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但丁从童年时代就爱着的贝娅特丽斯,是他游天国时的带路人,这是不是象征着爱才是进入天国的向导?
答:可以这样说。不过,还有一层意义,那就是这个爱是信仰的基石。因为在《天国篇》中,但丁主要谈基督教信仰中的各种神学问题,也就是谈信仰。但是所谓信仰的原动力是什么呢?我们在自己的精神活动中,常常能体会到,我们信仰一些价值的原因,是我们爱它。信仰是超越于理智的,正像在爱情生活中,人往往不是从理智上计算合适了才去爱,那种利害计算中的男女关系不是爱,真正的爱恰恰是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冲动,这就是人们常说,爱使人盲目的原因。同理,信仰也不是靠理性的逻辑去推动的。在《天国篇》的开头,但丁就讨论爱与信的关系。他说,“主宰诸天的爱啊,你以你的光使我上升”。所以当他在天国中大谈上帝、天使的时候,他是把爱看作人信仰的本能的驱动力。而上帝恰恰是这种大爱的象征。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明白但丁心中的信仰的实质,才能明白他所构建的天国的实质。这样我们才能明白,《神曲》这部伟大诗篇最后为什么以歌颂爱的诗句结束。但丁在《天国篇》中最后的诗句是,“忽然我的心被一道闪光照亮,在这道闪光中,它的愿望得到满足,至此,我的崇高的想象力缺乏了,但是我的欲望和意志在爱的推动下运转起来,这爱推动着太阳和其他的群星”。但丁相信亚里士多德所说宇宙的第一推动力,这就是上帝所代表的大爱。
问:这一点太重要了,因为《天国篇》中谈了那么多基督教的教义。
答:是的。其实你只要仔细读但丁引述的《圣经》中的句子,你会发现它们大部分都围绕着上帝对人的爱和拯救。梅列日科夫斯基就明确指出了这一点,他说,“如果说在人世生活中,最大的幸福就是爱,而失掉爱则是最大的痛苦,那么在永恒的生活中,我们就更会面对面地看到一切生活的基础,爱。这也就是说,凡是爱人者都知道,爱是最大的幸福,是天堂。而失掉爱,则是最大的痛苦,是“地狱”。梅列日科夫斯基是俄国白银时代的大诗人,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他对但丁的理解极为可信。我们现在往回走一点,看看维吉尔与但丁告别的场面。当维吉尔带领但丁走到炼狱的最高一层台阶时,他向但丁告别,说,“我已用智力,用技巧把你带到了这里。现在,你就以你的意愿为向导吧,你已经走出陡峭之路,你看,照在你额上的太阳,你看这里土地生长的嫩草、繁花和小树,直到当初含着泪促使我来到你身边的那一双美丽的眼睛,欣喜的来临。你可以在这些花草树木中间坐着,不要再期待我说话,你的意志已经自由。我宣告你为自己的主宰”。这段话表明,作为意志和理智象征的维吉尔,已完成自己的任务,他带领但丁走过地狱和炼狱,在这两个地方需要认知和判断,所以是由理性当家。而在向天国迈进的过程中,需要的是爱与信。这时,就要由来临的那双美丽的眼睛指引,这双美丽的眼睛,就是但丁自童年起就深爱的贝娅特丽斯。所以在《炼狱篇》最后一章,但丁就把自己交到了贝娅特丽斯手中。但丁说,“她把炯炯目光转向我的眼睛,面带安详的神色对我说,走快点儿,我跟你说时,你好听得清楚”。于是但丁感觉他如同新树发新芽,“身心纯洁,准备上升到群星”。
问:上升到群星,是不是象征进入天国之旅?
