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强丨夏商时代的两种战马小议 - 世说文丛

王晓强丨夏商时代的两种战马小议

特别声明:本文丛作品多为原创,版权所有;特殊情况会在文末标注,如有侵权,请与编辑联系。

“鞭策”一词今天惯用,“鞭”仍能见到。“策”是什么东西?是古代用于驱赶马匹的工具,通常由竹子或木头制成,有时也会用金属制作。今天出土的商代马策,均有一个向外斜伸的倒钩,这就使它除了前刺之外,还有侧击的功能。这种倒钩对于驾驶马车来说没有必要,它只适合骑兵用来抽打马屁股。学者们在殷墟西区、后冈、郭家庄等多处墓葬中,只发现了陪葬马匹、马具,而无陪葬马车车具,因此判断商代有骑兵,而不是像一些历史书上说的那样,骑兵的使用始自赵武灵王:赵武灵王吸收了胡服骑射的优点,改革了当时日益膨大的车战。
骑兵和乘兵,都是战马。
我认为,“胡服骑射”是匈奴民族的军队特征。匈奴民族是黄帝氏的后裔,也就是说,战国时代的“胡服骑射”,是夏朝国家军队装备的延续,夏朝以后的“胡服”,很可能是黄帝氏的军装,黄帝氏后代之夏朝灭亡了,匈奴族仍然存在,作为黄帝氏的军队标志,存留了下来,可能是为“胡服”。

1.png
图1·此图的下方,是匈奴和汉军冲突图

上图画面左方使节之旁持剑者为中央使臣,使臣身后是执戟的将士。使臣前方施跪拜礼的为边疆的地方官,另一施跪礼的地方官一手持笏,一手抓被捆绑下跪之匈奴头领的头发,向使臣汇报工作。画面右方为汉军骑士驱赶匈奴的战争场面。
值得注意的是,汉军的武器与匈奴有异。匈奴使用的是大弓,汉军使用的是弩机。弩机用于骑射,显然优越于大弓——匈奴的弓弦朝外,显示出大弓在驰射上的劣势。而弩机却是骑兵驰骋战争的利器。可以说,弩机在汉代是终结擅长骑射之匈奴的一种武器。
更值得注意的是,汉代骑兵马鞍上的骑旌——一种小而有长长条带的小旛,它也是汉代骑兵的战争利器,因为它在马匹奔跑的时候随气流飘动,它可以有效地使背后射来的箭矢失去力量和方向。可以说骑旌的使用,也是让匈奴骑兵处于劣势的重要原因。

