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书法艺术的历史长河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他的书法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众多收藏爱好者竞相追逐的目标。
潘龄皋的书法以楷、行书见长,师法颜真卿、刘墉、何绍基等名家,融诸家之长而自成一格。其用笔清雅俊逸,结体宽博舒展,墨色浓淡相宜,既有“帖学”的灵动秀美,又兼具“碑学”的雄浑筋骨。尤其是其行楷对联,笔势如行云流水,章法疏朗大气,被誉为“潘体”,与华世奎、严修、赵元礼并称“津门四大书家”。他的书法风格独特,楷书庄重典雅,行书流畅自然,笔画之间蕴含着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气质。其作品在笔法运用上极为讲究,起笔收笔干净利落,线条富有弹性,展现出高超的书写技巧。在结构布局上,潘龄皋注重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与协调,使整幅作品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其书法深得颜鲁公《争座位帖》的雄浑筋骨,兼融刘墉墨韵的温润与何绍基笔意的奇崛,最终淬炼出“外圆内方”的独特美学。楷书如《朱柏庐治家格言四条屏》,横画取势如弓弦蓄力,竖笔似苍松立雪;行书册页则显“屋漏痕”之妙,笔锋在疾涩转换间透出禅机。这种“碑帖交融”的创造,使他在民国书坛独树一帜,与华世奎并称“北派双璧”。
从收藏价值来看,潘龄皋的作品在市场上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艺术品市场的不断升温,他的书法作品价格也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在拍卖市场上,潘龄皋的对联、条幅等作品屡屡拍出高价,吸引了众多藏家的目光。其作品价格的上涨,不仅反映了市场对其艺术价值的认可,也体现了收藏者对民国时期书法艺术的浓厚兴趣。
近年来,随着民国文人书法收藏热的兴起,潘龄皋作品的市场价值持续攀升。其书法尤以对联、条幅、信札最受藏家青睐,拍卖市场屡现高价。
据公开数据显示,潘龄皋六尺对联在2021年西泠秋拍中以86万元成交,其四屏条幅在保利拍卖中更突破百万元大关。
潘龄皋作品不仅是艺术珍品,更蕴含深厚的文史价值。其内容多书写儒家经典、自撰诗文,字里行间传递着文人雅士的家国情怀与修身之道,如“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一联,至今仍被奉为处世箴言。
近十年间,潘龄皋作品完成从“地域性文人墨迹”到“重要文化资产”的蜕变。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数据显示,其作品年均涨幅达18.7%,2023年保利春拍《行书八言联》以207万元刷新纪录,标志着市场对其价值的重新认知。京津藏家持续深耕“潘体”体系收藏,江浙新兴资本开始关注其江南游历时期的扇面小品,日本东京中央拍卖近年推出“潘龄皋文人圈”专题,其国际影响力逐步显现。
对于收藏者而言,潘龄皋的作品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思想和时代背景,通过收藏和欣赏这些作品,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民国时期的文化风貌和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同时,收藏潘龄皋的作品也显示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它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依然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力量。
潘龄皋这件书法作品(上图)可以看出他用笔清雅俊逸、结体宽博舒展的艺术风格,他师法颜真卿等名家又自成一格,在书法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此幅作品堪称潘龄皋艺术理念的浓缩呈现。观其用笔,清雅俊逸中暗藏千钧之力,起笔多取颜真卿《祭侄文稿》的篆籀意趣,中段行笔似刘墉“绵里裹铁”之态,收笔处又见何绍基“回腕悬锋”的洒脱。尤为精妙的是“横画右上取势”的独特处理,如作品中“風”“氣”等字,横笔如弓弦蓄力,既承袭颜体雄浑筋骨,又融入北碑斜划紧结的节奏感,形成“宽博而不失峻拔”的视觉张力。
在结体布局上,“外松内紧”的空间哲学贯穿全篇:单字外廓舒展如闲庭信步,内部点画却精密似钟表机芯。如“萬”“籟”等复杂字形,通过主笔夸张与副笔收敛的对比,达成“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平衡。这种源自《张黑女墓志》的空间解构能力,使其作品在民国书坛独树一帜。
此作清晰展现了潘龄皋“以颜为骨,熔铸百家”的艺术路径。颜体根基:竖钩的“鹅头趯”法(如“宇”“窮”等字),再现《颜家庙碑》的金石气韵。刘墉遗韵:浓墨处可见“浓墨宰相”的雍容,枯笔处又显《石庵手札》的率真。碑学浸润:字势欹侧取法《张猛龙碑》,方折用笔借鉴《爨宝子碑》。性灵表达:章法疏朗呼应董其昌“淡雅书风”,题款错落彰显八大山人空间意识。
这种“集古出新”的创造,印证了启功先生“潘体乃帖学碑化之典范”的论断。作品中“時”“聲”等字的破锋飞白,更可见其将赵之谦“魏底颜面”笔法推向新境。
潘龄皋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收藏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从艺术价值还是市场价值来看,他的作品都具有很高的收藏潜力。对于那些热爱书法艺术、追求文化传承的收藏者来说,潘龄皋的作品无疑是值得珍藏的艺术瑰宝。
潘龄皋的书法艺术,是民国文人精神的一座丰碑。其作品在拍卖市场的稳健表现,印证了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的双重认可。对藏家而言,收藏潘龄皋不仅是对传统书法的致敬,更是对那个时代文人风骨的珍藏。正如故宫博物院专家朱家溍所言:“潘字如清泉白石,观之可涤尘襟。”在浮躁的当下,这份墨韵中的宁静与气节,愈发显得珍贵。
世说文丛总索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