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显然“天”字乃“颠”
字,它是个会意字,会意头上的太空。可见在商代“颠”上的这片太空,至少在甲骨文中本无其字;因此,我用了天的异体字“兲”来区别释作“颠”的“天”。因为这个异体字字面上看,是由“王八”二字组成的:“王八”,今天俗称龟鳖也。在商代,龟鳖是女娲氏母权社会时代的图腾;龟鳖有“水母”之称,我所要破译的“兲”,是由两个旋纹组成的——在商代,旋纹是水纹,它常常是龙蛇等神物的象征。
2000年左右,我到宜兴丁蜀镇拜访陶艺大师顾治培、徐达明二先生,在地摊上得到西汉陶器两只,其中一个是陶鼎,鼎耳上有铭文:
“天册一饲千金”(图1)。
这个“兲”字,大概为中国目前仅有的一个完整的陶文。检索《陶文字典》,它也只收了这个字的右旁。图1的陶文,它象形旋向西、旋向东的两朵相反旋转的云彩交汇在一起。
我当时就想:中国应当有个“兲”字。在河南濮阳市西水坡45号墓出土过蚌壳堆塑的东方苍龙和西方白虎之星宿象征图,其中东方苍龙图、西方白虎图,其距今年代已经在6000多年以上——这一龙一虎到底怎样概括成“兲”字?难道西水坡45号墓是后世帝颛顼氏的墓葬,颛顼是北方的帝神,祂的图腾是龟蛇玄武乎?
西水坡45号墓是可以直接续联北辛文化的一种文化,它和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400年-公元前2500年)前后密切地交错在北辛文化之后,二者(西水坡、大汶口文化)之间有互相影响的迹象。《国语·楚语下》曾记载曰:“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按今天的话讲,就是少昊氏左右民族的威望衰竭了,颛顼氏接过少昊氏的摊子,把神事和人事的负责工作限定了专人:让少昊氏的族人重氏负责神事,让自己的族人黎氏负责人事——请注意,颛顼氏是少昊氏乳养大了的族人;重氏就是传说的伏羲氏,黎氏则是女娲氏。再请注意,传说颛顼氏特别长于天文历法,濮阳西水坡45号墓应是一代颛顼氏的墓葬,此墓出土蚌壳堆塑龙、虎,正是颛顼氏精通天道的说明。颛顼氏殉葬的龙虎图像,也正是伏羲氏亦即大昊氏、帝喾以“龙师而龙名”的纪实——请注意商朝王族崇拜的龙图腾,其龙造型分“虎首蛇躯龙”和“虎形鸟爪龙”,这正是传统文字记载没有,而此图像记述下来的事实。特别重要的是,西水坡45号墓图像记载了公元前4400年前的阴阳认定:
——其蚌壳堆塑龙的前爪四趾爪,
其蚌壳堆塑龙的后爪五趾爪(图2)。
前爪四趾爪——阴(前爪北;“地”北);
后爪五趾爪——阳(后爪南;“天”南)。
伏羲女娲自负责司天、司地以来,在中国汉朝以前的图像文献上就没有分离过,西水坡45号墓的这条蚌壳堆塑龙,其前爪阴,后爪阳的格局,正是他们不可单独存在的证据——这时伏羲八卦方位应该已经诞生了。伏羲八卦方位的特征是:天南地北:龙的前爪在北,后爪在南。
图1陶文上的“兲”字象形两朵云彩。甲骨文“云”字下部象形一条卷曲的龙。凡甲骨文“龙”字无一例外,不作“C”形,就做“S”形。遍查商周以前的龙形,躯体不作“C”形,就做“S”形。于是到了商代,其“龙”字皆从“C”或“S”形,这一是“龙”形产生在字前,二是“龙”字造字开始就以“C”“S”形的蠕虫为蓝本。
图3甲骨文“云”字,在象形龙躯之上,多作“二”,我认为这“二”字是“上”字的刻画后的误释。如果此说可准,那么“云”就是从“上”从“龙”的字。这正是“云从龙”,龙在天空之上的下面。因为是这样,图1陶文上“兲”字象形两朵云彩——这两朵云彩大概一朵为东天的云,一朵为西天的云;它们均来自下方,在向上(伏羲八卦方位的南方乾位)运动。我当时就想,这一左一右对向旋转的两朵类云纹,就是古老的太虚的象征,应该是“兲”的本字。
