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关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岛城一地的方言种类,涉及市内市外的各个不同的区域。由此,说话的语音语调以及个别用词也都大不相同。不过总的情况,又是彼此渗透、互连互通。
13分钟的视频,有一段“青岛话小课堂”。其中介绍,“普通话有四个声调,而青岛话只有三个声调。把普通话第一声和第三声的调值对换,就是青岛话的第一声和第三声。”
青岛话里缺少第三声,是很早就体会到的事实。另有双元音被单元音替代的情况,比如,大海的“海”hǎi,实际发出来的是一声、带“害”的音。
因为缺少三声,在英语学习时就容易体会外语发音的规律和特点。但双元音的缺失,在念bike(自行车)时,又很容易发成beck(小溪)的音。
青岛城市的早期语音形态,与德国侵占时期的言语融合是否产生关联,并未得到语言学和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的求证。同属日耳曼语系的英语和德语,两者在发音上是否影响到青岛话当中缺少实际的三声,恐怕是语言学家关注的课题。
然而,对于视频所言之“普通话第一声和第三声的调值对换,就是青岛话的第一声和第三声”的说法,实在不敢苟同。难道青岛的“岛”dǎo(第三声、以3表示,下同)在被平声的同时,青岛的“青”会成为三声qǐng的读音吗。
值此啤酒节期间,编造下列几句话,不妨体会三声在青岛话中的完全消失:
暑(3)假到青岛(3)
先逛逛街里(3)
再海(3)边走(3)走(3)
过海(3)底(3)隧道
找(3)啤酒(3)大蓬
三五(3)知己(3)举(3)杯
大家一起(3)开怀大饮(3)
上述七行、39个汉字,带有三声的15个。但在青岛话的读音中,却是找不到任何一个三声的发音。
所谓“青岛话”,指的是狭义上的市区范围的言语传播系统。但以市南和台东的口音分别去读“台东六路”的“六”时,典型的台东口音,更多地会呈现波浪形的、趋同三声“柳”的六路之声。
以此推演,不知它是否为第三声缺失的一则特例。
2024.7.22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