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逸之《楚辭章句》對楚辭分章析句進行注釋的過程中,不時以曲折迂迴、匪夷所思的形式,透露關於屈原生平和家世的重要事實。他經常巧設機關,不用心琢磨就錯過了重要消息。下面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對屈原最出名的大作《離騷》的第一句話 “帝高陽之苗裔兮” 的解釋中,王逸就有如下一段重要的話: “屈原自道,本與君共祖,俱出顓頊胤末之子孫,是恩深而義厚也”(翻譯:屈原説自己,本和[楚國]君王有共同的先祖,雙方都是出於古帝顓頊高陽氏遠末宗嗣的子孫,這真是親族恩深、骨肉義厚啊)。這句話意思似好懂,卻至今無人真把它説透。因這話實際上是一個謎語,而且是一個非常不像謎語的謎語,好像沒有什麽謎底可猜,所以幾乎沒人去猜,更何談把它猜出來。但是只有猜出來,或者説,通透掌握全句的意思,才能真正明白屈原與楚君究竟是什麽關係,解開這個自王逸以來至今幾乎兩千餘年無人開解之謎 。
解謎:
今試用由淺入深的問答形式揭示謎底。
問:屈原和楚君是什麽族親關係?
答:這還用問嗎?句子本身帶有答案,屈原 “本與(楚)君共祖” 呀。
問:“本與(楚)君共祖” 是什麽意思呢?
答:是二者都出自“顓頊胤末之子孫”啊。
問:可以解釋一下”顓頊”(讀撰虛) 嗎?
答:顓頊是帶傳説性質的上古歷史中(也是神話中)的帝王,據説是黃帝的孫子,黃帝紀元設在公元前4700之前,顓頊則約生活在前4600多年吧。這個年代遠在屈原(約前340=前278?—楚辭專家有多種類似的猜測)和楚懷王(前355—前296)之前約兩千三四百年,以平均三十年一代計算,與屈原及楚懷王差不多相隔約八十代了。
問:屈原與楚君所 ”共“ 的祖是約八十代前的顓頊,太遠而不可靠吧?
答:當然很不可靠,那個上古時代, 連立家譜這種文化現象也尚未出現,怎麽會把八十代老祖宗那麽精確地記得如此清楚?但是請注意,王逸所言屈原與楚君所共之祖,不但是顓頊,而且是“顓頊胤末之子孫”。
問:“胤末” 什麽意思?這個詞好像很生僻古老。
答:根據漢代許慎《説文解字》的解釋 ,“胤”,“子孫相承續也”,即承續家族血統和世系的後代族嗣;末,本指樹梢,引申爲任何事物的尾端或盡頭,放在“胤”的後面,就是家譜的終端,翻成英文,即 the highest twigs of the family tree(家族樹的末梢)。所以,”顓頊胤末“ 意思就是顓頊的遠末宗嗣或子孫而已。
王逸卻就第一句原文 “帝高陽之苗裔兮” 說 “苗,胤也。裔,末也”,故意把 “苗裔” 解成“胤末” ;如反過來説,“胤末” 也就是”苗裔“了。這未免有點故意誤導讀者。 因爲,“胤末” 必須指遠末子孫, 而”苗裔“ 作爲子孫,則是可遠可近的。
問:那麽, 依照你的解釋, “本與楚君共祖” 就是與屈原與楚君 “都出自顓頊遠末子孫的子孫”,這就對了吧?
答:對倒是對,但還太籠統,因爲這只等於説,雙方不但以顓頊為其所共的最早的祖,而且以 ”顓頊遠末子孫“乃至”顓頊遠末子孫的子孫“爲所共的祖,這些共祖就包括1顓頊本人;2顓頊 “非遠末” 的子孫;3顓頊“遠末子孫”;以及4遠末子孫的子孫,其中2、3、4都·不確定有多少代,反正加起來近八十代,説了這麽多,卻還沒有説清楚那個最重要的共祖畢竟是顓頊的哪一代遠末子孫,所以離終極答案還差一步推理。
問:怎樣找出答案中的那一代顓頊遠末子孫呢?
答:根據 “遠末子孫”們 離顓頊越遠,就離屈原和楚君雙方越近的道理,再從 “恩深而義厚” 的原因來考慮。
問:我聽起來還真有點莫名其妙。你別賣關子了好不好?
