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强丨琅琊新说 - 世说文丛

王晓强丨琅琊新说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琅琊新说
(因琅琊文化研究学会成立王铎先生致辞有“琅琊即网坠”之说而作——不才时为第一副会长)

·1·

目前以“琅琊”著名的地方有两个:

一个是因秦始皇东巡登临琅琊台而名传遐迩的琅琊。这个琅琊台的名字,史籍最早载于《山海经·海内东经》:“琅琊台在渤海间,琅琊之东。”它位于青岛黄岛区琅琊镇东南五公里处,为一耸立的山丘,海拔183.4米。三面环海,西北为一小片平原。上引《山海经》“琅琊台在渤海间,琅琊之东”的“琅琊”,是一个很大的空间概念——这个概念的形成,至少可以上溯到大汶口文化时期。

一个是因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写《醉翁亭记》而有名的琅琊山之琅琊。它在今安徽省滁州市。滁州市今有琅琊区。西晋伐吴,琅邪王司马伷曾率兵驻此,因名。琅邪王司马伷死,其子司马觐即位,司马觐死,其子司马睿即位,移镇建邺(在今南京),继而成为东晋第一个皇帝,于是这个琅琊常常混淆了琅琊台所在的琅琊。

汉代文学家扬雄(扬子云)曾作《十二州箴·徐州箴》,其中“海岱伊淮,东海是渚”,基本是古代的琅琊地区所在——其实今天南京以北,今人仍有称为“苍梧”的地方——即帝舜(伏羲氏之裔,时间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巡视方国客死的地方,也曾为大汶口文化产生之地。

大汶口文化产生自距今约6400年以前,是少昊、大昊物质文化的反映。大汶口文化承接北辛文化,后继是山东龙山文化。传说的中国人的老祖宗伏羲、女娲及炎帝、帝舜,他们的发祥地均在大汶口文化产生之地——琅琊地区。

·2·

据《史记·封禅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南登琅琊”祭祀“四时主”。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封禅泰山,祭拜齐地“八神”,即“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四时主”——这“八神”在姜太公封齐时就曾祭祀过它们,它们被祭祀“自古而有之……其(祭)祀绝莫知起时”。

或者有人说祭祀“八神”是“太公以来”开始的事,那是不对的,因为“八神”第一神是“天主”,祭祀地点在“天齐”,“天齐渊水,居临淄南郊山下”,而齐国所以称为齐国,是因为这个“天齐”的缘故。《山海经·大荒北经》所谓的“北齐之国,姜姓”当就指着这里。与“天主”同时为“八神”的还有“四时主”,其祭祀地点就设于琅琊台上,而且“八神”当中的“兵主”乃大名鼎鼎的远古神灵蚩尤等等。显然“琅琊”一名的出现,远在公元前1048年商朝灭亡、姜太公被周武王封齐之前。

既然“八神”当中的“兵主”乃大名鼎鼎的远古神灵蚩尤,那么与“兵主”蚩尤同时列为“八神”祭祀的“四时主”,祭祀地点一定就叫“琅琊”,而“四时主”的产生之地,一定就在琅琊。

准此,秦始皇“南登琅琊”的“琅琊”之名,早在蚩尤被祭祀的时代就有。

·3·

如果我们按正史记载——少昊之后颛顼,颛顼之后大昊,大昊之后炎帝、黄帝,炎黄之后尧、舜、禹——我们会看到蚩尤氏活动的时代、情况。

我曾撰文说蚩尤是夏朝前一切与社会主宰对立者的贬名,为了清楚这些,下面不妨提一下这三个赖以判断蚩尤氏活动的时代坐标(详见拙文载《造物未说的秘密·第六章·中华民族的两龙信仰造物未说》附文2):

一个坐标在与颛顼争帝的“少昊之末九黎之君”蚩尤身上。

一个坐标在“九黎乱德”时就与颛顼争帝、直到被女娲氏后人灭掉的共工身上。

一个坐标在与炎帝争“帝”之后,又与天下主宰黄帝作对(争帝)而被杀的蚩尤身上。

如果少昊氏活动时期起于大汶口文化所承接的北辛文化,直到炎黄争帝之龙山文化时期仍在,那么这期间蚩尤氏存在了已两千多年。如果蚩尤氏灭亡之后而被当“兵主”祭祀,时间约在距今四千多年。

“四时主”是谁?其应当是《尚书·尧典》上公元前2357年为帝舜氏司天授时“以殷仲春”的羲仲、“以正仲夏”的羲叔、“以殷仲秋”的和仲、“以正仲冬”的和叔。他们是大昊伏羲氏之后。司天授时是他们家族的世职,文献上称他们羲氏、和氏。

