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提笔写下这个题目是自己始料未及的,因为我自青少年时期经历过的足球教练大都是匆匆而过,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记忆。从16岁入选青岛四中足球队得益于张益亭老师教导,到入选山东足球队蒙教于唐纪青、杨忠祺、林仲琡、穆象圣指导,回归青岛的山东二队再蒙唐纪青、杨昌、金天民指导训练,短短不到三年时间里,走马灯似的换教练,刚刚20岁就被迫离开专业足球队,被分配到风马牛不相及的银行部门当学徒。凭心而论,我对每一位教练仅有短暂的接触,绝无深刻的了解,更没有任何私人的交往。再说我自幼体弱多病,五岁被迫入学,总是受大同学的欺侮,自卑心理使我对师道尊严敬而远之,唯恐一不小心就遭到斥责。所以让我写杨昌老师的往事,似乎是望尘莫及的事。但是事有凑巧,在我小区业主微信群里,收到原4808厂党委书记李上工先生发给我一篇文章,专门讲述1955年青岛足球队上海夺冠的故事,引起我极大的兴趣,看那笔锋和对现场情节的描述,估计作者起码要比我年长十岁以上,否则绝对不会有那些感受。但是屈指数算,到目前为止仍健在的岛城足坛前辈,无论如何也猜不出作者是谁。心中闷葫芦一样不得其解。天赐良机让我在海水浴场遇到了质检局的高工王振文先生,知道此文出自他手,让我大惑不解,极为惊诧!一个比我还小五岁的人,凭什么能写出连我这个足球人都难以掌握的赛场实况?原来他是听他曾经的师父、4808厂当年参赛队员安殿平先生口述而撰写的文章。为此诱发了我的好奇之心,登门拜访了当年参赛的守门员,年届九秩的唐纪青先生,听他回忆当年夺冠那场惊心动魄的比赛。根据他提供的当年获奖时的全队合影照片,我三访市档案馆,仔细查阅了《青岛体育志·足球篇》的详细记载,发现史志记载与唐纪青讲述以及照片实际情况有较大出入,经唐老五次三番追忆当年队友以及上场阵容和实战过程,又经过多方采访,在外贸部青岛疗养院宋福绥院长的协助下,才完整地认清了合影照片全体人员的姓名和身份。经过一个多月的多方调查,五易其稿的《足球城的至高荣誉》一文终于问世了。这篇文章基本上还原了夺冠赛的真实细节。澄清了史志记载中的不实之词。史志记载的十九名队员当中有七人根本没随队去上海,另有五人实际参赛者名字没有记入史册,在众多见证人还健在的情况下,可以证实获奖合照还原了历史真相,可以以正视听了。
由此,往细处说,当年青岛工人足球队与上海队决胜冠军那场比赛,青岛足球队守门员是新秀唐纪青先生,三后卫是杨昌、王德璋和贾寿庆先生。在那个历史时刻,足球阵式的转换刚刚从塔式转换成WM式,青岛队当年大胆的试验,是面对着有多名国脚的上海强队,且是在积分滞后的前提下的背水一战,是在打平也无望夺冠的极端困难的状态下,全队上下团结一心,以弱战强而取得的胜利。上海队携主场优势,并且是积分全胜的情况下,又有当年威震天下的国足门将张邦伦和快马钱允庆等多名国足选手的情况下,与青岛队争冠军的。青岛队在李宏文教练的精心指挥下,一门三铁卫如筑起铜墙铁壁,化解上海队的多次进攻,抓住唯一战机由中锋崔岱志一脚定乾坤,1:0战胜上海队,使上海的国门张邦伦颜面丢尽。这座冠军杯打出了岛城足球的威风,为岛城足球运动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到开头的话题上来,1961年我随山东足球二队抵青岛训练,杨昌老师就是我们的足球教练,我与杨昌老师虽然有缘相逢,那也不过就是一般的师生关系,如同对待唐纪青、金天民老师一样,除了踢球之外,我对于老师们的身世和家事以及之后工作状况几乎一无所知。从哪里入手写我们的师徒关系呢?只记得1962年山东足球二队解散,杨昌老师回到外贸局工作,从我们二队带着郭承文、王大运、王吉利、孙长海、潘月岱和李树实去了外贸公司工作。我等六人被分配到银行工作,从此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因为这分配上的不如意,心中耿耿于怀,深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也对被迫放弃自己热爱的足球事业而心有不甘。随着各自从事的事业的差别,彼此之间的接触和了解就更少了。直至我们又在青岛元老足球队内相遇,才有了进一步的交往。
