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同俊丨复旦毕业生范维滢1930年代在青岛的建筑师生涯 - 世说文丛

张同俊丨复旦毕业生范维滢1930年代在青岛的建筑师生涯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20世纪三十年代早期的青岛建筑师中,范维滢的个人信息极少,还曾被疑为女性。本土文史研究者刘逸忱首先发现其复旦背景,经过几人共同查证,初步梳理出其专业背景及多变的职业生涯,也增加了对其建筑设计作品的多维度理解。
根据复旦档案馆学籍资料,范维滢,男,字惟容,浙江嘉善人,1929年毕业于复旦理学院土木工程学系,工学士学位。据1933年《胶济线职员录》,推算他生于1906年。

QQ20241019-082621.png
复旦档案馆提供

1929届复旦土木工程学系共有18名毕业生:包甘德、孙斐然、王晋升、马云鹏、赵承伟、沈克明、徐祖源、范维滢、马奋飞、粟颐、张兆泰、殷天择、李寿彭、孙祥萌、把若愚、吴厚湜、何照芬、张文田。这些人中,1930年包甘德曾在青岛工务局短暂工作,1931年前后去威海,1937年回上海,1942年在复旦土木系任教;何照芬1935年在河南省水利处设计了柳园口黄河边防淤闸工程; 1935年时孙祥萌是上海市工务局技工,擅长造桥;马云鹏1944年在西宁的交通部康青公路局工作;赵承伟1935年在蚌埠应邀为年久失修的土马路改建柏油马路进行设计。
但是,在1981年复旦土木系建系60周年纪念册中,这18人没有痕迹,意味着这届毕业生与母校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已没有或不愿联系,多少人在世也无法确知。在该系1921—1951年共30年历史,26届1024名毕业生中,这18人中除范维滢等几位留下记载外,大多数都湮没在历史潮汐中了。
他们的系主任金通尹毕生致力于土木工程教育,先后服务于复旦大学、北洋大学、震旦大学、青岛工学院、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等多所大学,呕心沥血,成就卓著,载入多校校史。从1921年着手初建,1924年正式建立时,金通尹是复旦土木工程学系首任系主任,该系是复旦最早的三个理工科专业之一,1926年初具学科规模。范维滢1925年入学时赶上了土木工程学系走上正轨、成果初现的好时光,在时年第一期《理工学报》上,幼承家学、雅善诗文、文风淳朴的金通尹教导他们说:“学者习自然科学,所以穷万物之理,学工程学,所以致万物之用。” 1929年范维滢毕业时,土木工程学系与化学、生物两系组成理学院。直到1941年,金通尹历任系主任、理学院院长、校秘书长、校董等职。

6f3184c54f87f5a0f93162a1c5144d26.png
摘自《复旦大学土木工程学系建系60周年纪念册》

745676a97b63d35f2fe1f50f29e9e5c9.png
1937年金通尹(前排右五)与毕业生合影。王铨 提供

从复旦毕业后,生于浙江、学在上海的范维滢来到当时少有复旦人求职的青岛特别市。1930年9月,市工务局向市政府呈文,“拟派范维滢等为技佐”,这相当于助理性的技术岗位,从此他进入城市建设与规划部门。
1932年5月,范维滢获实业部颁发的土木科工业技师登记证,当年首批登记建筑师中,许守忠是工务局同事。1933年,他出现在胶济铁路职员录中,是工务处工程课绘图员,这个低级技术岗位与工务员相当,低于帮工程司,似乎比助理性的技佐还不如。他与同批注册建筑师、段长正工程司王节尧,帮工程司徐垚、王德昌、郭鸿文、姚章桂,工务员陈其信、陈泰俊、朱致经短暂共事。

