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丨新闻图片下的青岛火柴厂 - 世说文丛

张勇丨新闻图片下的青岛火柴厂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2.png

1986年,《青岛日报》的年轻摄影记者王群,接受采访青岛火柴厂的任务。其时,在岛城出口创汇的企业中,位于利津路20号的国营青岛火柴厂以“双喜火柴”的美名享誉国际市场。记者在一轻局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对火柴厂进行了实地采访并且拍摄了二楼包装车间一角的场景图片。
青岛火柴自1955年开始陆续出口。1959年组建青岛地区唯一的火柴生产企业“国营青岛火柴厂”后,初始的出口数量只有1.4万件。1964年启用双喜商标后,包括原有的蝴蝶商标在内,达到13.7万件的年出口量,在国内首屈一指。
随着出口订单的增加,济南火柴厂和济宁火柴厂先后于1966年和1977年加入出口业务的梯队,统一由山东省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管理经营。据记载,1984年青岛火柴厂生产量达到85.18万件,创历史最好水平。其中出口25.1万件,占全国总量的41%。
以新闻摄影的1986年为参照,实际出口已比1984年时下降了约六成,但仍占全国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即便是呈现总体下落的趋势,青岛火柴在出口市场上依旧占有重要一席。直至1989年,济南火柴与济宁火柴旗鼓相当,两家出口总量已占全国88%的水平时,青岛火柴厂的出口业务才完全停止。
20世纪80年代,全国火柴生产的机械化程度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对于出口火柴而言,内盒与外盒仍然要求采取木片结构的材料。所以装盒的工序,不能直接在适用于纸质内外盒操作的全自动化的流水线上生产。
图片所反映的场景,实际上正是不间断旋转的送盒与装盒的自动化设备。但这种达到一定程度的流水作业,仍需由人工坚守在岗,实施有效的检验和整理。
可见工作的台面上,有准备的空盒,用以替换工序中出现的破盒。以出口火柴的104规格为例,内装48支火柴,要保证达到公差2支的水准。这样,就需由人工对装盒支数不足的盒子进行判断和补充。
主画面的背景,是车间内相同岗位的其他工作人员。标注数字1、2、3的周转装置,储存着一盘盘上线待装的火柴。它们在一楼完成梗枝的表面处理和药物蘸头的工序后,经货用电梯运至包装车间。
作为一轻局所属的大中型企业,火柴厂的职工在那个年代尚无统一的工装,这也是如今从老照片中才发觉到的旧有状况。细思慢想,却又是一个难以置信的不大不小的历史事实。
照片上看似轻松的场景,实则并不简单。每天八小时的工作,除了常白班之外,还有三班倒的情况。以早班的六点起始到下午的两点为止,然后再是中班和夜班的接续。日以继夜、循环往复,人人的忙碌与小小的火柴,形成一幅动态的创造物质财富的精彩画面。
工作台的前方,摆放着一只只盛放物料的大筐。这是破盒火柴等废品的收纳和周转的用具。装盒的工序完成后,进入半自动刷磷和后续的包封环节,从而完成检验出厂前的相关步骤。
一盒盒火柴,经过几十道或简单或复杂或精细或严格的生产环节后,才成为合格的可售卖的商品。当消费者擦燃一根火柴时,未必人们能够想象得到它的生产和包装、检验和运输的方方面面无不凝聚着工人的辛勤汗水和无私奉献。
火柴,点燃希望、送来温暖。时至今日,虽不曾再见,但其固有的属性却始终未变、直到永远。
 

原载 rossen
2024年09月28日 00:01 山东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张勇丨新闻图片下的青岛火柴厂》 发布于2024-10-25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