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慧丨青岛纺织业“上青天” - 世说文丛

刘启慧丨青岛纺织业“上青天”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中国的纺织业从问世发展,到迅速形成大规模系统化的生产过程,一直是以“上青天(上海,青岛、天津)”为三大产业支柱。
就其奋斗精神、发展速度来说,青岛是最值得大书一笔的,因为轻纺业是青岛近代史上的母亲工业,是从一个小渔村骤然转变为一个工贸城市的支柱产业,是凭借轻纺业蜚声国内、走向世界的城市名片!

1.png

早在一百多年前,上海、天津就已经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当时的青岛不过是个小渔村。短短几十年时间,青岛凭借纺织业一跃而上,竟和上海天津比肩同步被称为:“上青天”,这是青岛人、特别是青岛女人们的骄人成就。

2.png

那时青岛的棉布在山东、华东地区占据主要市场,而且质优价廉而供不应求。
笔者年轻时是济南的一个纺织女工,同内地的许多女人们一样喜欢青岛花布——精纱细纺的布面光洁细致、密度柔和、质地挺脱。尤其印染的花色如同大艺术家笔下简洁而新颖的创意,用色不多,亮丽而雅致。
也许青岛的大海浸润着设计者的构思,他们设计的花布多以蓝色为基调:浅蓝、深蓝、翠兰、湖蓝……这些浓淡深浅的底蓝色不管配上雪白、米黄的花色,还是配上浅粉、淡绿、珍珠灰等色彩,都非常好看。
而且青岛花布还有一个特点——不易掉色,行话称之为“染色牢度好”。

3.png
    
爱美是人之天性,尤其女人们。即使在“文革”时期自己上班下班只穿着一身工作服,也要想尽千方百计为孩子们做好看的衣服。
那时在济南只要一听说百货公司来了青岛花布,我们立马奔走相告去排队购买。买回布来,夜晚在陋室内昏暗的灯光下一针一线为孩子缝制衣裳,不知不觉到天明……
那时我的女儿在学校里时常自豪地炫耀:“我的裙子是妈妈用青岛‘的确良’做的”、“我的棉袄是妈妈用青岛花布做的!”现在我们家从一些老照片中大人孩子穿的棉袄、西装、喇叭裤、连衣裙等衣裳能极其亲切地认出是我当年的杰作。

4.png

笔者现在退休了在青岛定居。怀着追忆青春的心情同李素兰大姐来到辽宁路的青岛天幕城——这里原来是青岛丝织厂、印染厂的旧址,现在是“青岛纺织博物馆”。
走进这座由郝建秀题名的青岛纺织博物馆,迎面大厅内是最早的“丰田”手工换梭织布机、梳棉机、细纱机等;这些陈旧而又保存完好的机器令我们感到熟悉而亲切……

5.png

我曾戴着雪白的无檐帽,身上系着白围裙,穿梭般巡回在这些机挡内……年逾八十的李素兰看到这些老机器也同样激动,她退休前是青岛国棉六厂的一名医生,对生产一线女工们的艰苦奋斗精神最了解、最有爱心!
她动情地谈到二十世纪中期是青岛纺织业最红火的时代,那时青岛有的十个大型国棉厂,还有毛纺厂、印染厂、针织厂、毛巾厂、棉织厂等。这些厂的女工们占了百分之八十,女工们非常辛苦。
最苦最累的是细纱车间和织布车间的女工们,班上八小时需要思想高度集中,腿勤手快,不停地疾走巡回。她们即使病也尽量坚持,真是革命加拼命啊!

6.png

在楼上展厅内我们看到青岛轻纺业为国家创建的一系列天文数字的经济效益时,由衷地敬佩和赞叹!然而当看到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纺织业跟不上市场的飞速发展、全国所有的轻纺工厂压锭减员、青岛的厂房也不得不停产之时,我俩都很难受。
李素兰说那天当厂里开会宣布破产之时,我们都哭了,姐妹们两代人围着厂房转了一圈又一圈,有的女工擦着泪水说:“咱们再看一眼、再看一眼吧……”

7.png

这些“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纺织女工怀着深厚的感情离开了她们曾经为之奋斗的工厂。
她们见证了“上青天”纺织业的辉煌,见证了青岛纺织业从渔村到国际化城市的巨变!她们一代代人的奉献将成为青岛世纪故事中最有情节、最有正能量的篇章!
她们的创业故事正如博物馆展厅前言之中所说:“青岛的纺织业在曲折中进取,一定会迎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未来……”
  
本文发表于2016年6月6日

原创  青岛故事
2024年12月30日 16:04 山东


落叶知秋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刘启慧丨青岛纺织业“上青天”》 发布于2024-12-30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