由于业务和家事的多方缠累,多年来我已远离岛城足球圈,甚至郭承文拉起海牛队如日中天之际我都没到现场看过一次球。直至我被召入青岛元老足球队之后,才又和多年前的玩友有幸在一起踢球。在王家樑承办的“杨昌杯”中老年足球邀请赛打到第十五届时,我乘兴观战,巧遇了杨昌老师的二公子杨安胜先生,聊起杨昌老师的籍贯,来青岛的时间以及他的生辰八字,从而证实了六十年前我的记忆,杨昌老师比我大20岁这个事实准确无误。于是知道了明年就是杨昌老师百年冥诞这件事,产生了为杨昌老师百年纪念写点追思文章的想法。这一想法与杨二公子不谋而合,大家都记住了明年的情人节(2月14日)这一天是杨昌老师的百岁寿诞。我可以借着杨二公子提供的宝贵素材,联络目前尚健在的师友一起写一批追思文章,讲述各自记忆中岛城足球明星和趣事,以填补岛城足球文化的空白。杨安胜先生回家翻箱倒柜,把尘封多年的老照片和无比珍贵的杨老师的手抄笔记如数都借我阅读。让我在阅读这些资料的过程中,越读越不安,越感到自己当年的无知和偏见,越觉得惭愧、自责和蒙羞。于是便开始了有目的的采访和研究工作。唐纪青、安殿平二位年届九秩的前辈,是岛城当年夺冠赛的幸存者,李义忠和宋福绥也是同时期杨昌老师的亲密球友。在唐老家我第一次见到1955年夺冠合照,其中大部分人是我所熟悉并崇拜的足球明星,也有个别只闻其名未曾谋面的豪杰。例如威震四方的中锋崔岱志先生和广东籍快马乞春华先生等等。好奇之心让我三访档案馆,经过与诸位元老的共同回忆和指认,不仅为后人留下了一部真实的历史资料,而且让我对杨昌老师在岛城足坛的历史地位和所作出的贡献,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和了解。与此同时,我又拜读了柳望撰写的《一个海军企业足球队的兴衰》一文,其中大量的人物和故事都离不开杨昌老师的训育和栽培。在诸位前辈和队友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几个月下来,多媒体中陆续有《良师益友引路人》(唐纪青作);《缅怀挚友杨昌先生》(宋福绥作);《清白踢球,善良作人》(安殿平作);《难忘的轱辘马》(王黎作);《亦父亦兄,亦师亦友》(范广训作)等追忆杨昌老师的文章问世。有了这些文章做后盾,又与几位好友共同商议,继续挖掘一些历史资料,出版一部追思杨昌老师的纪念文集大有可能。7月11日,在杨氏三兄弟和二姊妹邀我共进午餐的见面会上,我又见到了阔别五十年的杨家三公子杨安利先生,他曾经是我带过的青岛油漆厂足球队的队员,大家对我的动议都表示赞赏和大力支持。于是我促成了9月7日在杨安胜家的开工典礼。四人分工:由王振文撰写《王家樑与十六届杨昌杯》;杨安胜写《回忆我的父母和家事》;刘开明写《子承父业的杨安利》;我写《杨昌老师与我的师徒情缘》。这期间,孙长海、盖玉殿等师兄弟纷纷加入,又巧遇杨昌老师嫡传网球弟子杜遵约先生写出了《怀念我的网球老师杨昌先生》一文。在《青岛财经日报》副刊编辑周晓方先生的支持下,上述文章陆续在财经日报副刊“人物”专栏以及“世说文丛”网站发表,杨昌老师百年冥诞的文集尚在襁褓之中,但新媒体已将部分文章传至五大洲七十多个国家的读者可以同步阅读。
到10月未,计划中的三篇文章已经竣工,《回忆我的父母和家事》《子承父业的杨安利》和《杨昌杯的来龙去脉》正在修改定稿之中,国家正式出版社已承接此书,许文礼先生的《师恩如光照我前行》已经定稿,只有始作俑者我的《杨昌老师与我的师徒情缘》还在难产之中。这就是“我始料未及”的三千字前言。
缘起1960年
2009年,在青岛四中建校60周年庆祝活动中,校长王济西邀请我在典礼上讲话,并在纪念册上留文庆祝,恭敬不如从命,我随笔写下了《抢救记忆》一文,载入四中史册。这次写与杨昌老师的师徒缘,翻出当时写的这篇全凭记忆仓促执笔的急就章,虽然不敢保证四中队友的记载完全真实可靠,但是所记载的其他人事并无不妥。现在就借着1960年初烟台全省少年足球循环赛的由头说起吧!
