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瑶本丨伊斯坦布尔风采 - 世说文丛

陈瑶本丨伊斯坦布尔风采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2015年11月4日凌晨,我们埃及土耳其旅行团一行24人,在埃及红海西岸的古尔代盖机场登上土耳其航空公司的班机,飞越埃及北部、地中海东端和小亚细亚半岛,上午8时在伊斯坦布尔的阿塔图尔克机场平安降落,入住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岸的一家酒店。土耳其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国家,生活水平和城市风貌明显胜于埃及,从埃及“一步”跨入土耳其,顿觉耳目一新。
土耳其人是突厥的后裔,说起来还与我国有些过节。突厥是公元6世纪中叶兴起于新疆阿尔泰山一带的游牧部落。公元7世纪多次与唐朝发生摩擦,曾一度攻至长安附近,后来一次次为唐军所败。中亚的一支西突厥部落沿咸海、里海、高加索一路西迁至小亚细亚半岛,与西亚、东欧的原始居民融合,形成了今天土耳其人的祖先。

地跨欧亚两洲的古都伊斯坦布尔

伊斯坦布尔位于马尔马拉海北岸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地跨欧亚两洲。1973年建成第一座博斯普鲁斯大桥,大桥把海峡两岸的亚欧两洲连接起来。博斯普鲁斯海峡是黑海和地中海之间唯一的水上通道,是黑海周边国家出入的门户。伊斯坦布尔扼黑海出入口,地理位置极具战略意义,自古以来即为兵家必争之地。
伊斯坦布尔原名拜占庭,是希腊人建立起来的城市,始建于公元前660年。公元324年,君士坦丁大帝将罗马帝国的首都迁往拜占庭,并将此城更名为新罗马,但是该城普遍以建都者之名称作君士坦丁堡。14世纪初,起源于中亚的突厥游牧部落奥斯曼人,西迁后逐渐强大,南征北讨开疆拓土,于1453年攻下君士坦丁堡,灭了东罗马帝国,创立了横跨亚欧非三洲面积达550万平方公里的奥斯曼帝国,君士坦丁堡随之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20世纪初,奥斯曼帝国败落,1923年10月土耳其共和国成立,迁都安卡拉。1930年君士坦丁堡正式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作为帝国首都连续16个世纪,举世罕见。在历史长河中,基督教与伊斯兰教、西方文化与阿拉伯文化碰撞交融,西方的动感和东方的神秘完美结合,造就了伊斯坦布尔独特的人文底蕴和城市风貌。 
作为欧洲古代两大帝国——东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留下了圣索菲亚大教堂、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和托普卡帕宫、朵马巴恰皇宫等辉煌的历史建筑。古迹众多、风光秀丽、交通便利、商业发达,使伊斯坦布尔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

