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龙丨2025年笔记(13) - 世说文丛

阿龙丨2025年笔记(13)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QQ20250211-203956.png

24

沙师妹是我高密一中校友。她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工作生活。关于龙骨车的记忆,她在我写的笔记中留言说:“文中出现的龙骨车,小时候有幸在王吴见过,也踩过——堤坝下是农田,因有往日的河道,故不平整。临旧河道的田家便架了一个龙骨车,有供人扶住的木框,也有踩踏的脚镫子,中间就是一串木制龙骨,大概三十厘米宽,三四厘米厚度。经龙骨刮上来的水,有一道橡胶水渠引到田间的沟渠。我和幼年的小伙伴踩过,因为好玩……后来在历史课本上见过农人踩龙骨车的线描图,还跟同学说我踩过,现在想起来是极为难得的人生经历。”
沙师妹小时候踩龙骨车的经历不在南方,而在大北方的高密,的确是难得的。我的记忆,高密没有龙骨车,因为此地都是旱田,水源少,龙骨车无的放矢。
师妹留言中的“王吴”是王吴水库,全称“禇家王吴水库”,在高密南部,水库位于褚家王吴村南,便以村庄命名。王吴水库是一座中型水库,总库容 6570 立方米, 满的时候,水波浩渺无际,眼神够不到岸边,天空到处水鸟横飞。1958 年 4 月 6 日水库动工兴建,同年 7 月 24 日竣工,是高密首个水库,像马旺水库、李家庄水库、拒城河水库都比它晚一年,峡山水库动工的时候,比王吴水库竣工时间还迟四个月,而兴建高密南湖水库则要到80年代了。
经过长时间的自然育华,人工痕迹在水库生态中基本消失了,水源与地缘融为一体,成了本地水乡,库区周围的农业、渔业、牧业自然而然也烙印上了水乡特色。龙骨车的出现即得益于此。沙师妹的见证足以在高密农具史上添上这样一个工具: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高密南部水乡在灌溉农田时用上了龙骨车。

25

1958年4月6日,我母亲差一个月满十七岁,4月6日前一两天,她跟着出伕的队伍,从河新庄村走到褚家王吴村。两个村庄的直线距离大概八十多里。我母亲扛着挖土的铁锨,还挎着一个荆条编的提篮,篮里塞一床窄、短、薄的被子,被里裹着一个搪瓷缸子,搪瓷缸里顺着一双筷子。她的前后左右是往前赶路的队伍,有牛,有驴,还有一头骡子,最多的是人。男人推着小车,就是胶轮手推车,小车左右捆绑着两个条编长篓,篓里放着数把很沉的洋镐,俗称十字镐,还有几把铁镢,大的俗称大镢,小的俗称小镢。挖水库小镢没用,所以没带。有一辆手推车专门装着牲口套,口肩、夹杠、拉杠、撇绳、搭腰等,满当当两篓子。
在工地,除了吃饭睡觉,我母亲说都在挖土、运土。挖土的活轻,女人干。运土的活重,男人干。牲口拉运土的小车爬坡,那活可不轻省。人拉车容易受伤,上高坡、陡坡人力玩不转,只有牲口行,都累垮了,人还能轮着喘口气,牲口得连轴转,牛没空反刍,直吐白沫,翻眼珠。后边二十多天的时候,人也受不了了,男人的肩膀、脖子被绊拉出了血,所有人都两手血泡,破了旧的,又磨出新的。再是吃不好,睡不好,吃棒子面、地瓜面窝窝头,咸菜都没有,还吃不饱。睡觉没地方,亏了天不冷,露天地,树底下,扑拉扑拉躺上,盖上破被闭上眼,还别说,倒地就打呼噜,那时候站着也能困。
2021年10月17日,天气晴朗,高密作协一行10人到王吴水库考察水缘植物,开始的计划是从水库北岸沿大坝西头往西循水考察,到了之后发现这里已经开发成景点,不能随便进,我们只好临时改变计划,从大坝往东,经过杨家栏子村往南,再往西过王十字庄村到水库南岸。南岸的面貌基本还保持着水库刚竣工时候的样子,除了一块地方被沙厂挖掉一角,一块地方发展为苹果园,生态链还算完整。在青岛南天门风景开发区建设指挥部外面,即王吴水库胶州提水站水渠附近,有几处四五米高的断面,裸露着大小不一的砂砾,基本不见土壤,表面已经长出不同品种的野草,几朵小黄花在秋天绽开着。我在给野花野草拍照时想,这些砂砾可能来自十几米深的水底,或者从很远的北岸运来,说不定有我母亲挖的。

26

2009 年,母亲六十八岁,中风快十个年头了,右侧的手脚越来越不利索,在白杨叶子开始“唰唰”响的春夏之交,我们一大家子带着母亲来了一趟王吴水库。那年我对王吴水库还没方位感,不记得见过大坝,落脚的地方可能离大坝比较远,但离水库水面不远,是在一个高坡上,全是细沙子,沙地生了绿植,还没疯长,视觉很舒服,人在树底下,我记得多数是白杨,少数几棵刺槐,不密集但高大挺拔,水面的风吹过来,还有点凉意,是那种舒心的清凉。
母亲不能下到水边,也没法到处走,所以我们选择这个高坡,放好马扎,她坐着便可瞭望水库,听听鸟叫。我不记得她说过什么话,似乎什么也没说,神情倒是专注,或许想起了她十七岁来挖水库的场景。来到一个曾经熟悉的地方往往会先返回回忆中,然后再比较现在和过去的不同,起码我是这样的。
因为了解母亲的这段经历,当时我是有一些触动的,主要的感慨可以用《诗经》一句诗概括: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子夏问孔子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像画画一样,总是先有洁白的底子,然后才能绘出漂亮的画。十七岁就是母亲那洁白的底子,因此到了八十多岁她依然可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个洁白的底子就是善,有了善良的底子,子夏才能言“礼”,孔子才能说“仁”,否则是白扯。
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母亲去世一年多了,此时此刻,我该说点什么呢?
“问何年、此山来此?西风落日无语。看君似是義皇上,直作太初名汝。溪上路,算只有、红尘不到今犹古。一杯谁举?笑我醉呼君,崔嵬未起,山鸟覆杯去。
须记取:昨夜龙湫风雨,门前石浪掀舞。四更山鬼吹灯啸,惊倒世间儿女。依约处,还问我,清游杖屦公良苦。神交心许。待万里携君,鞭笞鸾凤,诵我远游赋。”

2025年1月15日

来自 阿龙书房
2025年01月15日 15:25 山东

阿龙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阿龙丨2025年笔记(13)》 发布于2025-2-12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