记不得哪位哲人说过一句至理名言:天好的脑筋不如一个烂笔头子。意思是指千年的文字会说话。接着前言中说到杨二公子安胜先生提供的杨昌老师1960年的笔记中,详细记载了那一场改变我一生命运的足球联赛(烟台)。看见杨昌老师工笔记的图表,让我回忆起来当年我所代表的临沂地区少年足球队的教练员刘国玉先生。他的实际职业是临沂一中的体育老师,时隔六十多年,在杨老师的笔记中才得知他的大名。当年他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我脑海之中。他口音像南方人,体格就像一名体育老师,平时极少说话,敏于行而呐于言。后来追思他当时的表现,联想到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估计是可能刚刚经历了那场惊心动魄的反右倾补课,惊魂未定的情况下临危受命,带队出席烟台比赛的,故而才会谨于言而慎于行。
在那场联赛中,由杨昌率领的青岛少年足球队,七战六胜一平积15分获得冠军,获胜球47个,自己的大门只有两次被攻破。1:1与烟台队打成平手;2:1胜临沂队,射入青岛队这两粒进球的是烟台队的郝鸿运和临沂队的本人。从青岛队的战绩分析,除以2:0战胜济南和聊城之外,其他几场均是大比分取胜,可见实力相差之悬殊。再看临沂队的战绩,除了输给青岛、济南之外,还与烟台、聊城打成平局,其余四场均获胜,临沂队获第四名的历史最好成绩,攻入各队的九粒进球当中,有8粒是我作为中锋踢进去的,尤其是攻入青岛队那一粒金子般的入球,是先声夺人,引起全场轰动。大概就是这场联赛中有如神助的表现,让我入了观战选材的省队唐纪青指导的法眼,决定选调我进山东少年足球队。记得在与青岛队比赛中,由于先声夺人攻入青岛队一球,打乱了青岛队的部署,换下了替补守门员薛仲升,好不容易把比分扳平,由于我队的冲击力和先射入一球,导致青岛队中后卫恼羞成怒,将我踢伤下场治疗,下半场靠着裁判一粒有争议的点球青岛队才艰难取胜。当天晚餐后,杨昌老师带着右后卫范广训到临沂队宿舍探视安慰,我便是那时才近距离地接触到杨昌老师的。一个月之后,我奉调去山东体育学院运动系报到,才知道原来与我一起奉调山东少年队的青岛籍队员戚文灏、林维玉、鞠连祥和济南队的伊秋文都被八一少年队招至北京,而烟台队的郝鸿运和王文光等人不知何故也没报到,于是我便小鱼拴在大串上——跟随山东足球二队一起训练了。
年初我在烟台的表现,可能给杨昌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知道我奉调进了山东二队,所以当杨昌老师奉命带队参加8月份在宝鸡举办全国少年足球赛的任务时,苦于青岛队的主力走失太多,就从山东队借调了一条中轴线队员助战,中后卫孙广聚、前卫曲礼新,还有前锋,就是我。后来我联想到我与杨昌老师的师徒情缘,恐怕就是起自我代表临沂队射入青岛队那一粒进球和当天晚上他的探视慰问?!缘分真是无比奇妙。
1960年6月初,我和孙广聚、曲礼新三人奉命到青岛队报到,参加了青岛少年足球队的赛前集训。教练员就是杨昌和金天民。记得当时队内的守门员是王吉利,替补门将是薛仲升和车仁强。后卫有孙广聚、张文良、潘月岱、袁玉锁、范广训等人;前卫前锋人比较多,有些是新调入的。例如二中的罗友琳、四中的沈建中、十三中的刘皖刚刚放下书包,调入集训队。曲礼新、吴胜泰、刘皖、沈建中、王敬、张循纪、肖相梓、孙长海、迟志春、祝敬国、罗友琳等人。通过不断磨合和调整,青岛队逐渐形成了主力和替补阵容。每日早操和一般性身体素质训练课,杨老师主要让大家练体力,安排越野跑、变速跑等活动较多,从体育场出发,向东可跑到湛山寺,甚至更远的浮山所;向西跑到栈桥,印象深刻的是杨昌老师骑着他的轱辘马(自行车)跟在队伍后面。一方面督促运动员少说话,同时照顾队伍安全和掌握运动量的大小。当时我们对这些课堂安排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因为队伍中有一半是刚从中学调入的学生,身体素质距离我们这些所谓的专业运动员有较大的差距。当七月份全队赴北京参观七国联赛并进入实战训练过程中,我们就认识到,作为一名足球运动员,体能是保证足球比赛取胜的先决条件。没有充足的体能,既不能对抗又不能争抢,任凭你有天好的足球技能也无法发挥出来。记得在参观七国联赛的间隙,杨昌老师还给我们安排实战比赛,第一场球赛就是与北京市少年足球冠军队东城少年队的比赛。在那场比赛中,我队的体能优势明显高于对手。2:1战胜对手的两粒进球,就是由我和右前锋迟志春各攻入一球。在那场比赛中,杨老师安排我打落后中锋位置。第一次进北京的兴奋,让我满场飞,球到哪里都能看到我的身影。赛后受到观战的山东队的指导和队友的一致好评。在2:0战胜河南队的比赛中,我抢下了对方中后卫脚下球,单刀赴会攻入致胜一球,也充分证明当时的体能并不逊于这些省级的专业队员的水平。0:1不敌湖北队的比赛中,遇到了青岛籍球员李天恩正在湖北队踢右后卫位置。
参观七国足球赛第一次打开了我的足球视野,这些来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东阿拉伯国家的足球队,踢球是那么样的轻松,可能都是表演赛性质,无须拼命争胜负,所以看到球员在场上即兴发挥比较多。也有刻意表现自己的足球花活,让我们这些球童大开眼界,无比兴奋!现场观众所表现出来的狂欢和激动也是我平生未体验过的。整个七月份大家都是在这种乐而忘忧的状态下度过的。除了聆听国家体委球类司司长李凤楼先生所讲的足球大课之外,杨昌老师还给我们安排了一堂特殊的训练课,邀请当时中国足球队第一中锋张宏根先生给我们上了一堂训练课,记忆深刻的是队友站在中线圈附近,中距离传球给站在禁区线之外的张宏根,由他根据球速一次性为我们做球助攻,让发球者快速追球临门一脚,不允许调整步伐,想不到的是,足球经他一磕一碰,再送到我们脚下,赶上去一脚射门,那步点再合适不过了,可见他这一磕一碰,蕴藏着多年的经验与功力,让人叹为观止!七月的参观训练比赛,使杨昌老师满载而归,他信心满满地告诉大家:我们这次去宝鸡比赛就是奔着冠军去的。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大家摩拳擦掌,秣马厉兵,跃跃欲试之际,坏消息传来,由于全国的灾情已经十分严重,国家体委决定取消这场联赛,让我们全队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青岛队回家之后就地解散,我们三人打道回府回归济南。这一次和杨昌老师朝夕相处两个多月,感觉到杨昌老师就是一位和蔼的长者,记得他比我大20岁,金老师比我大15岁。
记得在北京学习和锻炼的一个月当中,我们开始住在一家少年宫的礼堂里,后又搬到朝阳区一家大马车店里食宿,院内的马厩时闻马匹嘶鸣,也见到公马发情时的兴奋,杨老师还带我们去参观故宫、景山等景点,让我们这些青少年对祖国传统文化有一点初步的了解。七月正值酷暑难耐之际,有一天,队里组织去东四的一家露天泳池游泳,正在队友们戏水欢游之时,忽然看见我们的领队赵明道(体委训练科长)被一名泳池保安押解出去,正当大家大惑不解之时,经询问方知赵科长的泳裤是用双麸面粉厂的面袋子改装制成的衬裤,此物一见水浸隐私暴露无遗,实在有伤大雅,保安履行职责也是无奈之举。这一神奇的花絮,后来在青岛体育界传为佳话。堂堂一科长,面袋子做裤头!哈哈!
