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算术课的陈老师在课堂上说起半斤和八两的问题。当时可能涉及一道应用题,讲到的半斤八两纯粹是个题外话。最终得到的认知是,八两的秤是以前用的,似乎离我们很远。
后来在语文课上,又学到的半斤八两则是一个成语。它与数字和度量看似有着关联,实际表达的却是特定的含义。
十六,何以成为度量的依据,从来没有去想过。经查询,才知晓自秦朝开始统一度量衡时,根据“天下公平”四个字的笔画总数为十六,确定了一斤为十六两的计量基础。
古人观察到的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再加上福禄寿三星,也是十六颗星的数字。十六本身还是二的四次方,它能够被二、四、八整除。这使得在古代进行商品交换和买卖时便于计算和分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交易的效率。
一个十六两的单位,用了两千多年。1959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米制为中国基本计量单位,在全国推广使用,保留市制,“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应当一律改为十两为一斤。”
自此,除了中药计量仍袭旧制至1979年外,数字意义上的半斤等于八两的计算已经不复存在。半斤八两,只显示其言语用词的“不相上下、实力相当”。
同在1959年,3月间中国第一所海洋高等学府——山东海洋学院宣告成立。从时间上看,当海洋学院出现时,一斤还是十六两。不过,1959年8月印制的“山东海洋学院 学生食堂粗粮券”,显示的“贰两”应当与半斤是八两的计量不相干了。也就是说,图示的四枚饭票总共八两,它已经超过实际的半斤数量。
这些有着65年历史的饭票,是采用惯常的牛皮纸印制而成。以尺寸4.4 x 9.7厘米的大小来匡算,它们大致使用的是70克重的纸。在物资短缺的年代,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粮食供应,需采取凭证供应的方式,且有粗粮和细粮之分。
作为高等学府,属于集体伙食单位,同样存在计划供应的问题。然而,以“粗粮券”的贰两而出现的饭票,到底是单纯买个二两的小馒头,还是另有其他品种可选,有待进一步求证。
以一枚简单的饭票为例,不知又有多少莘莘学子,为了最大可能地将所谓的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而在寒窗苦读、脱离苦境。即便是粗粮券在手,心中亦是无限的憧憬和异样的幸福。
值得注意的是,与概念中的膳食科之类的印章不同,此种粗粮券的“贰两”位置,却是专门加盖的红色横条印章——“生产指挥部 生活管理办公室”。
从三月份成立新的院校到八月份应当是第一个新学期的开始,此间带有精细防伪图案的粗粮券,不仅表明“此券只限本院使用”,而且它从来没有限制今人想象力。
如图所示的一盆或一大碗的粗粮,是众人热切盼望的一只只花卷或是窝窝头的图案化时代标记吗。
原载 rossen
2024年10月29日 00:22 山东
张勇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