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问题不是那么简单。我所以“妄议”,主要是根据商代出土的一些玉石、青铜造像,感觉前人“长发”所言何物可能有问题。须知,图像也是文献,而且是更直接、清晰的文献。下面请君听我说来。
《诗经》中“颂”部分有《周颂》《鲁颂》《商颂》。《商颂》是殷商后裔祭祀、追述殷商祖先的颂歌,今存五篇。按我拙见,它成篇于周代,因为《鲁颂·閟宫》说:“奄有下土,缵禹之绪”——周王朝自称是“缵禹之绪”,是大禹的后人。而《长发》作者之“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两句口气很含糊,似乎是在说:因为有了大禹,才有了我商民族。实际大禹也亏了我的祖先帝舜,才可以“大禹治水”,建功立业,“奄有下土”。这一点很重要,中国的古代学者似乎被洗了脑,众口一词说“大禹治水”,功高至伟。
所以,旧注一般注“长发”为:
长:长久。发:兴发。
左起:图1-1 图1-2 图1-3 图1-4
我所见到的商代玉雕、甚至三星堆的青铜雕像,发现“长发”却是一种服饰。如图1-1、图1-2、图1-3、图1-4。四个例图除去图1-4是三星堆六号坑出土的青铜雕像而外,其余皆是商代的伏羲女娲合体玉雕像。
图1-1的女娲纹身,生着猴子类的嘴,因为伏羲有猴图腾,如伏羲又号“帝喾”“帝俊”,甲骨文“喾”“俊”都是象形猴子的样子。女娲既是伏羲的妹妹兼妻子,猴图腾应该来源统一的继承;伏羲在这张图里干脆化成了一股长长的头发,这说明伏羲女娲的身份,其服饰就是“长发”。在女娲的屁股上有一个“⊕”符号,那是伏羲女娲共同生了日月的表示。
图1-2的女娲纹身,生着鸟一样的喙,因为女娲主图腾崇拜凤鸟,那喙代表着凤鸟的喙。女娲生着尖尖的屁股,哪可能是鸟的秃毛的屁股。女娲的头发依然是“S”形的“长发”,那是伏羲的象征,又是龙的借代;伏羲氏龙图腾,女娲氏是伏羲的兄妹兼夫妻,既是兄妹,图腾就会共同继承。所以伏羲女娲都是以“长发”为身份的代表性服饰,作为头发的服饰,自然也就变化做龙图腾的象征(我很早就著文说过,甲骨文凡是和龙有关的字形,皆呈“S”“C”笔画。中国史前图像凡“S”“C”,几乎都是龙形的概括)。
图1-3的女娲纹身,生着鸟一样的爪,因为女娲主图腾崇拜凤鸟,那爪代表着凤鸟的爪。在女娲的屁股上有一个“⊕”符号,那是伏羲女娲共同生了日月的表示。女娲的头发是“C”形的“长发”,沈从文先生曾告诉我,哪是高高的冠子,现在看来它借代龙躯,又是“长发”的代表。再重复一遍:因为伏羲女娲都是以“长发”作为身份的代表性服饰,服饰也是龙的象征。
图1-4是以伏羲一样商代某王爷的青铜铸像,它的“长发”非常的长,用锦带系着,在现实中可能是以胶水固定住了的,否则不能树立起来。这个铜人光着脚,这是商代祭祀仪式的要求服饰,如二号坑出土的大型青铜立人,就是光着双脚的。
关于伏羲氏“长发”的图像商代并不少见。
传说伏羲氏生的“发长委地”,看来并非空穴来风。
现在再反过头来看《商颂·长发》一篇:诚然,全诗七章,在写法上以祭成汤为主,而又兼及追远尊先和表彰功臣之意——追远尊先,第一章之“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指有娀氏有女和某代帝俊生了“契”:这个“契”是商汤王的第十三代祖先,按《尚书·尧典》记载,在大禹的荐举下,用了后来周代的祖先“弃”主管谷物生产的管理的工作,又在大禹的荐举下又用了商代第十三代祖先“契”协调民族的团结工作,又在大禹的荐举下让“皋陶”负责律法和治安工作等。
“契”既然当了协调民族团结工作的官,说明大禹知道炎黄之争结束后,伏羲女娲氏和黄帝氏民族集团二者之间有一定的矛盾,“契”是伏羲女娲后代的精英,是“统战”伏羲女娲氏的合适人选。同时“契”又是将来灭亡夏朝的民族集团的先祖。当然大禹只考虑了维稳,没有眼光到后世。
显然“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是指帝舜代帝尧治理天下时,帝舜同意大禹“平治水土”,大禹治水有了帝舜的允许,不再和鲧那样受到伏羲女娲民族集团的限制,于是大禹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在中国历史上得到了“治水”的好名声,于是大禹开始了培养自己的羽翼,开启了政变帝舜氏“虞”政权的机会。
据《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在大禹“治水”之前,负责农业的官员,是炎帝氏的后代“柱”。在大禹“平治水土”之后,他用的“稷”官是姬弃,亦即“弃”。这也就是说在大禹合理合法的“治水”工作的同时,也许是有意地用了自己同族人“弃”,来管理了粮食大权。请注意这时的“契”的父亲,和尚处于母系社会的有娀氏有了婚姻关系,这就有了商民族。至于有娀氏生了“契”之女子算是哪一代的女娲,“契”又算哪一代的伏羲,我们很难计算了。恐怕商王族的史官也说不清楚了。
这可见“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只能从契这一代算起了。这一代人一定继承了“长发”的服饰。如果正如我所说,“长发”一定就是长长的头发。因为长长的头发是龙图腾的想象体,是龙图腾的借代体。伏羲是主图腾是龙,伏羲是女娲氏的“妹妹兼妻子”,龙图腾自然共有。
