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丨与李涌金先生二三事 - 世说文丛

张勇丨与李涌金先生二三事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QQ截图20240620080349.png

提起火花收藏,江浙沪地区走在全国的前列,而上海更是拥有“收藏半壁河山”的美誉。言及沪上一地的众多名家,李涌金先生无疑是位重量级的人物。
 
十年前的金秋十月,有幸参加在上海新客站南侧的新梅华东大酒店举办的全国火花文化节。晚上在酒店对面不远处的江南邨酒家会餐时,与李涌金先生首次见面。
 
QQ截图20240620080404.png
李涌金先生在上海商标火花收藏馆

第二天,参会人员到访普陀区的长风生态商务区“上海商标火花收藏馆”。那里是以上海火柴厂的原址为核心,在保留锯齿形六连体的大车间厂房后,建起的一座外观酷似火柴盒与火柴杆造型的三层楼。商标火花收藏馆落址苏州河畔,既是城市工业文明演变的历史见证,也是以商标火花为内容的文化地标。
 
与涌金先生相识,慢慢了解到他在火花收藏和研究的成就。到上海火柴厂旧址参观,得以在历史时空中去捕捉对火柴的直观和感受。
 
QQ截图20240620080415.png
泰州火花节现场,左四为涌金先生

第二年的晚春四月,火花文化节移师泰州。那里是“人民海军”的诞生地,似乎与青岛有着某种天然的关联。三天的活动,我只参加了一半。之前和之后,分别就近探访了兴化的两家金属加工厂。期间,与涌金先生第二次见面。
 
接下来一年的活动安排在扬州,但举办时间的最后一天却是六月份的第三个星期日。于是,不在“烟花三月”,便直接错过了“南下扬州”的绝佳时机。
 
QQ截图20240620080432.png
与涌金先生(左)在南京会场合影

又一年,到南京。这次我准时于报到的当天上午赶到,正好与涌金先生在会场碰面。也许是两年没见,他随后招呼上海的花友给我们拍了一张合影。同时补充道,见了面就拍照留个纪念。这是我与李先生在上海见面后的第二次合影,也是最后的一回。时间恰在2017年5月20日,上午11点3分01秒。

2018年5月,火花节在河南安阳举办。期间与涌金先生在午餐时坐在一起,我同他提到大中华火柴公司在抗战胜利后标购敌产青岛燐寸株式会社的细节。那时,我刚开始关注火柴工业资料的收集,而李先生又是研究大中华火柴和刘鸿生的顶级专家。

后来我写了一小段“宋祖华与火柴”的短文,涌金先生发来1947年6月18日“大中华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其他公司有关事项调查表”。资料显示的“青岛中国国货股份有限公司”就是“火柴大王”刘鸿生的次子刘念义和宋祖华共同参股,在岛城创办的又一家投资企业。与此同时,宋祖华还受上海董事会委任,负责标购所得曹县路8号、即青岛火柴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际经营和管理。
 
QQ截图20240620080450.png

五年前,涌金先生接受全英文报《上海日报》专栏记者的采访。文章刊登出来后,李先生委托我做个英译汉的尝试,以体会另一种语言的描述。通过记者的视角,我也了解到如下的信息:
从1978年开始,李先生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收集到了七千多件古物。
李先生不仅是收藏家还是研究者。在他的书房里,一摞摞的文件夹还有一罐罐的火柴盒都放在书架上。
李先生在六十多家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了400多篇文章。
收藏中有三部分重点,其中之一就是刘鸿生企业生产的火柴。
另一个收藏重点是一只由十万多根火柴搭成的海港模型,且花费了三年的时间才搭建完成。
 
QQ截图20240620080458.png

1993年盛夏,涌金先生作为上海港务局机关考察团的成员,在无休息空闲的一整天对青岛港进行参观学习后,又利用当天傍晚的时间专程拜访其时已离休的青岛火柴厂戴学渊老先生。与戴老在家中畅谈后,临走时他专门到马路对面的火柴厂大门口拍得一枚照片。这也是我所能见到的为数不多的青岛火柴的图片资料。
南京会议后,涌金先生担任《中国火花》杂志的主编,这又是一份全心全意、不取分文的公益工作。每期杂志从审稿、编排、修改、定稿、印刷、校对、收刊、邮寄,都是他一人与沪上的几位热心收藏家尽心竭力、圆满完成。
 
