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周丨广南记游 - 世说文丛

于学周丨广南记游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1.jpg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远处的山峦静穆,河水缓缓流淌,湿润的空气里飘着柴火的气息,参差错落的村舍里不时传出鸡鸣犬吠之声,沉睡的古镇正在苏醒。走在它的石板路上,仿佛走进了时光的缝隙,穿越于古老与新生的边缘处。
这是一个充满神秘与魅力的侗族村落,一个梦幻与现实交错的所在。广南村是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辖自然村,据相关史料和口口相传的说法,这个古老的村寨历史悠久,相传由吴、曹二姓先祖于北宋天圣九年(1031)迁徙到此,看到这里山清水秀,远离兵火尘嚣,遂在此建寨居住,繁衍生息,算起来距今已有1000年了。至清乾隆年间(1736—1795),又有新移民从湖南省的靖州、通道县及贵州省的黎平县等地陆续迁入,渐成规模。“广南”之名的由来,向来说法颇多,其中流传最广的是一个猎手的传说,说是在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有一位猎手外出狩猎时发现了这片肥沃的土地,于是带族人到此建寨定居。因为这里是一片地势平坦的广阔土地,又处在他们原来居住地的南方,遂名之为“广南”。传说很神奇,地名很有寓意,村落也很美丽。然而,村落一直隐在深山,不为人知,直到被一位留洋的学生无意中发现,这才越来越醒目地走进世人的视野。
 
2.jpg

2017年,在美国耶鲁大学留学的中国留学生李紫石查阅资料发现了这个古镇,她于 2017 年夏天拿着耶鲁本科的旅行资金,第一次来到广南村开展侗族民居调研,她看到的景象是村落原貌相对保持完整,但旧屋多已经破落不堪,而新建则与原貌不甚搭配。村中传统民居一般为五柱三间三层瓦盖木楼,前檐多为双层檐口,两头为双檐吊柱走廊与前廊相通,成为偏厦,楼底作畜禽舍(便于饲养管理)。她住进一对老夫妻的家里,那是河边一栋翻修不久的侗族木屋。也就是在这个家里,这位留学生切身理解了那些破坏风貌的“私搭乱建”,其根本原因是传统民居欠缺现代建筑系统的情况下,村民们不得已的解决方案。通过一夏天的走访和记录,李紫石倡议广南村的风貌保护不能局限于“修旧如旧”,理解和尊重乡村周边城市化的进程、村民对“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向往,这是乡建不可或缺的前提和不容忽视的现实。作为千年侗寨的外来人,无论是谁都要从具体的村民、乡贤和后生入手,温暖而细致地了解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生活的人,从而使民族文化的传承不致中断。一份历史责任感油然而生,她说:“我个人的乡建理想是:通过建筑学的介入,使得广南侗寨的周边的营建资源得以长期合理地利用,让新的建筑变成少数民族村落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并在现有收益的基础上,给乡亲带来更多的经济价值。在持续开展研学和文旅的同时,把广南侗寨非遗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与活化的模式实现永续,为公益机构、志愿者建筑师和侗族村民建立一个长期合作共赢的模式。”李紫石发起了保护广南侗寨传统建筑和民族文化的倡议,组织志愿者成立了广南侗寨传统建筑和民族文化国际保护中心,她的倡议得到了耶鲁大学建筑学教授Howard Turner Brooks及国内外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响应和支持。2017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在广南侗寨举办侗年活动之际,文化保护中心正式挂牌成立。龙胜广南侗寨古建及民俗文化保护中心作为桂林龙胜县民政局正式批准的驻村公益机构,七年来已经拥有国际国内循环志愿服务工作者270多名,随时随地利用保护中心工作群交流。特别是来自建筑专业和人文社科的师生,带来了很多业界的动态信息。2018年3月22日,美国耶鲁大学建筑学教授Howard Turner Brooks及国内外专家、志愿者来到广南侗寨开展调研活动,同时,2018年3月30日,广南侗寨的鼓楼、风雨桥模型及一批图文展板亮相美国耶鲁大学校园。一个偏远山区的侗寨从此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3.jpg

