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道书院好去处!”
在麦岛湾畔临海处有一间易道书院,书院里有两位老男人,看上去比他们的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一位是史希强,退休前是青岛报业集团的摄影记者、报业集团新闻书画院院长。另一位贾培军,退休前是青岛市广播电视台国家一级导演、青岛电视小记者、小白帆艺术团创始人。两位生于五十年代的老男人,二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有共同的艺术追求,有极强的行动力。这间艺术工作室,面朝大海,涛声常伴,偶尔他们会呼朋唤友,品茗谈艺,谈笑有鸿儒,往来皆雅士。
走进略显杂乱的工作室,墙上挂满了色彩亮丽的画,一头灰白长发的贾培军在绘画的包围中,时而静思出神,时而挥动画笔在布面上涂抹着,以无声的画笔涂抹色彩的交响,以孤独的姿态画热烈的画,以丰富的内心画灿烂的画,使这间画室充盈着一种特有的艺术张力。
在海涛声里看美画,听着画画人的心声,难怪有位老友说:“易道书院好去处!”
为画框配画而诞生的新画种
这些既不是水墨却有着水墨特征的画作,有一种特别的神韵,这些画出自贾培军之手。贾培军说:“这是近期我尝试用丙烯画的一批中国画,看上去,既西方又中国。”
水墨画,是中国绘画的代表,也就是狭义的“国画”,基本的水墨画仅用水与墨,后来发展出有其他彩色的水墨画与花鸟画,后者也被称为彩色画。中国水墨画的特点是:重意不重实且少量留白,作画过程称“写”而不称“画”。而丙烯画是一种用丙烯颜料以水或者油调和在画布上作的画,丙烯颜料的覆盖性比较强也是比较容易干的颜色,颜色饱满、透亮,适合平涂作画。用丙烯画国画,听起来有点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当看到实实在在的画作,不由得为之惊叹,原来还可以有这样的画!
说到创作机缘,这要从贾培军与史希强一次谈话说起。当年史希强定制了一批油画框,后来阴差阳错,这批质地很好的画框一直尘封在他的库房里边。史希强一直琢磨着如何让这些画框派上用场,当他认真审视贾培军的花鸟画,见其风格具有中国画和西画的交融特点,有种中西合璧的味道,就问贾培军能不能把这些油画框充分利用起来。在油画布上画国画,与在宣纸上画水墨画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一个难题,而贾培军是有心人,有一股钻研劲,面对史希强给出的这个难题,他开始琢磨起来,“我想了很多方法,后来想到了丙烯这种颜料。”丙烯这种绘画颜料,它既溶于油也可以溶于水。既然它能溶于水,就有可能实现水墨的效果,“于是,我就想尝试着用黑色的丙烯在油画布上进行反复的实验。经过一番摸索,只要控制好水分和墨色,丙烯在油画布上完全可以画出水墨在宣纸上一样的晕染效果。”史希强看到完成的作品,令他非常满意。有了墨色丙烯实验的成功,贾培军进一步尝试用各种颜色的丙烯颜料在画布上尝试国画的墨破水和水破墨的这两种技法,都取得了满意的成果。贾培军说:“在此之前,也有人用丙烯尝试画国画,但多在笔墨的浓、淡、干、湿、焦的处理上遇到了阻碍,很难处理到位,我以前的花鸟画偏重于彩墨画的厚重与艳丽,这与西画的色彩具备了异曲同工的效果。经过我的尝试,只要掌握、利用好水分,就能实现丙烯颜料国画画法的可能。”史希强作为有着丰富艺术鉴赏力的艺术家,亲眼看见了贾培军的创作过程、技法的成熟,完成的作品,他看到了中西艺术交互作用的一种新的可能,仿佛看着眼前涌动的大海,根本无法区分哪些水是来自哪里,他说:“贾培军的尝试,让我看到中西两种材质及颜料如何交融,从而达到完美的统一。”
术而及道 有益的尝试
能够想到在油画布上进行国画创作,源于贾培军既从事过西画美术教学又转画国画的经历,源于史希强多年艺术品评经验的积累,源于二人的碰撞与启发。