这可见“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指的是帝舜氏之功绩。帝舜氏用了大禹“平治水土”,就是在“洪水芒芒”大地上,让大禹负责任号召民众推土建筑生活基地,建筑中国早期的城池——这种城池只不过是一个一个的大土台子,洪水来了,人们可以到这种大土台子上避水,水退了可以走下这大土台子谋生,同时这种大土台子还可以预防匪徒、野兽的侵扰——这就是鲧和大禹的“治水”工作。今天史书上说父子两代人“治水”,一个用了“疏”,一个用了“堵”,实际都是用了“堙”或“湮”的方法,亦即都是用了推土建筑大土台子的方法,结果一个被祝融氏杀了,一个被帝舜氏以“帝”的名义钦点“治水”而成功了,换句话说:一个是“帝”同意建筑这种大土台子,一个是“不尊帝命”建筑这种大土台子,因为“帝”就是祝融氏太阳家族的一员。“大禹治水”时代的“帝”,是称帝舜为商民族祖先的人。
其实鲧治水建筑大土台子,帝舜还没有政变帝尧氏成功。大禹治水的机会,是帝舜氏政变了帝尧氏,他发现建筑这种大土台子符合生产力的需要。但是历史的教训还没有太多的教训:逆反生产力的策略会导致亡国,大禹平治水土亦即大禹平“治水”合乎了生产力的需要,甚至大禹提议“稷”官不用炎帝的后人“柱”,而用黄帝氏的后人“弃”也是大禹政变的一步大棋。
大禹提议用“契”来出任协调民族矛盾,何尝不是他政变的一步大棋?当时民族矛盾是黄帝氏民族集团和炎帝氏民族集团的矛盾(炎帝是伏羲女娲民族集团某时段的代表),可见大禹是一位有真知灼见的政治家!
下面我不辞拙陋,将《商颂·长发》的第一节翻译一下:“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禹敷下土方”显然不是在歌颂大禹,而是在歌颂帝舜。帝舜氏开始“豢龙”,养一公一母两条爬虫,来象征伏羲女娲,从而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龙崇拜的民风民俗。这些在《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上反映得很明白。
同时,《昭公二十九年》中反映的也很清楚:到了夏朝气数殆尽之时,夏后氏孔甲也学习“豢龙”,也证明大禹之世也不曾有向龙崇拜积极靠拢。因此翻译《长发》,不知道大禹“治水”时代已经有龙崇拜的历史根本不行。
还应当强调一下:帝舜氏是后世商王族尊奉的一位重要的祖先。甚至帝舜可能有意的在沿袭着先祖伏羲的名号,就像北韩领袖沿袭自己祖先的名字一样。
“濬哲维商,长发其祥”的本意也许是这样:明智有哲理的人物唯有商民族,他们长长的头发凝聚着龙的吉祥。
“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的本意也许是这样:面对洪水芒芒的帝舜按龙指引,任用大禹堆土建筑成避水的土方。
“洪水”“禹敷”两句显然是在歌颂帝舜用人得当,而不是歌颂大禹!
《国语·鲁语上》:“商人帝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这种历史基础就是《长发》上面之翻译的原因。帝舜毕竟“帝舜而祖契”,所以才会“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而“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正是“契”联婚有娀氏带来的结果。
显然商民族因为娶了有娀氏才有了民族发展的底气。
显然商民族因为娶了有娀氏才会有“濬哲维商,长发其祥”的可能。后世商王族十分重视母系祖先的传统,就是“濬哲维商,长发其祥”的必须。
我们从图1-1、图1-2、图1-3当中看到了女娲和伏羲一个头,伏羲变身为长长的头发,就基于商王族祖先“契”,传承了伏羲氏的“长发”服饰、继而有娀氏为代表的女娲合进了伏羲女娲民族集团并也认同了“长发”服饰的结果。
说到这里,我的《长发》之论说完了。为了阅读方便,容我在拙文的后面再引录《诗经·商颂·长发》的原诗:
濬哲维商,长发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率履不越,遂视既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跻。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
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何天之休。不竞不絿,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
受小共大共,为下国骏厖。何天之龙,敷奏其勇。不震不动,不戁不竦,百禄是总。
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苞有三蘖,莫遂莫达。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昔在中叶,有震且业。允也天子,降予卿士。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
其实本文实际是在补阙夏朝的历史。我的下编拙文,似乎应该写个夏朝的简史。求上帝赐给我勇气。
王晓强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