答:是的,但丁构造的这个天国的样本,就是托勒密的宇宙体系。我需要先给听友们介绍一下。科洛迪奥·托勒密约出生于公元90年,他生在埃及,但双亲都是希腊人。在那个时代,希腊与埃及的来往非常密切,因为埃及是当时文明程度最高的国家,许多希腊有识之士都到埃及去学习。托勒密是个数学家,但他同时是个占星家,在那时,天文学基本就是由那些占星家所掌握的知识。托勒密才华出众,对当时希腊、罗马的科学成就相当熟悉,他常年住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那里是当时的文化中心。托勒密是一个细心的天象观察者,他的重要著作叫《天文学大全》。正是在这部书中,他构建了地心说体系,就是以地球为宇宙的中心,而各个不同的星球围绕地球转动。不过,最早提出地心说概念的,其实是希腊大哲亚里士多德。我们在前面提到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动力学说,他认为宇宙的运转,始自神所施与的第一推动力。这完全是一个逻辑上的假说,但他以此构建了宇宙图像。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他称之为地,而天则是由不同的星球围绕地球运转的轨迹所构成。亚里士多德确定,有九重天,它们分别是: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和原动天。托勒密基本上是照搬亚里士多德,只是他又多添了最高天和净火天,并把原动天改称为晶莹天。
问:但丁的天国和托勒密构想的宇宙图景,几乎是一样啊。
答:对啊。在十三世纪,人们对天文学的了解仍然完全局限在托勒密学说中。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是在1543年,那一年他发表了《天体运行论》,开启了现代天文学。不过那时离但丁写作《神曲》已过了两百多年。这个地心说,对宗教信仰特别有用,因为这样的一个宇宙结构,人们容易安置《圣经》中描写的那些地方,比如伊甸园、天堂、地狱等等。因为人们以地球为中心,抬头仰望,自然而然就有了一个地球之外的、虚无缥缈的世界,可以让人们想象有上帝、天使居住之所,和恶人、魔鬼被罚处的地方。但丁就是依据这套宇宙观念来创造《神曲》的。我们看但丁设计的这个天国,中心是地球,外面是一层火焰,冲出火焰带,就是九重天。这九重天和托勒密的天体结构一摸一样,然后他在这九重天中,安置那些有福的灵魂,这些灵魂都是进入了宗教领域,受到基督精神熏陶,得到救赎的灵魂。天国的引导者是爱与信仰的象征贝娅特丽斯。好,我们下次再一同漫游天国。
问:但丁描述的天国光辉灿烂,和地狱的黑暗、阴沉完全相反,这恐怕不是偶然的吧?
答:对,这是和他的基督教信仰相一致的。《圣经·创世纪》开篇就说,“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所以,我们知道在基督教的信仰中,神是把光作为一个象征的。在《天国篇》中,但丁依照托勒密的天体构造,让上帝居于净火天。他认为这净火天具有最多的神光,他在写给斯卡拉亲王的信中,特意解释了净火天这个上帝的居所。它的特点之一是,它容纳万物而不被任何它物所容,这就是创造者和被创造物的关系。任何被创造之物,都不可能去创造创造者,如同容器所承之物,不可能承载容器。但丁说,“在全宇宙的自然状态中,第一层天是容纳万物之天,因此,它之于万物犹如创造者之于创造物,这是因果关系”。但丁相信,这第一层天是蒙受神光最多的天,所以《天国篇》中描述的各层天体,从下往上的升腾,一层比一层光明。他设想围绕地球旋转的九重天,如九个水晶球,当这些天体运转时,伴随着悦耳的音乐,那些经历了炼狱,洗涤一切罪过的灵魂,依据他们的功劳,分居于各层,享受着永远的幸福。
问:那什么样的灵魂才有资格进入天国呢?