昙花一现的山东足球二队
伴随着所谓三年自然灾害的发生,国家采取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总方针,反映在上层建筑体育界的具体措施就是精简机构,缩编队伍,减少开支。1961年青黄不接的春天,也就是大饥荒最为严重的历史时期,济南和青岛两座市级的体育学校关停并转,原先两市保留的两支专业足球队,通过整编只留下少数精英并入山东足球队,山东足球一队留在山东体育学院运动系管理;山东二队放到青岛体委运动科管理。1961年7月4日,山东二队在青岛体委运动科正式建立(南海路七号)。先说教练员的变更,按照省体委原先的安排,济南体校的足球教练倪国英应该到青岛主持省足球二队的教练工作,但他的家属子女都在济南,一人来青工作多有不便,于是便找到省队唐纪青教练(青岛籍教练)提出对换工作的请求,唐指导本来就是从青岛调去济南工作的,巴不得有机会能回青岛工作,这一动议得到了省体委季明涛主任的批准,于是唐纪青就偕家属随队来到青岛,成为省足球二队的主教练,原青岛队的杨昌和金天民继续担任省足球二队的教练。
山东足球二队共23名队员,由原青岛队、济南队和山东队三部分人员组成。青岛队的队员有王吉利、潘月岱、孙长海、祝敬国和李树实(兼文化教员);济南队的队员有陈贞、马德庆、秦洪德、任广波、王善启、杜金琦;山东队的队员有唐纪鸣、陈和庆、何柱一、陈孝信、郭承文、王大运、尹洪生、周永林、王兰田、张叔镛、张吉洪和吴胜泰。1961年夏秋是灾荒比较严重的时刻,社会上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基本上陷入停顿状态,二队的日常训练工作也在断续地进行着。唐纪青教练多应付上面的会议和若干政治活动,训练课基本上由杨昌和金天民老师带领。运动员也按照工种划分为不同标准享受粮食定量供应,而且是粗粮多细粮少。副食品和油肉的供应紧张,单凭主食难解辘辘饥肠。所以老师也不太强调大运动量安排了,因为二队在青岛当地已经找不到可以练兵的对手,除了北航438部队足球队还能偶而打个练习比赛之外,基本上都是队内分组打小场比赛。1961年10月末,经领导批准,山东二队以青岛足球队的名以赴沪宁进行了三场教学比赛。同样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上海和南京的供应状况,好像略好于山东地区。所以在上海打的两场教学比赛就吸引了不少的热情观众。因为六年之前的青沪争霸赛,老观众们还记忆犹新。知道来访的是青岛足球队,哪有不看之理?青岛队与上海杨浦区队和同济大学队的两场比赛皆以完败告终,让这些上海的老球迷如食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帮20岁左右的毛头小伙子,完全不是六年前青岛队“凶神恶煞”似的三后卫杨昌、王德璋、贾寿庆了。唯有青岛队的三位教练员唐纪青、杨昌、金天民还是观众心目中的英雄。唯一可以多说几句的就是当年红极一时的岛城门将李兆春先生当时正在同济大学当体育教授。老球友们有缘相见,久别重逢,互诉衷情自然成为人生四大快事之一。有四句诗用在此处应该比较恰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大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
到南京五台山体育场与江苏省足球队的一场教学比赛乏善可陈。只记得好像杨老师安排祝敬国替补登场司职左边锋,他那三十米外的神来一脚洞穿大门,得到了杨昌老师的称赞,大概也许是因此而决定了二队解散后唯有他被选进一队的缘故吧?
