区的苍梧。帝舜氏的后人有一支南迁,成为后来的楚人,汉水、湘江水域成为他们的发达之地,于是客地影响增大,古连云港的苍梧也就成了湘水的苍梧——这支人称自己的祖先是“重黎氏”,重黎氏就是后来的祝融氏。重黎氏不仅是中国大汶口文化族群集团的核心,更是商王族显要的王族祝融氏之出处,也是秦族的祖先。大约在距今5000年以前的红山文化就可能有颛顼氏族氏的汇入,颛顼氏和伏羲女娲族群集团本是从少昊氏发展出来的族群,按《山海经·大荒东经》说,颛顼氏汇入其他地域和族群之时“弃其琴瑟”,换言之,就是通神之道具不再用“琴瑟”了。作为少昊氏的传人之伏羲氏、帝舜氏通神的道具仍然有“琴瑟”,乃至“琴”竟然成了帝舜的发明。其实帝舜亦袭名“帝俊”,作为巫觋的他,通神使用“琴”,正是帝颛顼析出少昊氏“弃其琴瑟”的“琴”。图1-1帝舜所持的琴,正是颛顼氏“弃其琴瑟”的“琴”。
帝舜氏通神的琴,有很多传说,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南风歌》,就是因琴而作。歌曰:
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短短几个字,满满的“以民为本”的能量。这就是“民以食为天”的底气。我想,图1-1的作者创作这帧图时可能也是这样想的。
图1-1上面帝舜的妻子是三个。中国古代有钱人三妻四妾是为常态,帝舜有“二妃”,自然不妨碍他妻妾多多益善。“三”在先秦的文学修辞中多不当具体数词应用,它往往借代为“多”。其实中国古代的图像里面也有修辞,我称它为“视觉语言修饰学”或“图像文形修饰学”——这待有时间我们再好好聊聊。
图1-2可以看到琴是五弦琴,但看不清帝舜和妻妾之间那个圆圈里是什么东西(图1-3)。于是,房兆祥先生就用签字笔画了一个示意图(图1-4)。哦,那是这张图的核心所在——圆圈象征天,这是自大汶口文化开始,就遵循的图像语言修辞意义(图2)。圆圈里面上部是一只盘状物,这东西应是食品。盘状物的下方是一只鸭头勺,古人设计这勺子的前提,是首先想象食钵里面像大海、湖泊般多的汤食,勺子就是一只穿浪不没的翳凫。
盘状物里面应该就是“肴”。“肴”《说文》:从肉,爻声。肴,啖也。凡熟馈可啖之肉,折俎,豆实皆是。
其实“肴”的本义有做熟的鱼肉等意义。“肴”应该是从爻,爻亦声的字;“爻”的本义是指编联竹简,引申编写、创作之义,“爻”字下面象形手提肉排,可见“肴”会意将鱼肉等编写般创作成美味。
图1-1。画像石拓片。图1-2·帝舜弹五弦琴作“南风歌”。《南风歌》的核心是“民以食为天”。
图1-3·民以食为天图。图1-4·房兆祥先生绘制的“民以食为天”的象征体。
图2·现藏于莒州博物馆的“天之中”和“天地四方之中”之大汶口文化的图形。图中的“〇”象征天。
王晓强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