参观圣索菲亚大教堂、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和苏丹艾哈迈德广场

博斯普鲁斯海峡南端出口连着金角湾和马尔马拉海;马尔马拉海和金角湾之间形成一个半岛;半岛的岬角上耸立着托普卡帕宫;托普卡帕宫前是苏丹艾哈迈德广场;苏丹艾哈迈德广场上有两座著名的宗教建筑,也是最能说明伊斯坦布尔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点的名胜古迹——一座是圣索菲亚大教堂;一座是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
11月4日上午 ,我们来到苏丹艾哈迈德广场,参观这两座世界闻名的宗教圣殿。
圣索菲亚大教堂位于托普卡珀宫南1公里处,这是一座气势宏伟的长方形石头建筑。教堂的圆顶直径33米,高55米,中央大厅面积5000多平方米;底部四周有40个大玻璃窗,有4座高大的拱门,庄严雄伟,气势非凡,是典型的拜占庭建筑。圣索菲亚大教堂始建于公元325年,后来毁于战乱;公元532年开始在原址上动工重建,于公元537年落成。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建成以前,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是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东罗马帝国统治时期,历代皇帝都要在此举行加冕礼。1453年,突厥苏丹穆罕默德2世率军打败了东罗马帝国,改朝换代。由于宗教信仰不同,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对圣索菲亚大教堂进行改造:撤去祭坛,搬走圣像,涂盖了马赛克镶嵌画,换上有星月标志的古兰经祭台,增建了4座宣礼塔——将这座历时千年的大教堂改造成为清真寺。1935年,清真寺又被土耳其政府改造成为博物馆。1985年,圣索菲亚博物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来到教堂大门前,仰望这座庞大的建筑,无不为它的气势恢宏所震撼。进入中央大厅转了一圈,我们青岛来的六人沿着教堂内一侧碎石铺就的斜坡通道(没有台阶,不是楼梯)登上顶楼。圣母抱着耶稣的马赛克镶嵌画(教堂改成博物馆后,人们将覆盖在圣像上的灰泥除去,墙壁上的画面重新出现)和用阿拉伯文写着穆罕默德的蓝底金字大圆盘和平同处一室,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这里和谐相融。俯视大厅,熙熙攘攘,游人如蚁;遥望窗外,马尔马拉海波光粼粼,咫尺可及。
从大教堂到清真寺再到博物馆的演变,是近1500岁高龄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历经世事沧桑的写照。大教堂正在修葺,穹顶之下有脚手架,一些地方拉着布幔,难窥全豹。
看完圣索菲亚大教堂,我们迈步来到不远处的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又名蓝色清真寺,是世界十大奇景之一。
圣索菲亚大教堂建成一千多年之后,公元1609年,一街之隔的南面开始兴建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公元1616年清真寺竣工。这是一座拜占庭的希腊文化和奥斯曼的伊斯兰文化相结合的建筑。周围是高大坚固的石头外墙。抬头仰望,中央是一大四小五个半球形圆顶,后院则是大小一样排列有序的许多小圆顶,蓝天之下大圆小圆层层叠叠,煞是好看。清真寺有6座宣礼塔,是当前世界上唯一的六塔清真寺。建筑结构严谨,外观造型独特,白墙蓝顶,绿树环绕,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令人过目不忘。进入寺门,中庭大院廊下有一排水龙头,供参拜者净手之用。要进大厅,男子不能穿背心短裤;女子要戴头巾,不能露肩露腿;而且不管男女必须脱鞋。于是,入寺参观的男女一个个都衣帽整齐,用塑料袋提着鞋走来走去。大厅内有4根直径5米的圆柱,高高地支撑起一个个巨大的穹顶,圆柱上有阿拉伯文书法作品。多个圆形穹顶下方共有260个玻璃小窗,为大厅引进光明。由于四周墙壁上镶嵌着两万多块蓝色花瓷砖,使得幽暗的大厅里光线格外柔和、静谧,这是“蓝色清真寺”名字的由来。室内一串串的电灯纵横交错,像是夜空里的星星。地面上铺满了红花地毯,非常漂亮。地毯柔柔的,赤脚走在上面感觉非常舒服。基督教堂里有耶稣有十字架,佛教寺庙里有如来佛祖、观音菩萨,道教庙宇里有玉皇大帝、元始天尊;清真寺宽敞的大厅里,没有圣像,也没有座椅或蒲团。真主安拉究竟是何模样?谁也无法回答。
清真寺中的穆斯林们或是站着或是坐着,全神贯注,虔诚祷告。看到他们的样子,我的心中突然涌出一个想法:有宗教信仰的人是幸福的。不管信奉的是上帝还是安拉,是西天如来还是玉皇大帝;灵魂有所皈依,心灵不再彷徨。今生抑或来世,只念神灵庇护!虽然古往今来信徒们的归宿如何我不清楚(宗教教义都是教人向善的,估计行善能有善终),但因宗教信仰而生的美丽绘画、雕塑、神话和如蓝色清真寺般恢宏的建筑,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和艺术的长河中闪着耀眼的光辉,为后世所赞叹、欣赏和研究。
走出蓝色清真寺,穿上鞋,来到门外的苏丹艾哈迈德广场。看着相距不远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和蓝色清真寺,两座宗教建筑是如此宏伟,如此壮丽,各有特点又大体相似;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两座建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融合,不显突兀。两大宗教建筑那强大的气场冲击着人们的心灵,不是身临其境无法体验。
苏丹艾哈迈德广场上有供游人休息的一排排座椅,有喷泉群,有苍翠的雪松,有高大的棕榈,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阔叶树和花花草草。地处北纬41°的伊斯坦布尔棕榈长得茂盛,证明这里冬天不冷。离蓝色清真寺不远处,矗立着一座粉红色花岗岩方尖碑。领队徐慧告诉我们:此碑原来立在埃及卡尔奈克神庙门前,是狄奥多西大帝在公元390年从埃及买来的。难怪3天前在卢克索参观卡尔奈克神庙时,门前的方尖碑不知去向,原来它在1600多年前就来到此处安家落户了。方尖碑旁边有蛇形青铜柱。徐慧告诉我们:青铜蛇柱原来安放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里,是希腊人公元前5世纪为了庆祝在普拉提亚战役中战胜了波斯人而建,君士坦丁大帝下令将其从德尔斐移到君士坦丁堡。人们纷纷在方尖碑和青铜蛇柱前拍照留念。
坐在广场的长椅上看风景,广场上熙熙攘攘人来人往。有蒙着头巾的妇女挎着篮子从面前匆匆走过,有年轻的母亲领着孩子在广场上嬉戏玩耍,有耄耋老人坐在长椅上叼着烟斗晒太阳,有不同国家的游客举着相机拍照录像……马尔马拉海上吹来温润的风,摇动着棕榈的阔叶;一艘巨轮鸣着汽笛,通过波斯普鲁斯海峡向着黑海驶去。喷泉、绿树、草坪、花圃、蓝天、白云、阳光、大海,听风儿低吟,看落叶飞舞。——伊斯坦布尔的苏丹艾哈迈德的广场是人们休闲的好去处。(待续)

微信图片_20241005085131.png
蓝色清真寺外观

微信图片_20241005085234.png
蓝色清真寺厅内的穹顶

微信图片_20241005085042.png
伊斯兰化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微信图片_20241005085422.png
作者在苏丹艾哈迈德广场上的埃及方尖碑前留影 
(本文照片均由作者摄于2015年11月4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陈瑶本丨伊斯坦布尔风采》 发布于2024-10-5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