1962年,国家贯彻八字方针的政策继续落实,青岛体委运动科所保留的所有运动队伍全部奉命撤销,男女篮排球队队员分别安置。足球二队的教练员杨昌奉调回外贸局工作,唐纪青和金天民安排去市业余体校工作。23名队员的去向是:陈贞服兵役去了;杜金琦自愿去半读半体的二十五中读书;唐纪鸣和陈和庆去广州公安足球队继续踢球;王兰田、尹洪生、马德庆、祝敬国四人回省一队;郭承文、王大运、王吉利、孙长海、潘月岱和李树实去外贸公司工作;何柱一、陈孝信、周永林、张叔镛、张吉洪和吴胜泰被分配到青岛市人民银行工作;秦洪德、王善启、任广波去船舶修理厂(北海船厂前身)工作。昙花一现的山东足球二队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于1962年7月4日正式解散,球员们各奔东西自谋前程了。
回顾我自1959年末为参加烟台少年足球比赛而集训,到1962年7月4日进青岛市人民银行报到,短短不到三年的专业足球运动员的生活,正是我长身体、长见识、长技能的三年。除了1960年借调到青岛足球队的三个月之外,1960年秋天还根据上级的安排随队去齐河县张博士村进行保三秋的农村劳动。整个45天的口粮几乎很少见到粮食,基本以番薯和地瓜干充饥,三秋结束的庆功会上,当地领导在欢送会上说了两句让我铭记终生的名言,他用浓重的齐河土话说:“三秋作物提前完,体力学院回济南!”队友们纷纷议论,他把我们体育学院误认为是体力学院了,只因为他看到我们都是膀大腰圆的运动员,误认为我们就是“体力学院”的学生!就在此时,结束在国家体委教练员培训班学习的两位教练陆续到山东足球队报到了。一位叫林仲琡,原来是八一队的守门员,传说他是台湾籍学生,因参加“二二八”学生运动被台湾当局通缉而偷渡来大陆的。另一位叫杨忠祺,原四川队的中后卫,传说他是我国著名后卫高保正的徒弟。另外,好像在他们来队之前,已经有一位北体毕业生穆象圣也分配到队任教练,他曾经担任北京体院足球三队的守门员,身材比较单薄,济南人,入队时正逢燕尔新婚,好像不久后就要调到泰安山东农学院当体育老师。由于两位新教练的到任,1960年的冬训期间在队内开展了两万五千脚踢墙式脚法练习活动,那创意恐怕是两位教练针对山东足球队队员的实际情况就是足球基本功较差的现实,又结合当时比较流行的两句政治口号想出来的方法。“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的老前辈!”这项活动教练只提要求,不进行统计考核,完全靠队员利用早操或业余时间自己完成。这一活动的开展,对崇尚技术的队员无疑是一次激励。根据冬训期制定出每天必须完成的数量指标,有些只注重身体素质的队员都不以为然,马虎应付,并不认真练习。记得在此期间,女排主教练迟永爱老师的弟弟前来济南探亲,他叫迟云锋,吉林鲜族人,当时正在国家足球二队担纲主力前锋,教练特意为我们安排了几堂观摩课,由迟云锋重点演示正脚背射门的脚法要点。他的动作几乎就是教课书的翻版,面对足球墙和静止的足球,他的奔跑和触球前的立足,恰恰站在足球前的平衡线上,只有这个位置的立足,才能确保击球脚能够准确地击中足球正中部位;第二是摆腿必须前后正直,确保后摆腿的力量能全部击中足球;三是击球后身体必须前倾,击球腿必须提拉,如果身体后仰或击到球的下半部分,出去的球一定是放了高射炮!只有掌握了这些要点,运动员做的功才是有效地用在了球上,出去的球才会干净利索快,力大无穷!记得迟先生观察我队友实际操作过程中,点名表扬了两队友踢得比较规范,一位是王力(王正福),另一位是张叔镛。经他的点评,全队队友都认可。做的最差的是老队员姜保堂,习惯动作无法改变,盘腿闭眼咬牙鼓腮,口中念念有词:“奶奶的……”,引起大家哄堂大笑。而我正是经过这两万五千脚的基本功练习,因此我的运动生涯得到了脱胎换骨般的提高。一年之后回到青岛,许多老熟人惊奇地发现:“这小子怎么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另外,在练习十二部位颠球不落地的过程中,我的球性和球感也是进步异常,尽管我当时也搞不懂这十二个部位到底指的是哪些个部位,但是颠球不落地的次数迅速突破几百个,表现在比赛中,掌握足球的能力和自信心明显提高。其中一个有趣的花絮是我终生不忘的,刚刚病休来我队的吕崇贤大师兄,在看我颠球练习时教给我一招“金丝缠葫芦的颠球法”,他说小时候在第三公园踢毽子学会的这一招,用到足球上也是一样的,经过我反复揣摸和练习,我成了全队唯一一名双脚都能缠葫芦的队员。有了这些足球基本功基础,加上我天生柔韧性好的特点,所以当我们沧口银行足球队成为岛城甲级足球劲旅之后,我就有幸每年逢召进青岛足球集训队应付各种比赛。一直到1966年入选青岛工人足球队,以主力队员身份出席厦门全国足球乙级队联赛,并获得第七名的好成绩。因此而成全了我自1960-1966年连续七年入选青岛足球队的唯一队员这段经历。