据王蕾说,她曾拿着图1“兲”字文陶鼎到中央台鉴宝栏目去炫耀,不想他们首先肯定了它的文化含量。
2021年4月27日,画家王蕾、葛一勇,约我和田畬去看《鉴古开今 青岛市收藏家协会艺术珍品展》。这个展览会是“青岛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青岛市收藏家协会”等几个文化单位联办的。在展览会上,我们有幸看到了建国前国学大师王献唐收藏的商末周初象纹青铜簋拓片(图4)。拓片上一左一右对向旋转的两朵旋纹,很像图1陶文上“兲”字的图形文字。
就两朵旋纹图形文字的意义,我首先在《易经》上找,有关系的是《屯》卦之“《象》曰:‘云雷,屯。’”从《屯》的卦象看,它的“云”来自坎,坎为水。《易经·小畜》卦辞:“密云不雨,自我西郊。”《易经·小过·六五》:“密云不雨,自我西郊。”二者的“云”皆是雨的前身。“密云不雨,自我西郊”之气象科学的原因是“云彩向东,有雨变成风”;而“雨变成风”的前提是西方白虎之“虎从风”所致。“云从龙”“虎从风”,正是商王朝崇拜之从西到东的神圣天际。我们上文说到的颛顼氏殉葬的蚌壳堆塑的龙、虎图像,是伏羲氏“龙师而龙名”的纪实——再请注意:商朝王族崇拜龙图腾,甚至把星宿的虎,也归属于“龙类”(你们可以仔细地看看,商代的这种“虎”,无一例不是三指爪的鸟爪,这就是我所谓的“龙中有凤、凤中有龙”的龙凤造型规律。中国人的“龙凤连理类并出”,盖如此也),其龙分“虎首蛇躯龙”和“虎形鸟爪龙”,这正是商王族不但崇拜东方苍龙星宿,还崇拜西方白虎星宿的反映(现在许多懒得相信图像的学人,说三星堆是埃及两河文化,殊不知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崇拜是地地道道的商王族之崇拜,更是公元前4400年前的帝颛顼的星宿崇拜)。
再由此来看“云从龙”“虎从风”,正是王献唐先生大象纹之象头
上两个旋纹的内涵,也正是图1陶文上“兲”字两朵云彩图形文字之前身(商代晚期不少象纹头上有这么两个似云纹的图形文字。见图5)。
结论:商代应该有“天(颠)”以外的“兲”字:它象形由东方(离
位)向西方(坎位),和象形由西方(坎位)向东方(离位)靠近的两个图形组合而成,这个字是“天(颠)”之上的“兲”字;它的两个旋纹,分别象征东方苍龙和西方白虎所代表的东西方两块天际。也许这个文字在甲骨上雕刻转刀十分困难,所以被简略了,干脆由“天(颠)”字代替了。
顺便说一说陶文上“兲”字两朵云彩的图形字,和王献唐先生拓片上的旋云纹,它远在商、周、汉以前就是水神龙蛇的借代(图6)。
图1·为西汉陶鼎鼎耳上的铭文:“天册一饲千金”。其“兲”字为中国目前仅有的完整陶文。《陶文字典》只收了这个字的右旁。它本象形东西相反方的两朵云彩交汇
图2·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蚌壳堆塑龙和壳堆塑虎。壳堆塑龙的前爪象征阴,后爪象征阳(右图线图是原图)
图3·甲骨文的“云”字。它是个从“上”从“龙”的字
图4·国学大师王献唐先生藏的商末青铜簋拓片之“兲”字
图5·商周青铜器象纹头上以两朵反向靠近的云,象征“兲”字(摘自张道一《中国图案大系》第一册501页)
图6·汉代和战国、商代以云朵、旋涡纹象征水的图像。商代玄鸟纹翅膀上的旋涡纹象征水神龙蛇
王晓强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