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丨朋友圈的那些事儿 - 世说文丛

张勇丨朋友圈的那些事儿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周日午时,阿原打来电话,说第二天几个同学聚会的事儿。因为实在是无法脱身,便不无遗憾地回绝了。回想上次我们五人见面,是在八年前的春天。转眼不知春去也。
 
那次会面,得到的最大建议是Alan让我赶快用上智能手机,并且列举了几则有效的实例。之后不久,终于换上“我的电话”。
 
然而,实例对我而言,未必实用。但微信的使用,却恢复和扩大了与他人的联系方式,于是也学会醒来先摸手机。浏览点赞,遂成为新的一天之始。
 
微信,以WeChat的英文表达,字面上直译是“我们聊天”。用了微信聊天,打电话逐渐被边缘化了。最初使用手机时,每分钟四毛钱的通话费、外加50块钱的月租费,以及更高资费的省内省外的漫游等等,到了今天真是无法想象当年的不合理是怎样合情合理的。
 
朋友圈,英语以Moments表达,来自“片刻、瞬间”的moment一词。从这个意义上说,朋友圈不在于表明你的朋友遍天下,而只是与你相关的朋友他们的动态发布。也就是说,别人在朋友圈展示,为的是记录生活的瞬间而愿与他人分享、不管是照片还是文章。
 
应当说,对于微信的使用并非了如指掌,包括现在还没发觉所有可利用或需避免的功能。记得朋友圈里的某童鞋,常常将其日常工作的动态发出来展示。有一次,甚至是某场考试的参加者,也都清清楚楚地通过其镜头展现在朋友圈。这种理念和行为,实在令人反感。一念之间,我便删除了TA。

后来才发现,你可以选择“朋友权限”的选项,进而调整为“不看他(她)”。当然,慢慢地也同样发现,别的朋友同样可以设置“不让他(她)看”。如同在TA与你之间,竖起一道天然的屏障或是隐蔽一条摆设的桥梁。
 
Alan告诉的几大手机的功能,都没能亲自实践和充分利用。倒是手机慢慢成了记事本,替代了原先的某些做事方式。
 
开始时,所见所闻直接以图片为引子,留下小段的文字。两年后,申请了公众号。在所见所闻的基础上,添加了所思所想。现实的境况是,毋需思、莫再想。但总归还有奇思妙想、乃至胡思乱想的时刻,便也成为记录的焦点而流露于亦长亦短的字里行间。

有意思的是,开始时公众号被阅读的次数很少。而在热心的朋友圈里,每逢被刷到发布的内容时,总会先收获点赞的微信头像。曾经出现过,点赞数超出贴文最后的左下角所显示的实际“阅读”数的记录。所以说,现在读到朋友的帖子时,总会悄悄读过便可,不必再去表达一己的指间关注。

因为内容总比形式重要,圈内的友情未必仅仅体现在点赞的头像。
 
2024.5.29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张勇丨朋友圈的那些事儿》 发布于2024-5-29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