记得1961-1962年山东足球二队在青岛训练期间,三位教练各有侧重,唐指导主要应付上面的各种会议、培训和外出学习等任务。杨昌和金天民负责日常的训练和生活管理,包括文化课等。一般队内的训练比赛和准备会、总结会都是杨昌老师主持。杨老师非常和气,久经沙场的他知道,来自济青烟三地的这三拨人要捏合在一起需要有一个磨合过程,并且都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所以特别注重抓好队内的团结。当时二队队长是郭承文,副队长是陈贞,有一部分队员是杨昌老师带过的老学生,如郭承文、王大运、王兰田、周永林、王吉利、孙长海、潘月岱、祝敬国等人。其他来自济南和烟台的队员就相对接触不多了。所以在比赛安排阵容、训练安排运动量等问题上都能细致入微地替队员考虑。例如,何柱一、郭承文、陈孝信、陈和庆等老队员身上老伤较多,杨老师对他们的要求基本上尊重其个人意见,从不勉强。在开总结会时,也能事实求是,点到为止,有利于大家共同提高。例如有一场对438部队比赛后的总结会上,对场上队员的表现十分不满意,忍不住点名批评了几位队员的临场表现。他的批评不是无的放矢,而是具体指出哪一个球为什么处理得不合理,造成的不良后果是什么。说得队员口服心服。就在不少人纷纷自责的情况下,杨昌老师话锋一转,“当然也有表现不错的,你像×××同学……”,说到此处×××心中暗喜,赶忙抢话说:“其实!其实!……”杨老师接过话把儿,说:“其实你也不怎么样!你以为你是个好样的?!”让全队队友棒腹大笑,都在赞扬杨老师的机智和幽默!
记得印象深刻的1967年由杨昌老师亲自指挥的市财贸联队迎战省足球队的一场比赛,为了弥补我们这帮子过气的足球队员体力不足的缺憾,杨老师又从学联当红前锋中借调了王家樑和万永恩助阵,总算舒了心中一口恶气:让你们看看当年的弃子一点也不含糊!一场2:2平局,是山东专业足球队鼎盛时期新老结合磨合最好的时刻,孙毓璧、王黎、王世先、姜燕栋等老戏骨均上场,新秀相恒庆、王守业、姜通、盛卫国等已渐成熟。杨昌老师能指挥我们这些业余球员与省队打成平手,真是一个奇迹!那场比赛也是我与王家樑联手踢的最后一场比赛,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对杨昌老师的偏见和误解
我对杨昌老师的偏见和误解,发生在1962年那场决定人生命运的工作分配这件事上。误以为杨昌老师把他心爱的学生和徒弟带到外贸公司工作了,我们这些从省队回青岛的,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弃子,被一竿子支到三十华里之外的沧口银行当学徒。一方面是羡慕嫉妒外贸单位工作好、待遇高、福利多。一方面苦于风马牛不相及的银行工作,一筹莫展感到痛苦。每天睁开眼就是去赶市郊火车,两头不见太阳,在抱怨老天不公的情况下,同时迁怒于自己的教练,误以为是他们决定了我们的工作分配。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工人阶级领导一切,谁不愿意到工厂去当一名工人?记得1964年参加青岛足球集训队伍迎战国家队来青训练时,在汇泉体育场与国家队比赛完毕,四方机厂的工会主席找到了刚下场的我,告诉我一个好消息:市委书记张敬涛决定抽调岛城足球精英集中调到四方机厂工作,便于管理,一切手续都办好了,只等下周报到了。这喜出望外的好消息着实让我兴奋不已,知道外贸调二人王吉利和王大运,沧口银行调四人,其中就包括我。可是等到下一周,又一周,我交待工作的一切手续都完善了,就是没等到调令下发,后来听说因为我们是国家干部身份,而四方机厂的干部编制满额,铁道部未予批准,真是让我大失所望!悲愤不已!自叹命运捉弄自己。事物总是两个方面的,上帝给我关上了一扇门,也替我打开了一扇窗,未必不是更好的。一盆冷水浇醒了我,于当年我和队友张叔镛考入山东财经学院工业会计函授专科。从此,命运把我安置在金融战线终生未变。后来听到外贸部青岛疗养院宋福绥院长向我讲解当年他奉命引进省二队五位队员的前后过程,才使我的无名之火渐渐消失。四十多年的金融工作经历和磨练,我们一起进银行工作的队友,有三位都熬成了资深金融工作者,甚至坐上了本市金融机构高管的位子。殊途同归,结果并不比当年去外贸开着大汽车的队友们差!这是后话。因为从那之后,因工作的关系,我和杨昌老师的接触就少了。前嫌尽释,心中的怨愤也自然解除。
六十年前的足坛趣闻
