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載洽丨《易與儒》自序 - 世说文丛

于載洽丨《易與儒》自序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夫道者,哲人言事物終極之本體也。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爲宇宙之本體。生天、生地、生萬物。莊子言道:“無所不在。”“在屎溺。”爲生成萬物之本體。孔子重在人世。《論語•先進》:“未知生,焉知死”是也。重人倫之私德,社會之公德。蓋人世非德不立也。梁啟超《中國道德之大原》有曰:“自主觀之動機言之,凡德皆私德也;自客觀影響所及言之,凡德皆公德也。”《論語•里仁》:“吾道一以貫之。”曾子解此道爲“忠恕”。張岱年先生《中國哲學大綱•人生理想論》解曰:“在孔子,道與仁只是一事,亦稱爲義。從其爲原則則謂之道;從其爲當然則謂之義;而道之內容便是仁。”是順曾子解。但非也。《論語•述而》:“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顯然,孔子之言一貫之道非爲仁。《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可見,道乃孔子一生所追求者。《中庸》:“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是道過猶不及,乃指中庸。《論語•雍也》:“中庸之爲德,其至矣乎?民鮮久矣。”是孔子中庸之道,乃德之至也。至者,極也,即德之本體也。《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是中庸之道,應與時俱進,即時中之道。
《論語•爲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蓋從客觀實踐中,孜孜以求,努力精進,最後達到主客觀圓融,不逾矩。矩者,規矩也,規律也,法度也,即道也。可視爲道由德之本體的認知,進而爲事物本體的追求。
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易》之卦爻辭,反復言明過猶不及之道,即時中之道。《繫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是事物皆分陰陽,即事物乃陰陽之對待、流行。就對待言,是事物陰陽之中和,寓流行乎中,即中庸。就流行言,是事物陰陽之衍變,寓新的對待乎中,即時中。故一陰一陽之道乃時中之道的另一表述耳。
《繫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或曰指宇宙之生成。或曰指八卦之生成。然則八卦以指代萬物。是太極者乃宇宙萬物之本體也。以此可見,孔子始述十翼,其後記之者多有潤色增華耳。
夫儒家之說,堯舜時代,非無禮、法也。以仁爲主,是謂大同。夏商周(西周)非無仁、法也,以禮爲主,是謂小康。春秋戰國,雖是禮壞。非無仁、禮也,法則興起,至秦而極。漢後變仁、禮各爲德之一目,則德治與法治相對待,輕重之間,因時而異,或興或替,以分優劣。然則德爲法之根基,德法先後,不辯自明。
清朝末年,堅船利炮,敲殘國門。科技落後,遂使中華道德之源的儒家倫理道德學說成爲罪惡淵藪。今國力大增,遂以中華文明自可傲然立於民族之林。社會進步,必將帶來道德更新。
余少讀古籍,喜儒學書,後綴文數篇,力求孔氏原義。雖見諸刊物,多不自信,今時代更新,友人相勸,結集付梓。余有疑焉,恐新舊道德有悖。後思梁啟超《中國道德之大原》語:“德必有本,何新非舊;德貴時中,何舊非新。”遂不揣荒陋,以求教於大家。

作者简介:
于載洽,1943年生人,退休教師。1987年春組青島《周易》愛好者成《周易》學習班,主講《周易本義》。在此基礎上於1988年5月10日在市社科聯學術廳召開學會第一屆會員大會,成立青島市周易學會。從1988年5月至2017年8月任青島市周易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先父終生習《易》,遺著有《周易初稿》《周易再稿》《古韻疑》等。余少讀先父《易》著,頗受啟迪,尤以《易》之象數學爲甚。《經》《子》古籍,亦多涉獵,漸有管見,遂成短文。自1981年至1997年分別於《孔子研究》《周易研究》《中華易學》等刊物發表論文17篇。復有內容與此相屬者,遂融貫之,輯成《易與儒》一書,忝列篇籍。


QQ截图20240730161250.png

注:《易與儒》已於2024年5月,由蘭臺出版社出版
作者:于載洽,編輯:周曉方、楊容容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于載洽丨《易與儒》自序》 发布于2024-7-30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