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公私合营苏州鸿生火柴厂出品了两种图案的“粮棉指标”火柴。据火花目录记载,两枚一套的旧纸有五色印刷,但所见通常为翠绿和淡黄的两种贴标。
1955-1967的年代,是火花显示的粮食和棉花增产指标的时段。从图案内容可以读出:
各地粮食增产指标
分别由150多斤提高到→400斤
由208斤提高到→500斤
由400斤提高到→800斤
棉花1955-1967
增产指标
由1955每亩平均
35斤分别提高到
60斤80斤100斤
以中国地图为背景的粮食增产指标,可见划分北方和南方地区的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另有黄河与长江的标注,外加嘉陵江支流的白龙江。不过,以增产指标为参照,这些专有名词又有特殊的含义。
对照1956年1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的《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又称“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了解到火花文字来源于草案提到的有关农、林、牧、副、渔生产的若干重要指标。
其中,“粮食每亩平均年产量,在黄河、秦岭、白龙江以北地区,由1955年的150多斤增加到400斤;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由1955年的208斤增加到500斤;淮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由1955年的400斤增加到800斤。棉花每亩平均年产量(皮棉),12年内,由1955年的35斤(全国平均数)分别增加到60斤、80斤和100斤”。
作为新中国首次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所制定的中长期规划,草案对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广大农民的热情产生巨大的鼓舞力量。但是,特殊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客观条件、特别的行为理念,使得发展纲要在具体实践中无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和盲目性的特点。这又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艰辛探索。
粮食包括谷类、薯类和豆类等作物,其中尤以谷类作物的小麦、稻谷、玉米等为核心的食物来源。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它为工业类的纺织生产提供主要的原材料。1958年在对纲要进行的第二次修正草案时,增加了发展油料作物的指标。油料作物的种植和利用,对食用油的生产以及化工、医药等行业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从方寸火花的视角回看过往,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来自持续稳定的粮棉油作物的种植和收获。对照当下的社会状况,在护卫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众群体的食品安全不仅关乎生活水准与人民福祉,更是确保民族命运和未来希望的有力保障。
两枚火花图案的下端边角,还分别添加了图中图的“宝塔”商标。以宝塔的安全火柴呈现,似乎是对粮食安全的无声诠释,又好像要对食品安全做出深刻的背书。每每联想于此,增产指标必将至年年攀高。
原载 rossen
2024年08月31日 00:00 山东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