关于杨昌老师率领青岛少年足球队获得过1958、1959年两届全省少年足球锦标赛冠军的事,媒体上很难见到过报道。事有凑巧,在这次与当年的球友共商撰写追思杨昌老师百年冥诞文章时,与王黎(王正福)、孙长海、范广训、张循纪聊天,其中王黎是唯一参加过1958年威海夺冠赛事的队员。他说,那时正在大跃进大干快上、十五年赶美超英的火头上,威海比赛休闲时刻大会组委会经常搞一些联欢活动。晚餐后在礼堂里组织各队联欢,出节目,其中“拉歌”是胶东地区民间活动的常见形式。例如济南队领队带头喊:“青岛队!”队员们紧跟着喊:“青岛队!”“来一个!”“来一个!”使会场气氛活跃起来。当一个队唱完一首歌之后,又有挑事者带头喊:“好不好?”跟着众人一齐喊:“好!”“妙不妙?”“妙!”“再来一个要不要?”“要要要!”歌声和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联欢会达到高潮。杨昌老师是老解放区长大的,对于这套文化烂记于心。轮到青岛队应战时,他就发挥他天才幽默大师的本领,别出心裁地引人入胜。别队都喊“再来一个要不要”的时候,他就领着青岛队喊:“再来十个要不要?!”引起哄堂大笑。再如为了提高兴趣,他自编台词领着大家逗乐。比如有人喊“青岛队,来一个!”时,他就领着大家喊:“大茶壶!”“小茶碗儿!”“我们不唱!”“你干瞪眼儿!”于是全场哈哈大笑,尽欢而散,从中体现出杨昌老师的机智和灵活。
第二年烟台比赛时,人民公社吃饭不要钱,光景不是太妙。人们的情绪游疑不定,正赶上反击右倾翻案风,批判彭黄张周反党集团,人们惊魂未定,谨小慎微地生活着。比赛间隙只搞小范围的队与队之间的联欢。青岛队与临沂队在宿舍内的联欢,守门员王吉利表演了一出潍坊土话的笑话,他学着用潍坊土话当运动会的播音员,报告项目:“现在是坊子市体育运动大会开始了!跑一百米的预备了!各就位!预备!跑!跑第一的吃个包子,跑第二的吃个饺子,跑第三的包子、饺子都没了,那就吃个爬古(窝窝头)吧!”他学的潍坊土话惟妙惟肖,逗得大家笑翻了天。在这种氛围当中,拉近了两队队员之间的感情,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朋友。我就是在那次联欢会上得知青岛队的范广训和我是同年同月生,生日只比我大一天。
杨昌老师又把我带入青岛元老足球队
杨昌老师退休后,除参与青岛老年网球队活动外,还与老年球友一起建立了青岛第一支元老足球队。八十年代,在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岛城这拨历经沧桑的老足球人在获得精神解放的同时,亦唤醒了晚年对足球运动的眷恋。在山东海洋学院江福来和吕大瑛老师的鼎力支持下,以杨昌、王德璋和唐纪青等人发起的青岛元老足球队正式成立,那是在1982-1983年左右,主要成员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人是大浪淘沙之后仅存的岛城足球精英。如李宏文、朱耕莘、刘文学、盛得新(海里蹦)、王德璋、杨昌、金天民、吕崇贤、吕崇惠、宋敬臣、胡亦明、曲连科、安殿平、马承和、徐宗贵、林兴华等人。另一部分是山东队退役的老运动员李克伦、王汝晨、郭承文、杜华、陈孝信、姜燕栋等人。因为那时许多球友与我一样仍在工作岗位上,所以这帮元老队员在海大南操场的轻微活动还是以会友为主,运动为辅,大家在一起做轻微的有球运动、颠颠球、传传球,有时兴奋也踢
踢小场、分队比赛踢个小球门等等。我是1987年刚满45岁就被杨昌和唐纪青老师征召入队的。好像随之而来的张叔镛等队友都还在金融部门的领导岗位上,经常出差,没有很多时间参与也没组织过什么正式的比赛。后来唐纪青担任海泊河体育场场长之后,元老队的活动就迁移到海泊河体育场。每逢周日,大家有空就来踢踢球,见见面,互道平安。进入九十年代之后,全国的老年足球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新一代的退役运动员陆续进入50-60岁年龄段。为了迎接全国老年长寿杯足球锦标赛,青岛元老足球队重新整顿,组成了以原山东队和八一队退役老运动员为主体,吸纳全市这个年龄段比较优秀的老运动员重新组建的青岛元老足球队。第一批元老队员有人去打网球,有人因多种原因就不再聚会踢球了。新建的青岛元老足球队就是1993-1994年连获两届全国长寿杯足球邀请赛冠军的那支队伍,那支队伍的名单已经详细地记录在出访德国的回忆录当中,这里就不重复了。
这里有一组照片,记录了1989年1月8日元老队聚餐会、1999年郊游李村桃园的场面。
杨昌老师自1962年回归外贸工作之后,外贸足球队延续三十多年都是以他为核心而活动的。在市元老足球队筹建活动期间,外贸元老足球队也同时在保持着活动,杨昌老师一直是这个队伍的教练与核心。他的凝聚力完全来自他的人格魅力,德高望重,谦谦君子。核心是自然形成的。青岛市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知名的甲级强队不下十数家,唯有外贸足球队的聚会持之以恒,甚至在没有金主赞助,大家AA制的情况下也棒打不散,这一奇迹就是因为有杨昌老师的存在。
从杨昌老师的笔记中看一代足球传承者的知识积累
打开尘封六十多年杨昌老师的笔记本,那清秀的字迹,工整的表格,那追求新知识的渴慕和谦卑的心跃然纸上。作为曾经的匆匆过客,我十分惭愧,杨昌老师那敬业精神我们学到了多少?
