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祚臣丨潘光旦:被忽视的保守主义者 - 世说文丛

张祚臣丨潘光旦:被忽视的保守主义者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QQ20250205-211457.png

笔者在研究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在中国的传播路径时,偶然发现在学者中最早关注《通往奴役之路》的是潘光旦。
《通往奴役之路》出版于1944年,阅读广泛的潘光旦在1946年出版的《自由之路》一条补注中就提到了此书。在补注中,他虽然对哈氏批评德俄的极权主义表示赞成,但潘认为该书“对一切计划经济表示反对,殊失之偏激……哈氏认为自由经济与计划经济不能两立,过分的抨击计划经济和集体主义的措施,我是不赞成的”。
民国的天空群星闪耀,潘光旦就是其中一颗奇异的星。作为民国著名学者,潘光旦先后活跃在上海、北平和昆明的学术界和文化界,他的“朋友圈”包括多位学人和作家。梁启超是他的老师,费孝通是他的学生,闻一多和梁实秋是他的同窗好友。
他一生专注优生学、社会学、民族研究,长期以来被贴上自由主义者的标签,与胡适、林语堂并列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然而,如果你沿着他的思想脉络一路追溯,会发现一个被忽视的真相:尽管在五六十年代的思想改造运动中,潘光旦自称“自由主义分子”,他更像一个站在时代河岸,守护传统的“保守主义者”。
潘光旦强调文化的积聚性:“欲期社会改革事业之成功,对于文化之积聚,不能不先加以参考,继加以评估,最后加以选剔,合者留之,不合者将次匡救之……若欲举已往之积聚而全盘推翻之,则不特势所不能,抑且理有未顺;强而行之,行见庭构未成而藩篱尽撤,改革家将无所措手足耳。”
保守主义的鼻祖柏克在一百多年前也表达过类似的看法:“我决不排除另一种可以采用的办法;但是,即使我改变主张,我也应该有所保留。”他还说过,“修缮工作要尽可能符合房屋的风格”。
提起“保守主义”,多数人会想到儒家文化的拥趸,或是咬定“国粹”不放松的遗老,他们可以称之为文化保守主义。潘光旦不是。他留过洋,读过达尔文,甚至翻译过《人类的由来》。他的“保守”是一种经过现代科学打磨后的坚持。他用优生学、进化论的理论框架,重新打量中国传统文化,为那些看似迂腐的制度找到了隐秘的逻辑。他是一位“生物保守主义者”。
比如,科举制。在很多人看来,科举是思想禁锢的枷锁,是“八股文”的温床。而在潘光旦眼里,科举的价值不在于考试内容,而在于它的优生学意义。因为科举选拔的,往往是那些智力出众、才华横溢的精英。而这些人科第之后,能够更容易结为婚配,生下“品貌整齐”的后代。从这个角度看,科举制不仅是政治上的人才选拔,更是一种“基因筛选”。这番解释,既大胆又冷静,让人忍不住对潘光旦的“脑洞”刮目相看。
再比如婚姻制度。他为“门当户对”辩护,甚至对“女子无才是德”这样的老观念也持一种宽容态度。他并不认为这些制度完美无缺,但他看到了其中对家庭结构稳定、优秀基因传递的促进作用。他不是为传统唱赞歌,而是以科学的方式,为那些传统提供一种全新的注解。
潘光旦最具原创性的理论是他的“两纲六目论”。他认为,人性可以分为通性、个性和性别,分别对应社会的秩序、文明和种族延续。在这套理论里,家庭是核心,因为它同时联结着个人与社会,承担着三种功能的平衡。在潘光旦的构想中,理想的社会不偏向个人主义,也不滑向集体主义,而是找到两者之间的和谐点。
从这套理论出发,他对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都保持距离。他批评胡适过于迷信个人权利,也对哈耶克极端反对计划经济的立场不以为然。对他来说,自由主义强调个人,社会主义偏重集体,这两者各有偏颇,而保守主义才是“执两而居中”的平衡之道。
作为胡适的朋友,潘光旦的名字常常出现在自由主义者的阵营里。然而,他的思想却始终游离于主流自由派之外。他还批评胡适对西方文明的推崇太过,忘记了中国文化的“常数”。对潘光旦来说,一个健全的社会必须尊重传统,不能一味崇尚变革。
与胡适的分歧还体现在对个体和家庭的态度上。胡适强调“个人的完成”,潘光旦则更看重“承先启后”。在胡适看来,个人是社会的中心;在潘光旦眼里,家庭才是社会的基石。这个分歧,几乎贯穿了两人一生的思想轨迹。
潘光旦的思想让他显得“孤立无援”。他既不属于国粹派的阵营,也无法完全融入自由主义的圈子。他的观点常常被误解,甚至遭到讽刺。鲁迅在小说《理水》中影射他为“拿柱杖的学者”,嘲笑他热衷于家谱研究,用讽刺的口吻说:“阔人的子孙还是阔人,坏人的子孙还是坏人——这就叫作‘遗传’。”鲁迅的笔锋或许犀利,但他显然没有理解潘光旦思想的深意。
民国学术圈对潘光旦也并不友好。他与陈寅恪、梁漱溟这些文化保守主义者偶有交集,但学科背景和思维路径的差异,让他们很难成为真正的思想同盟。潘光旦的保守主义,不是基于儒家经学,也不是为了守护所谓的“国粹”,而是一种深深植根于生物学和社会学的保守主义。这种独特性,让他在那个激进变革的时代,显得格外突兀。
在一个追求个性解放、推崇多元化的时代,传统并非全然过时,它或许隐藏着某种无法被忽视的智慧。家庭的重要性、文化的积累性、社会平衡的必要性,这些看似陈旧的观念,在科技进步、社会变革的洪流中,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值得思考。
他的“生物保守主义”提供了另一个视角,是一种另类的现代性,它用科学为传统张目,用传统调和现代。或许他的理论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他那种在变与不变之间寻找平衡的努力,依然能为今天的我们提供启发。

原载 葛陂小记
2025年1月25日 19:01 青岛

张祚臣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张祚臣丨潘光旦:被忽视的保守主义者》 发布于2025-2-5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