5世纪的画家及艺术理论家谢赫在其所著《古画品录》的绪论中,提及绘画六法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及传移摹写。以此观诸中国画,其审美大致有四个要素,一是笔墨,二是塑造,三是构图,四是气韵。从技术层面看,第一位就是笔墨。要使丙烯燃料画出水墨画的味道,体现笔墨的特点,首先需要画家熟练地掌握水墨画的技艺,能在传统的纸面上完美实现浓淡干湿。布面不同于宣纸,丙烯也不同于水墨,它的墨色变化的处理毕竟与传统的墨色不同。贾培军说:“我结合以前画彩墨画所掌握的技法和经验、能力,发挥丙烯的长处,避重就轻,扬长避短,潜移默化地适应新材料,对画法进行改造,使丙烯在布面上能像水墨在纸上一样体现出水墨的特征。与此同时,充分利用丙烯颜料强大的覆盖力,以及它的笔触感和刮刀的那种肌理效果,让画面既有水墨的浸淫感又有油画的立体肌理效果,使中西画法在画布上得到一个完美的体现,使中国画的表现手段得到了丰富。”
画法越来越成熟,画作一件比一件有进步,贾培军在思考,这种丙烯材料的中国画的未来应该是面向西方还是向中国?观者会如何看待?好在他身边就有一位懂他的人更欣赏他画的人——史希强,史希强是第一个丙烯国画的观赏者,他总是以赞赏的目光给贾培军以鼓励,不遗余力向人介绍这种画的妙处。的确,无论谁看到这些丙烯国画,都会感觉眼前一亮,它明亮的色彩,大胆的构图,美好的寓意,无不体现一种健康向上的感觉啊,这与目前一些暗、灰、丑的画作,形成鲜明的对照。画是画家的心声的宣泄,心里有阳光,有色彩,向往美好,才能画出如此绚丽多彩的画来。
凭天赋和感觉画好看的画
18世纪中叶,著名的史学家及文艺批评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尼德兰绘画和古希腊的雕塑为例,以艺术发展史实为依据,强调了种族、环境、时代等三个因素对精神文化的制约作用,并认为在三个因素中,种族是“内部动力”,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则是“后天动力”。丹纳还认为,艺术批评不是随意的、主观的,而是有着自己的客观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他提出来的艺术批评的三种尺度,即艺术品表现事物特征的重要程度、有益程度、效果的集中程度。原中央美院院长靳尚谊曾经说过大意如此的话,评判一张画的标准实际上很简单,就两个字:好看。贾培军心心念念地要求自己的画首先是一幅好看的画,他说:“我现在所掌握的这种技法主要是以花鸟大写意为创作对象,在用丙烯画国画的过程中,我是追求一张好的写意作品,它所表现的形式应该是在似与不似之间啊,似与不似之间。在构图方面我完全是按照中国画的构图来处理。中国画的构图强调留白,与油画完全覆盖的那种效果完全相反,所以我画的丙烯国画乍看像是油画,仔细品味则富有中国画的意蕴。”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创作能力,艺术还有部分存在于艺术家的内在因素,丹纳称之为“自发的强烈的感觉”,就是人们口中的“灵感”“天才”等等,丹纳说:“一个生而有才的人的感受力,至少是某一类的感受力,必然又迅速又细致。他凭着清醒而可靠的感觉,自然而然能辨别和抓住种种细微的层次和关系。”贾培军具备这样的天赋,他抓住了那些近乎废弃的画框,抓住了丙烯和水墨之间的相通处,凭着一种直觉和多年打下的绘画基础创作出别开生面的丙烯国画。
贾培军美术功底深厚,具有强烈的探索意识,这种精神和劲头曾让他在电视台找到了用武之地,青岛电视台的第一条动画台标是他设计的,至今他还留着铅笔设计底稿、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第一条线拉动画广告也是他拍摄的、更有意思的是,他还用植树挖出来的黄泥,塑造了一个“小猩猩”,觉着好玩又把它翻制成乳胶头套给孩子们戴上,后来竟然拍成了一部电视童话连续剧《小猩猩找朋友》,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得到普遍好评。如今,年近古稀的他再次用丙烯这种新颜料,又为千年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增添了未曾有人渲染的靓丽色彩。
面朝大海,激情澎湃,易道书院,寄托情怀。史希强也为自己最初的动议而兴奋,开始只想利用库房里的画框,没想到竟触发了贾培军的灵感,一种新的画种就此诞生。
《青岛财经日报》“红礁石”副刊
2024.12.18 A8版刊载
组稿编辑:周晓方
于学周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