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瑶本丨我眼中的撒哈拉 - 世说文丛

陈瑶本丨我眼中的撒哈拉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2015年10月29日白天,参观了大气磅礴的胡夫金字塔和琳琅满目的埃及博物馆,晚上乘船游览了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30日乘车一路向南进入不毛之地。在去红海岸边armonymakadi度假村7个多小时的车程中,见识了撒哈拉沙漠的浩瀚与死寂。过去只是在地理课本上见过撒哈拉的名字,现在它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太阳朗朗地照着,见不到一丝云。放眼望去,黄沙漫漫,一望无垠,没有飞禽,没有走兽,没有花草,没有树木;偶尔出现几棵骆驼刺,有的病恹恹的,正艰难地挣扎在死亡线上苟延残喘,有的是它已经焦黄的尸体。因为没有障碍,连风也没有声响,这里又是无声的世界。偶尔也会遇到不太高大的山峦,逶迤起伏。汽车在荒山秃岭间绕来绕去,荒凉寂寞,寸草不生,仿佛是在月球上行驶。啊!辽阔的撒哈拉!寂寞的撒哈拉! 
撒哈拉沙漠是地球上最大的沙漠,位于非洲北部,面积932万平方公里,横跨埃及、利比亚、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十几个国家,约占非洲面积的三分之一,被称作“世界沙漠之王”。阿拉伯语撒哈拉意即“大荒漠”。
撒哈拉沙漠的气候条件极其恶劣,干旱少雨,日温差可达38℃,真的是要“早穿皮袄午穿纱”了,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长的地方之一。虽然撒哈拉沙漠大如美国,但是它的居民只有250万,每平方公里不到0.27人。偌大的面积一片荒凉,但是只要有瘦瘠的植被能养活牲畜,或者有可靠的水源,人们便会在这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下生存下去,彰显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
沙漠里也有绿洲,如公路边的服务站和沙漠深处的土著居民点。人们或是用管道引来尼罗河水,或是打出深井引来清泉;于是,有了绿树,有了红花,有了牛羊,有了骆驼,有了人间烟火,有了勃勃生机(只有在干旱的沙漠里,才能领悟到水资源对于生命是多么宝贵)。不过,那只是大沙漠的凤毛麟角,乘车在沙漠里奔驰,上百公里见不到人烟和生命是常有的事。
11月1日,在从红海armonymakadi度假村去卢克索的路上,我们再次进入撒哈拉沙漠,中途在一个服务站休息。见到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身后是她的妈妈和一头毛驴。小姑娘皮肤黝黑,围着粉红色的头巾穿着绿底花裙,瞪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看着我们这些远方的来客。见她目不转睛地盯着我手里的苹果。我从包里拿出两个苹果送她。她的眼睛和我对视了一下,弯腰向我深深地鞠了一躬,说了一句听不懂的话,意思好像是“谢谢”。然后在花裙子上擦了擦手把苹果接了过去,转身给了她妈妈一个,自己留下一个。我拍下了她的照片。导游阿明说,她是柏柏尔人。
撒哈拉沙漠虽然荒凉寂寞,落日却很美。11月2日下午,从卢克索返回红海岸边的度假村,时近黄昏,看到了大漠壮观的日落景象。尼罗河水静静地流淌,远处升起了晚炊的烟柱。晴空皎洁,万籁无声,一轮巨大的红日冉冉向沙海降落,让人想起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壮阔雄浑的大漠落日,美得令人窒息。          
        
微信图片_20240730082112.jpg
撒哈拉沙漠深处的小姑娘,身后是她的母亲和毛驴   
2015年11月1日摄于撒哈拉沙漠某休息站  


陈瑶本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陈瑶本丨我眼中的撒哈拉》 发布于2024-7-30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