火塘建筑是广南最独特的风景,李紫石敏锐地注意到,千年广南侗寨坐落在山水间,分布着26个公共火塘。一直由当地侗族村民自发选址、自助建造、自主使用。虽然这些老火塘条件十分简陋,但它们是传统侗寨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反映侗族社会形态的成熟系统。这个系统在广南村得以完整保留,是十分罕见的情况。由此她想到,既然火塘作为侗族聚落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公共空间,是村民农闲时的互助驿站和文化展示窗,何不顺势而为,制定周密的“火塘计划”,在侗寨重构、新建多个集交流、议事、学习、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 “火塘聚落”,作为保护中心公益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让新火塘的公益援建超越建筑学本身的意义,让建筑师激励侗族村民自发改善侗寨的人居环境,还可以结合广南村的民俗文化展示,从村民自用转向对外创收,进而促进研学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使火塘的使用场景具备日常性、多样性、长期性。作为计划的首倡者,李紫石说:“我最初提出和推动‘火塘计划’时,一边调研广南村各火塘的现状和使用情况,一边思考如何找到‘活化’广南的突破口。考虑最多的是如何通过挖掘这个村子的民俗文化对其赋能创收,经过与各方充分沟通讨论,保护中心最后决定以公益运营与建筑设计相辅相成的方式来完成改造。我和建筑师志愿者首先确定广南村民在新火塘里真正需要的公共空间类型,进而思考如何将火塘的主题和保护中心的公益工作紧密结合。针对新火塘的设计,我们不仅尊重当地人力物力的客观条件,还需让村民传承侗族建造老火塘的传统全程参与建造。”新火塘除了保留原先的火坑、优化通风外,还根据侗族的日常聚居特点增设了室外议事空间、固定的公共厨房等。自2019 年立项以来,保护中心开始有序地对全村的老火塘进行因地制宜的改造,比如有的火塘主题是草编,有的火塘主题是琵琶歌,有的火塘主题是侗锦,把原先村民自用的空间变成了对外开放的工作坊和研学课堂,贯穿了由老火塘串联的村貌肌理,体现出了设计在提振民生方面的最大效用。村民满意,政府也更放心。火塘抱团取暖、行歌坐月的温馨氛围,也有利于相关部门在此开展各种民生工作,有了鲜活的心贴心的场景。广南“火塘计划”从最开始由保护中心寻找财政支持,到龙胜县政府主动来助力,都是因为建筑设计和公益经营的有效联合。将火塘改造翻新之后,这些特色小建筑通过每年接待来自四面八方的大、中、小学生的侗乡研学之旅和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活动,切切实实为广南村里带来了可持续的收益,还通过活化各种资源使“火塘计划”成为广南侗寨文化的名片,实现了政府“小火塘、大民生”的目标。我们来到广南的第一顿晚饭就是在一处火塘吃的,侗寨风情浓郁,气氛温馨,场面热烈,伴着美妙的侗族歌声,米酒的香甜沁透肺腑,人不知不觉就微醺了……
 
4.jpg

在广南漫步,沿着青石板路拾级而上,两旁是鳞次栉比的吊脚木楼。楼上人居,楼下饲养,这种古老的居住方式至今仍在延续。我轻轻推开一扇虚掩的木门,堂屋正中的火塘正冒着青烟。年老的主人热情地招呼我坐下,让我品尝他自己酿制的米酒,灶台铁锅里,腊肉的香气四溢。老人一边往灶口添柴,一边讲述着村落往事,红军在这里疗伤的往事。那些年轻的生命,曾在这温暖的火塘边得到庇护,重获新生。
 
5.jpg

鼓楼是侗寨特有标志,为四方层檐飞脚,瓦顶塔形亭阁,多建于寨子中央,楼前筑有青石板岩坪相配。广南现有鼓楼5座,其中新建的鼓楼巍然耸立在村子中央,为八角攒尖顶,有28柱,15层檐瓴,高28米,全木结构,飞檐翘角,气势非凡,为广西区内第二高鼓楼。侗族房屋一般都是绕鼓楼修建,犹如蛛网,总体呈放射状。它是团结的象征,侗寨的标志,在侗民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其附近还配套侗戏楼、风雨楼、鼓楼坪,构成社会、文化活动的中心,俨然侗寨的心脏。每逢佳节,夜幕降临时分,鼓楼广场上便会燃起篝火,村民们身着盛装,舞动着草龙,唱着古老的民歌。火光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歌声在夜空中回荡。
 
6.jpg

风雨桥、鼓楼、凉亭是侗族建筑的“三宝”。兴隆风雨桥横跨在清澈的河面上,这座建于清代的廊桥,雕梁画栋,气势恢宏。是县境内建筑最早的风雨桥。它集桥、亭、廊三者为一体,桥长40米、宽6米,共10间,建筑工程浩大,工艺复杂,式样独特壮观。其结构分桥墩、桥、桥亭三部分,桥身为四柱台楼式建筑,长廊一侧正中一间加配两个吊柱装作神台,神台上供奉关公等神像,后壁画有龙王、麒麟、云朵等,桥内梁、方、风檐板上雕绘花卉、鸟、兽等图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我在广南,两次走上风雨桥,看桥上的老人们休憩,看村民推车从桥上走过,我倚栏而立,在潺潺流水声中,抚摸沧桑的木廊,感受到历史的沉重。
 
7.jpg

穿过蜿蜒的小巷,一座木质教堂静静矗立。在高树掩映下,教堂显得矮小而简陋,斑驳的外墙叙述着沧桑,尽管没有彩绘玻璃折射出瑰丽的光芒,却能感受到一种信仰的力量,古旧的木门,仿佛是一道时光的闸门。我站在紧闭的门外,想象着当年传教士在这里布道的情景。两种文明在这里交汇,碰撞出别样的火花。
 
8.jpg

2022年,广南村被列入广西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村落名录。这是一个承载着太多记忆的地方:火塘的温暖,鼓楼的庄严,风雨桥的沧桑,红军的足迹,传教士的身影,都在这里留下了永恒的印记。这座古镇就像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等待着人们去细细品读。
 
10.jpg
11.jpg
12.jpg
离开时,我不由自主频频回望,隐在山水间的广南古镇,宛如一幅水墨丹青,朦胧而隽永。那些火塘的温暖,那些历史的回响,都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成为一段珍贵的旅程印记。

15.jpg

来自 读曰乐
2025年2月10日 17:37 山东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于学周丨广南记游》 发布于2025-2-11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