答:引导但丁的是贝娅特丽斯,她是爱的原动力。从下往上,先到月亮天,这里的人是违背了自己对神的誓约,但却是出于无心或外力。但丁碰到的是少女毕卡尔达,她曾誓言进入修道院,也就是把自己奉献给上帝,但却被她大哥强行抢出修道院,被迫嫁给一位政治人物罗塞里诺。这种背约是被迫的,她的心并未改变对上帝的依恋。当但丁被贝娅特丽斯引到月亮天时,但丁感到“一层发亮的,浓厚、细密、光滑的,如同日光照射下的金刚石一般的云裹住了我们,这颗永恒的宝石容纳我们,如同水容纳光线射入,而自身并不裂开”。可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被钻石之光裹住时的感觉。在《天国篇》中,但丁以无比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各种光,越往上升,光越耀眼。在水星天中,有罗马法集大成者查士丁尼,在但丁心目中,确立法律是引导人向善的关键步骤,所以法律的创造者也要进入天国。金星天中有普罗旺斯的游吟诗人福尔盖,在但丁的时代,意大利诗人都受到普罗旺斯游吟诗人的影响。太阳天中是伟大的神学家、哲学家的灵魂,其中声名最显赫的就是托马斯·阿奎纳。走到第五重天是火星天,那里是为基督信仰而战的勇士,查理曼大帝就在那里。木星天中则居住着人类的明君,其中有大卫王、君士坦丁大帝。土星天中是那些有卓越贡献的宗教人士。再往下是恒星天,但丁站在恒星天上,回首看到地球那样渺小,一方面产生思乡之情,一方面又对人类在这么个卑微的地方,彼此争斗残杀而痛心。他把地球称之为“那个使我们人类变得如此凶猛的小打谷场”。
问:看当今世界,让但丁痛心的状况,并没有多少改变。
答:你说得对极了。我读《神曲》,常常被但丁的梦想和信念感动,但丁大约在1320年完成了《神曲》的创作,距今已经七百年。可他当年对人类的社会状况、政治状况的揭露与批判,放在当下来看,一点儿不过时。专制暴政依然统治着地球上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在那里,人们仍然没有基本的人权,没有言论自由、思想自由、信仰自由,一个狂人随随便便就可以把国家投入战争,残暴地屠杀无辜的平民、妇女、儿童、老人,或者一个愚蠢的执念,就能让整个国家人民的生活陷于停滞与混乱。但丁当年斥责这样的暴君是“豺狼一样的人”,如今他们却被捧为英明领袖。科技进步与但丁时代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但暴政之下的社会,人们的道德水准,并没有丝毫的进步。但丁对当时意大利各城邦国家的政治黑暗深恶痛绝,内心无比痛苦,但他却从未放弃他的梦想,那就是基于对上帝的信仰,由无比深厚、广阔的爱所引领的人类奔向天国之旅,这条通往天国的道路,就是人类通往光明的道路。但丁在他的梦想中吟唱道,“我看到一个太阳在数千盏灯的上方照亮,如同太阳照亮所有的星辰,那个辉煌的本体放射的强光是如此强烈,我的双眼无法承受。贝娅特丽斯,亲爱的向导,她对我说,那压倒你的强光,任何力量都无法抗衡。开通天地之间道路的智慧与大能,就在其中。世人盼望这道路的开通,已经过如此漫长的时光”。他在这里说的那个“辉煌的本体”,就是他心中的耶稣基督。但丁踏入第九重天,他感觉这天神居住之所,只是一片光芒。天堂中群星化为洁白的玫瑰,悦耳的音乐奏响,天使们舞姿优美地移动,上帝彻底拯救了那些优秀的灵魂,让他们永享至福。
问:这个场景确实令人向往。
答:可以说基督教的至高理想,都被但丁在《神曲》中描画到了极致。关于《天国篇》还有个有趣儿的插曲。但丁完成了《天国篇》的最后十三节之后,不知出于什么原因,他悄悄地把这十三节手稿,砌到他居住到死的房屋墙壁里,以至谁都不知道《天国篇》已经完成。当时人们认为,他把未完成的手稿烧掉了,没有人知道这是为什么。我猜想,以但丁愤世嫉俗的性格,他有没有可能认为,这十三篇描绘的天国太完美,世人不配窥见?他只能把它深藏在自己的心里。但丁死后四个月,他的儿子贾科波和比埃特罗竟然想补写这欠缺的十三节。这可是太自不量力了。就在这时,但丁突然在贾科波的梦中出现了,他穿着洁白的衣服,脸上闪着非人间所有的那种光辉。贾科波问他,老爸,你还活着?但丁回答,活着,但过的是真正的生活,不是你们的生活。儿子又问,你可把《天国篇》写完了?但丁说,写完了,并且牵着儿子的手,把他带到那堵砌死的墙前,用手摸着墙说,你们要寻找的东西就在这儿。贾科波一下惊醒,立即来到但丁逝世的那个房间,按着但丁指示的地方,他摸到墙上有几枚钉子,钉着一块苇席。苇席被泥灰抹住。挖开这些泥灰,揭下苇席,原来里面是个墙洞。但丁《天国篇》最后十三节的手稿,就在这洞里,纸已经发霉。但丁创作的诗篇是神奇的,而找到这诗篇遗失的部分,使之成为全壁的经过,也是神奇的。威尔杜兰说,“但丁达到了一种绝顶崇高的境界,在他的诗中有庄严及苦难的勃勃生机。他预示了米开兰基罗的到来。但丁爱好自由和秩序,他把他的幻想凝结成形式,他的诗极具雕塑感,后来者无可匹敌”。
原载 读曰乐
于学周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