据《尚书·胤征》,公元前1961年10月26日,羲氏、和氏因为没有预测准确出日蚀而被夏帝中康出兵杀伐(此时夏朝的都城应该今山东沿海的潍坊市寿光一带,它距青岛市黄岛的琅琊台约二百一十多公里,一般步行至多两天)。不知道“四时主”被祭祀的时间是不是在羲氏、和氏经此杀伐之后,还是早在帝舜氏时代。估计最晚在商初——作为黄帝之后的夏后氏当不会祭祀黄帝的死敌“兵主”蚩尤,同样,如果夏后氏能祭祀“四时主”,恐怕也不会是“杀无赦”羲氏、和氏了。

姜子牙是炎帝之后,“八神”是炎帝系统的神灵。对这些神灵的崇拜,基本继承自帝喾伏羲氏。值得注意的是,夏后氏对于帝喾伏羲氏传统认定的一些神灵一般是不去祭祀的,例如,炎帝烈山氏之子稷神“柱”被帝舜氏和商民族祭祀,而夏后氏和姬周祭祀的稷神为“弃”——弃是自称为夏之后的周人祖先(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如果上述没有问题,那么祭祀“四时主”于琅琊台的时间,可能在公元前2071年虞舜被夏后氏取代以前,或夏朝被商朝取代之时。

“四时主”出自帝喾伏羲氏,祭祀其神一定会是他们的族人。

·4·

就《易经·系辞下传》之“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的说法,“观象于天”即观察日月星座变化以定节气的发明人为帝喾伏羲氏,那么“四时主”是“观象于天”发明人帝喾伏羲氏成就深化的代表。

为什么祭祀“观象于天”代表“四时主”的地方会选地琅琊呢?

答案似乎只能如此:“四时主”在这里完成了四时交替的时间演算——显而易见,琅琊不因为“四时主”而产生。

那么琅琊为谁而产生呢?

——因沿海而居的大汶口文化的祖先代表伏羲,在此实践了他的一项最伟大的发明而产生!

《易经·系辞下传》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也,俯则观法于(天)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八卦《离》卦反映了伏羲氏发明“作结绳而为网罟”!

请注意:其“结绳”可不是结绳记事之谓,而是发明了绳索为网罟,从而“以佃以渔”。

“罟”(gu),网的统称。网罟的编结必须建立在有了绳索的前提下。“佃”,音畋(tian),对照下文“渔”生义,指畋猎。

古代捕鱼用网,畋猎也用网,汉代畋猎画像砖中多见以带柄网捕兽者,甲骨文“离”字是其网捕禽的象形字(图2)。捕兽的网只要能够张开即可发挥作用,然而捕鱼的网必须使之沉于海底方可发挥作用。

所以大汶口文化先民“为网罟”于海洋捕鱼,首先必须要使网沉水,这让网沉水的东西,就是加网坠的网,渔网(图3)。

网坠又名拦网缒、底硾、揽压。青岛地区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过许多的石网坠。这除了能够说明这里是捕鱼为生的地区而外,更说明这里是依靠网坠压网以捕鱼的沿海地区——用今天的话来讲,这地方是使用渔网的地方,这地方是伏羲氏渔网发明、使用区域。

这地方就是“琅琊”——网(罔、網),在古代通“琅”“瑯”;坠(陊、墜),在古代通“缒”“硾”“玡”“琊”“瑘”等。琅琊即网坠的古代读音。

再重复一遍:“网坠”古代读为“琅琊”。

·5·

似乎首称琅琊的氏族,最晚为新石器时代伏羲之后的羲氏、和氏(约公元前2400年)。周代齐国曾镇琅琊。越王勾践在公元前473年曾迁都琅琊。这琅琊在今山东省胶南市琅琊台西北。

秦朝统一六国后,地方实行郡县制,全国分为三十六郡,有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城),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

西汉时期琅琊治所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下辖五十一县,包括今山东半岛东南部的海阳、即墨、崂山、胶州、胶南、沂水、莒南、日照、五莲、赣榆(今江苏赣榆)及青岛等地。

东汉时期琅琊国改治到开阳(今山东临沂)。

晋朝时期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又复置琅琊县。唐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唐乾元初年曾废黜,后有沂州琅琊郡。

从魏、晋时期琅琊国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

图片 6.png
图1·距今七千多年前北辛文化遗址出土的陶鼎

此陶鼎上有很细致的绳索高浮雕,显然这是绳索文明下一种引以为傲的炫耀——产生它的心态,一如元明清细瓷器上绘画的代表帝王权威的五爪龙。这种结绳的炫耀,就是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的物质文明之基础。

图片 2.png
图片 3.png
图片 4.png
图2·上、中,汉代画像砖上扑兽的网(中图是上图的局部);下,甲骨文“离”字,象形扑鸟的网

图片 5.png
图3·古代的石网坠



王晓强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王晓强丨琅琊新说》 发布于2020-9-2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