答:設顓頊為雙方自父親向上數的第八十代之祖, 依次往下數,第七十九代祖, 第七十八代祖, ……第二十代祖……,第十代祖,第九代祖,…… 第三代祖(曾祖),第二代祖(祖父!)。當我們數到第二代祖的時候,恍然然發現,屈原與楚君居然共祖父!這才是“與君共祖” 的 “祖”之所指!注意, 不能再數下去了, 沒有 “一代祖” 的説法,那是父親,不稱祖了! 而“與君共祖”,竟是指 “與君共祖父“,即與君為堂兄弟(或稱從兄弟),乃是同一個爺爺的孫子, 僅僅比親兄弟遠一層, 二者之父則是親兄弟,果然符合“恩深而義厚”、即親族恩深而骨肉義厚的條件。退一步說,若屈原與楚君共曾祖父,則其父與君之父共祖而是從兄弟,從家族關係考察, 還是同樣近密。
問:這樣説,“共祖” 的 “祖” 前後意思不一樣吧。
答:“祖“ 字本來就可指祖父及以上的任一輩男性先祖,而不必說它是一種雙關語。這個謎語巧就巧在前後”祖“的 意思好像不一樣,以至於謎底就在謎面中, 人們還多是看不出來。
問:屈原與楚君關係如此親密,真是聞所未聞。這麽容易的解釋,歷代研究專家們怎麽沒有研究出來?是不是因爲你走火入魔了吧。
答:如果連《離騷》第一句話的注解都不能解釋明白,古今多少《楚辭》研究應都是迷了路。我自信邏輯推理嚴密。
問:你的結論我不敢苟同,總覺得有點奇怪而出軌。你能證明得更有説服力,而讓我心服口服嗎?
答:我試試看,讓我們再從語法邏輯上檢查一遍。
我們把全句 標上字母符號,(屈原)“與君共祖(A),俱出顓頊胤末之子孫(B),是恩深而義厚也(C)” 。前兩個分句形成的判斷 ”A者,B也“ 是沒問題的;它所以正確,是因爲B邏輯地説明了A的原因,即屈原與楚君共祖是因爲雙方都出於同一與顓頊關係極其遙遠的先祖。
問:但爲何主要判斷”(A+B)是C也“ 好像不那麽順暢呢?
答:因表明 “與君共祖“ (A)之原因的“俱出顓頊胤末之子孫”(B),顯示屈原與楚君所共的、特別提出的“祖“ 顓頊關係非常之遙遠,這種大時間跨度造成的意義輻射,使人偏重從顓頊往下看,就形成(A+B)好像不大能很清楚説明C的印象,讀者會覺得好像雖與君共祖也沾不上什麽恩義了;或者覺得恩義就恩義吧,反正王逸就是這樣説的,而不予深究了。其實,重複地說,最 一般地説,從下往上看,人們無論有多麽遠的共祖,不管這個共祖是古之聖君甚或是史前猿人,都不排除作爲其遠末子孫的二人可能有的很近的宗親關係(甚至親兄弟);所以,在這個句子的判斷中,顓頊只是一個符號而已,完全可以換成任何同等或更古老的人物而不影響結論,他真不重要,屈原與楚君以他的遠末子孫為共祖才重要。這個遠末子孫, “與君共祖” 共到了“恩深而義厚“的地步,或者說確立了”恩(最)深而義(最)厚“ 之最近血統承傳,由此顯示了·屈原 “與君所共之祖乃是祖父。這裏也算是用了一詞二義的雙關妙手,先令人惶惑而思考,推理後恍然得解。筆者認爲真的得到了可考證屈原身世的寶貴信息,而且得來全不費功夫。從邏輯上講,因B而 有A,因(A+B) 而有C, 確鑿不易。重複地說,屈原與君 “俱出顓頊胤末之子孫”而 “與君共祖“ ;因以此種形式 “與君共祖“ ,故所共之祖是祖父。
問:你越是這樣言之鑿鑿,我越是不敢苟同。至少沒有專家認同,你在這裏胡亂標新立異而已。安慰你一句:孤掌難鳴啊。
答:看來,勉强從有關歷史中搜索屈原先祖,其難超過大海撈針。我們真的必須在《楚辭》原文和深知《楚辭》原文原作者其人其文的王逸之注解内大事搜求了。王逸畢竟是比我們早約一千九百多年的的第一個楚辭大專家。王逸的句子故意設計得話中有話,也正表現了他是知道個中奧秘的。但他往往偏要不落言筌地把意思説出來。多數讀者大概看多了與君同祖、恩深義厚,就粗心忽視了句中似乎模糊而十分確鑿的内涵。造出這種句子,當然不是因王不懂語法句法,而是他太懂語法了。
問:你也自以爲很懂語法邏輯似的吧?