QQ截图20240620080506.png

文《也谈“中国第一家火柴厂及商标在上海诞生”》,刊登在2021年6月《中国火花》第21期。这是对1996年学术界认定“我国最早的民族火柴工业1877年创建于上海”之研究成果的质疑。
作为杂志主编,涌金先生以开放的思维和积极的态度,主动接纳不同的声音,就已有的定论再做细致的探求,称得上是推进火花收藏和研究的倡导者和带路人。
为传播火花知识、弘扬收藏文化,他还远赴贵州、江浙以及上海各区的学校、图书馆、社区等场所开设讲座、举办展览、交流藏品,让如今早已远离大众视野和日常生活的火柴以及衍生品的火花逐渐登上文化事业的大雅之堂。
 
QQ截图20240620080517.png

两年前的6月21日,涌金先生寄来一枚他亲自操刀镌刻的“上海解封”印章暨火花邮票合二为一的纪念“双花封”。去年的六月苦夏,我向李先生报告了吾之痛楚。没想到甲辰之年、6月13日,当看到微信朋友圈时的慈父二字时,我还误以为是涌金先生的父亲。没想到读到第二句,才猛然发觉竟是女儿给父亲发布的讣告。
最近总想着与李先生通一次电话,关于火花收藏事。稍早的五月底,有两枚1975年上海火柴厂的贴标,与涌金先生咨询求教。联系时,他正在武汉参加协会活动。回沪后,及时给了我答复。
 
QQ截图20240620080526.png
取自公众号“李涌金的火柴世界”

前几天拜读李先生亲赴苏州,实地考察鸿生火柴厂旧址的公众号文章。其中描述,他拿着鸿生火柴厂的老照片,向路边的老人求证,且风趣地写道:
在苏州考察中,我也留意当地老人对鸿生火柴厂的评价和回忆。游船码头边,有一个卖青团糕点的摊位,为了套近乎,特意多买点,老人家一高兴,话就多了。但交流下去发现不对,她是外来摆摊的,不是苏州本地人,有点搞笑。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李先生还是碰到一对当地的老夫妇,并从他们的果断识别和直接讲述中,确认老照片与实景地的高度统一。
多么可爱的、年轻的、古稀之年的老头儿。没想到,他以无私的奉献和热情的投入,为火花收藏研究事业画上了这样一个圆满的句号。
头一天,我发了小篇家乡故事的文章,涌金先生还给点了赞,好像他就在你的身旁。13日的拙文与之前的文字可谓上下的连续,然而令人永远遗憾的是,再也不会得到李老先生的关注了。
 
QQ截图20240620080534.png

心中铭记的日子,如今多了千里之外、黄浦江畔的李师涌金先生。忽然想起,有一年我出差到上海。在青浦参观工厂结束后,驱车到达了沪西。
无意中发现圣约翰大学的旧校址,就漫步于万航渡路,边欣赏校园景象、边等待夜幕的降临。当走出华阳路后,找到一条南行的大路。在江苏路上,搭乘一辆公交大巴前行。晚上九点钟过后,车辆已是飞快。一路沿着华山路、穿过交通大学,到达徐家汇。过了华亭宾馆、漕溪北路路口,我选择在上海体育馆下了车。
距离午夜才能始发的列车出发地上海南站,还剩最后的三公里,干脆就一路步行下去。过了南北马路在西侧南行,先是发觉宜家家居的时尚建筑,再走不远竟路过了早有概念的漕溪路210号。彼时的感慨万千,却在此刻挥之不去。可谓:
 
  世间有花海,千古思今人;
  南北总相望,無限在收藏。

2024.6.15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张勇丨与李涌金先生二三事》 发布于2024-6-20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