28c08aee51eeab027f4f8080a3d481a8.png
1933年《胶济线职员录》

同年,在复旦同学会名单上,他的身份是青岛大东建筑工程行经理兼工程师。而1934年,这位二三十年代胶济铁路工务处仅见的复旦土木系毕业生,已从这个名录中消失了。

a7e3dac08edd6edf4f3145c2305f55b1.png
二排右二徐垚、右五郭鸿文、右七王德昌。摘自《胶济旧影》

这一时期,参与八大关别墅和里院等设计建造的胶济铁路工务处技术人员总计八人:王节尧、徐垚、王德昌、郭鸿文、陈其信、范维滢、姚章桂、陈泰俊,未发现朱致经有相关业绩。这个群体在青岛当时几十人的建筑师圈子里为数不少,但是项目数量和层次不算显赫:别墅设计中独立完成的少,合作的多;结构复杂体量大的少,结构简单体量中小的多;建筑美学风格鲜明的少,外观平淡简约的多;初始设计的少,增筑设计的多。主要是铁路土木工程师兼职从事民用高端建筑有短板,与外国和本国优秀职业建筑师竞争面临压力。参与编写《青岛市南区历史建筑通览》的杨永辉认为,这反映出在当时的城市新规划核心区域,国外和国内、海归和本土建筑师同台竞技,这个各显神通的建筑试验场,促进了建筑文化的多元共融、异彩纷呈。这在范维滢身上的体现是:接手八大关四个别墅项目,1934年独立设计、次年完工的韶关路50号,1933年与王德昌完成的汇泉路6号增筑(初始设计者姚章桂),1934年与郭鸿文初始设计的函谷关路1号,1936年设计的汇泉路14号增筑部分。设计的里院有两处:1931—1932年的博山路三多里、四方路九如里。别墅设计一个是独立完成,两个增筑是合作,一个初始设计未被采用;大鲍岛里院两处临街建筑,都是中规中矩的临街商业房。
同期,王节尧完成荣成路19号;徐垚完成太平角一路1号、韶关路22号、莱阳路3号鸳鸯楼、河南路银行同业公会大楼、齐东路两栋独立住宅,有几处是否自己设计含有争议;郭鸿文完成武胜关路3号、武胜关路5号、紫荆关路6号、荣成路2号乙;王德昌完成荣成路15号(增筑)、汇泉路6号(增筑)、大沽路4号游艺里、瑞蚨祥东侧二层楼、济宁路芝罘路里弄、恒山路5号姜如心宅第等;陈其信与陈泰俊完成山海关路11号、莱芜路37号谭抒真家二层住宅。与胶济铁路同事相比,范维滢业绩大致居于中游。
无论在政府部门,还是在胶济铁路,又有建筑师的收入,范维滢的家庭生活看来比较优渥。1934年上海著名的《东方杂志》刊出“青岛建筑家范维澄夫人”大幅海滩泳装照,当时青岛建筑师为数有限,并无范维澄此人,很可能是“范维滢”之误,虽然不知这位建筑师的时尚妻子是否明星,受到重要媒体青睐未必出于偶然。1935年,他为修水管向自来水厂提交申请,我们得知其住所在大学路30号,内有两个厕所和两个浴室,应该是二层楼。这一带环境幽静,左邻右舍多有头有脸,居住条件不错。这时他已离开胶济铁路两年,是全职建筑师和经理人。但之后,他仅在1936年设计了汇泉路一处增筑,1937年翻建广西路5号的平房,并无重要项目落地的记载。

25ea3d6e46419c946c69a6a4ffeb50b2.png
这是建于1943年大学路30号二层楼。摘自《青岛市南区历史建筑通览》

不清楚范维滢何时离开青岛,但邹勇先生收藏的翻建平房文献,说明到1937年他尚在本地。1930—1937年间,他在青岛的建筑师生涯说不上成果丰硕,却在民国时期青岛建设、规划繁荣期留下了多处建筑印记,还为今天的城市更新留下了样本。

8a61bdbf535ee9ac6009f9d5caeccd03.png
《关图统鉴—青岛八大关建筑调查与编研书表》

《青岛市南区历史建筑通览》对此建筑的专业描述是:砖混结构,地上二层,地下室局部高出地面。中轴对称布局,具现代主义风格特征。外墙勒脚为花岗岩砌筑,墙身采用砂浆抹面,平屋顶,周围高起女儿墙,出挑檐板与遮阳板合并,成为立面主要装饰,局部用多重线脚装饰。东立面两侧转角处切角处理,主入口内凹,由四层石阶入内。二层部分在南侧缩进一个进深,形成退台。竖向矩形窗排列整齐。造型简洁精致。

dc7e8121c17a37bf32aaf3fde41f350c.png
韶关路50号现状。如兀画廊 拍摄

3394516f9373a7484295e6b6fd94cfcf.png
建筑侧面现状。张同俊 摄

范维滢设计的大鲍岛两座里院建筑,九如里位于四方路与博山路拐角处,三多里位于海泊路与潍县路拐角处,都建成于1932年,三多里早些,两座三层楼平面格局基本相同。金山著《青岛近代城市建筑1922—1937》这样解读九如里图纸:大楼平面为“L”形,地上三层,地下一层,由7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拥有上下4间房间,并设有楼梯上下连接。大楼背街另设外走廊,通往公共楼梯间。每个开间成为纵向划分的单元。一层店面的入口与橱窗,以及檐口和女儿墙处理比较细腻,建筑师为墙身设计的独特纹样装饰没有采用,而是使用了当时典型的人造石立面。

bb7b8ac147dfc1986044a091437d3f88.png
摘自《青岛近代城市建筑1922—1937》

c620f9dd373e4d44b1496bddc9db94a6.png
最早的九如里建于1912年,这个二层楼被拆除后建成了地上三层。杨永辉 提供

22d27dae630560d9a4ca0cf9ee053494.png
九如里建筑档案

13.png
九如里在城市更新前的样子

14.png
九如里现状。张同俊 摄

15.jpg
16.jpg
2024年8月的三多里外部状况。王巍 摄

17.png
三多里内部现状。王巍 摄

18.png
三多里内部现状。张同俊 摄


1945年的复旦同学会会员录,记载范维滢任上海中元行经理,兼办上海英商希时有限公司杰士建筑行建筑工程材料事务。位于上海贵州路新新大楼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中元行股份有限公司,谭俊声担任总经理,范维滢是经理。谭书俊(谭俊声)是生于青岛、曾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的著名音乐教育家谭抒真的堂弟,毕业于燕京大学,在青岛开过皮革厂。抗战胜利后,谭俊声和上海新新公司老板合作做水果、汽水等进出口生意,在青岛设总公司,上海、香港等地设分公司。谭俊声1948年从大陆去了美国,后来在斯坦福大学旁边开发大片房产,成为亿万富翁。范维滢是否同去美国,是否参与谭家产业,笔者不得而知。

19.png
1982年谭抒真(右一)夫妇在美国看望堂弟谭俊声(右二)夫妇。
摘自朱永珍《世纪琴缘—谭抒真传》

※得益于本市文史研究者刘逸忱多则史料信息及热情帮助,本文得以完成,作者特此郑重致谢。

原载  2024-10-18 14:1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原责编:陈海芹


张同俊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张同俊丨复旦毕业生范维滢1930年代在青岛的建筑师生涯》 发布于2024-10-19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