答:我豈能無中生有,也許有人認爲這樣推理,簡直是開玩笑。我們還有另一條信息與此等價,而可互証, 也證明我不是抓住孤例大做文章。
問:願聞其詳。看你還有什麽高論。
答:請讀劉向《九歎.逢紛》的句子:“云余肇祖於高陽兮,惟楚懷之蟬連“(王注:屈原與懷王俱顓頊之孫,有蟬連之族親,恩深而義篤也)”。
問: 請直接解釋這句話。
答:先解釋前半句 “云余肇祖於高陽兮“,這 “云” 字, 有 “據説” 的意思,相當於英文的 “ it was said that”,並沒有真主語的,則屈原與君共祖顓頊高陽氏之説,只是道聽途説,在此虛晃一槍而已。 王注表面上還在煞有介事地依《離騷》首句作類似解釋, 不忘以顓頊為掩護。
問:但什麽叫蟬連?“蟬連之族親” 何解?
答:“蟬連” (或蟬聯)二字作爲一個動詞詞組,是狀語和動詞的關係,意思是“像蟬一樣連續”。 蟬卵在樹上被孵化,成長為幼蟲者落下入土,經過艱難的從若蟲到成蟲的幾次脫殼蛻變過程(一年、幾年、甚至十幾年)而長到足夠大,然後在某年夏秋間的夜晚,帶外殼從土中爬上樹干,蛻掉外殼(所謂金蟬脫殼),成蟬而展翅飛去。與其說接連幾次脫殼蛻變,不如説帶殼上樹做蟬蛻這往往接二連三更直觀些,但二者都可看作“蟬連” 所本,要説蟬連,應至少是兩次。今謂某人或某方在某項運動上接連得冠為蟬連冠軍, 本此。
至於“蟬連之族親”,首先,同姓之親方為族親,是族親就不可能只是一代之親, 是蟬連就至少涉及兩代之親。設A1生了親兄弟二人(A2B2),(A2B2)二人各有子(A3B3),(A3B3)再各有子(A4B4)。A2B2. 共父,A3B3 共祖,A4B4共曾祖。從A4B4二者往上看,二者之祖父A2B2為親兄弟,其父輩A3B3為從兄弟,二者本身是再從兄弟,接連三代,代代有親,可謂有蟬連之族親。而從A3B3往上看,其祖父為同一人, 其父輩A2B2為親兄弟,二人本身是從兄弟,也符合蟬連之親的定義。
問:説了半天,與楚懷王 “有蟬連之族親”,到底是什麽意思?
答:加上“恩深而義篤也“,仍然是上述A3B3或A4B4與A1的關係。換言之,屈原應與“楚懷王”為從兄弟或再從兄弟。
問:不知何故,我仍然不願意服氣。
答:我也沒辦法啦。 我只是努力理解王逸的話而已。再重複一次。
我們從反面說也許更容易被理解:一個人的八十代孫,假設每代都沒有夭折死亡的,可以多到地球裝不下 ,但三、四代之後即使同宗的人也可能互相完全不認識。另一方面,二人即使共百代之祖,他們不但互相認識,也可以是親兄弟,單説他們共祖, 看不出二人關係之親密;説二人的共祖是顓頊的極其遙遠的後代,就有點意思了,二人的關係被拉近,若到了 ”恩深而義厚“ 的地步,這個共祖竟然就是祖父了, 豈不妙哉。
現在你相信了吧?只是懷疑無用,請看推理過程是否合乎邏輯才重要。歡迎提出嚴肅有力的駁斥。尤其請中國楚辭學界學兄學弟和後起之專家們正面批評。置之不理不是正確的學術態度。
問:我會找人駁斥你。你等着。 真理越辯而越明。謬誤不攻而自破。
答:你是對的。是真是假都需要極其嚴肅認真的鑒定。這關係到楚辭和屈原之研究有一個可靠的起點。好比入仙山的第一個路標,錯過了便導致出無窮的歧路和迷津。
牟怀川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