由于时间紧迫,又受目前认知程度的限制,我在通读两遍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复制了四部分的资料。第一部分是1956年6月
25日至11月5日,杨昌老师被选为全国商业体协足球队副队长,参加上海集训期的日记;第二部分是1957年2月5日至2月15日参加山东省足球训练班的笔记;第三部分是1958年3月11日在北京中苏友好协会文化馆,参加由国家体委组织的全国甲乙级教练员学习小组,向苏联队学习研究会李凤楼司长的报告的笔记;第四部分是山东体育学院杨立声介绍全国教练员座谈会上李梦华、李凤楼和韩司长的报告内容。(参见本书108页图)
读者可以通过60多年前杨昌老师的笔记,见仁见智,加深对这位岛城被冠以多种荣誉的足球传承者的真实面貌,也可以理解作为杨昌老师所带过的所有学生之一,凭借着杨二公子提供的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只能肤浅地写出自己对杨昌老师的一点认识,我能做到的就是把这些尘封多年的历史文物级的杨老师的真迹呈献给读者。
花絮
这始料未及的题目到了戛然而止的光景了,由于写作过程中对于心中的疑惑不解之事五次三番向杨二公子安胜夫妻讨教,就谈到我多年前听到的关于杨昌老师与师母刘桂林护士相识相恋并终成眷属的传闻,在这里当作花絮写出来以飨读者。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自古美女爱英雄,这是颠扑不灭的真理。我当年听传说杨昌老师踢断了腿,住院治疗期间,蒙美丽大方的护士小姐服侍而日久生情,正如杭州西湖月老洞对联所写“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为眷属,是生前注定事莫错过良缘”。如同所有的郎才女貌天作之合的爱情故事一样,成为岛城流传的美谈。这次问及安胜夫妻此事时,却得到了否定的回答。安胜夫人蒋敏女士长期与婆婆生活在一起,亲自听婆婆讲述过杨昌先生踢球伤到腿骨的事,是发生在他青少年时期的威海球赛中的事。婆婆赞美之因是说杨昌负伤后仍然坚持自己骑自行车去了医院,通过检查才发现是骨裂伤,并不是发生在青岛训练的事。事出有因,查无实据的谣传到此可以打住了。那么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全国文盲占人口大比重的情况下,一位医院的才貌双全的护士小姐肯定是众多美男追逐的对象。设想当时中国的未婚女青年当中裹小脚的还大有人在,像刘桂林这样的知识女性,那真是百里挑一、远近闻名的,那么红线是谁牵的呢?中源商行经理谭书俊之说似乎顺理成章。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人之常情,谭当时在岛城商界也是交际很广的人物,早已得知市立医院护士长的芳名并成为熟人。他的第一个动机是想为自己在美国留学的儿子物色对象,几次放出试探性气球均遭刘女士婉拒。他突然发现自己公司的帅哥杨昌应该就是与刘女士天设地造的一对,引荐成功之后就产生了一见钟情的后果。后面的故事就不用编剧了。鲁迅曾经说过,才子佳人几经风雨,中间又跳出一个“不才子”搅扰,最终才子佳人大团圆,成为读者爱不释手的故事(大意)。杨昌老师与师母的婚恋故事,符合一般规律的才子佳人配,只不过未见过程中出现的“不才子”而已。
花絮之二是杨二公子安胜先生越洋巧遇的故事。1988年杨安胜作为外派船员在欧籍货轮“希望号”上任大厨,随船远抵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港口卸货。登陆观光中的码头附近遇到一家中国人开的餐馆“中央饭店”,与老板娘交谈起来惊奇地发现她说得一口地道的威海腔,彼此关系立马热络起来。老板万先生就是威海万家疃人,老板娘阮秀玲娘家就是刘公岛。听到家乡客人来访了,阮秀玲的姐姐也赶过来相识,秀玲的姐姐阮秀珍,1921年生,她说小时候在刘公岛知道印字房杨家是邻居,杨家的姑娘都很漂亮,这是远近闻名的事。知道安胜的父亲是杨昌,更是兴奋无比,她说杨昌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是她的同班同学。记得杨昌是从低年级跳班到她们班里的。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体育特别棒,无论是赛跑和球类,无一不通。因为刘公岛当年人口不多,居民大都彼此熟悉。后来她们随家人去了香港,在警察局当差,香港早年的警察很多都是来自威海。后来又移民阿根廷。安胜与同船的朋友也都到这家餐厅就餐聊天,万老板约安胜到后厨参观并亮了几手绝活,十分赞赏安胜先生的厨艺,几次表示希望安胜先生能留在他们店里充当主厨,并许以优厚的物质条件,都被安胜先生婉言谢绝。写到这里,记起了前文所述的人生四大快事的打油诗,后来又遇到无聊文人在每一句前面又冠以两个字的修饰,使人读起来回味无穷。就此作为本文的结束语吧!
和尚洞房花烛夜,老生金榜题名时。
千年大旱逢甘露,万里他乡遇故知。
学生 吴胜泰 敬书于2021年11月1日
原载《杨昌——一代足球传承者》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22.10 出版
特约编辑:周晓方
吴胜泰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