但是到了东汉,匈奴族的“骑射”也过时了,据青岛汉画博物馆的画像砖反映,匈奴族的大弓不及汉军的连发机弩,汉军“骑旌”的应用,也有效地阻挡了匈奴大弓强箭的射击——骑旌在冷兵器时代准确的名字叫什么,我不太清楚,它安置在马鞍的后方,一如日本冷兵器时代骑兵身上的斗篷:斗篷的抖动,可以有效地使后面的飞箭失去惯性,丧失威力,竟至于没有了射穿目的的能力(图1)。
赵族有名的祖先是造父。造父的五世祖是蜚廉,蜚廉是秦王族的祖先,因为参与商王族的子孙武庚叛乱周朝,而被杀死。而造父却在周穆王平定大汶口文化后裔徐偃王叛乱当中立了大功(大汶口文化是商代文化的准备),就因为他驾车的本领,周穆王便把赵城(今山西洪洞)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及其子孙便以封地命氏,称为赵氏。造父就是普天下赵姓的始祖。 
赵国和秦国,同出于伏羲女娲(伏羲女娲出自少昊氏),其祖上是商朝的国家执政基础,都是周王族一开始认定的对立面,所以秦、赵两个民族领袖们,必须在周初人人心向周王的环境里,小心翼翼地生存。《竹书纪年》载:“夏帝相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马。遂迁于商丘。”
商汤王十一代祖相土发明了中国式的战车——相土的发明,从科技进步的步伐来说,也算是一流的,它至少改变了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格局。所以赵武灵王对“胡服骑射”之改革颇有忌惮,乃至说:“现在我将要让百姓穿胡人的服装,学习骑马射箭,但世人一定会议论我。”(原文见《资治通鉴·周纪·胡服骑射》)。其实他的祖上造父,就是给周穆王驾驭战车的著名御师。那时代车战大大的普及,车战胜算的可能,类似二战时代的坦克,在坦克时代再强调骑兵对抗,也算是一种科技退步吧。
祖上曾经的辉煌,差点绊倒赵武灵王。赵武灵王毕竟是识时务的人,不是刻舟求剑之徒。最终还是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
甲骨文“乘”字象形大人站立在木上,“木”会意木头做的战车。当初木头战车一定威力很大,我猜想,相土发明了战车,回到商丘一定有雄伟的规划,王天下的规划。
《易经·大有》整篇论究了车乘在当时的合乎道德的意义。如“《初九》:无交害,匪咎,艰则无咎。”《释名》:“辖,害也,车之禁害也。”可见“害”通“辖”。“交害”,指开动车轮。《易经》的作者认为,战车不是有益人类正常生活的车,所以他不希望开动它。“艰则无咎”,《易经》作者认为马拉战车开动得越是艰难,人类的麻烦就越少,错咎就越少。《易经》反对依仗马拉战车进行来往的战争行径。马拉战车,是以抢掠为要务之战争之目的。这也从侧面说明商代以后战车发展之快,为何像雨后春笋一般了。
《易经》的作者认为车的发明是好的,只是用车不要用马拉战车,而是用“大车”。《说文》“輦”段玉裁注:“古大车多驾牛,其驾马者谓之輦。”可见《易经》时代,正常载货的牛拉车称“大车”,《易经》时代,“大”当正常、正规、合理讲。所以其《九二》爻辞为“大车以载,有攸往,无咎。”
看来《周易》的作者篡改《易经》是一种老谋深算的行为,你看《九三》爻辞分明和《易经》作者态度略有不同:“公用,享于天子,小人弗克。”“天子”,周人称呼周王是天的儿子,后期殷人称呼商王是“帝”,商人的帝有传承,如颛顼氏、伏羲女娲、商汤、武丁等等。
周人的“天子”有些虚无缥缈,可能殷人并不承认黄帝是“帝”,因而作为黄帝后人的周人只好另辟蹊径自称“天子”。
周人认为战车不能任何人可以拥有,只有周王的爵爷为了周王之利益才可以克动战马驾着单辕车。这里的叙述务必要注意,这和下文“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的商王马政政策有些矛盾。请注意,周人似乎知道哲学一旦字眼上改变,往往会产生“偷梁换柱”之出其不意的效果。

2.png
图2·是陶寺遗址反映夏朝初期殉马的场面。
这也是夏朝军队多是骑兵的反映

3-1.png
图3-1·晋国王族墓地出土的玉雕马匹。

3-2.png
3-3.png 图3-2(上)、图3-3(下)均为商墓出土的剪尾军马

搜狐《2007年,山西古墓出土一具女性骸骨》一文载,20世纪50年代,考古人员在山西襄汾县陶寺村南边发现了一些城墙的遗址。人们就将其称为陶寺遗址。这片遗址至少都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在这篇报道中,刊载了一张殉葬马匹的照片(图2),从当中之殉葬马匹的骸骨分析,至少夏朝初年,马匹驾驶战车并不普及。
一说黄帝所以又叫“轩辕氏”,是他带来了马车,但图2显然都是骑兵用马;大约同时期,埃及战车有些像一只小船,中国战车仅仅车輈的名称似“輈”而已(“輈”一般指车辕)。所以“夏帝相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马”,是一种很大的发明记录:
这种战车一般单辕两马。比起骑兵,的确有一定的优势。估计姒桀的军队——骑兵就是被商汤的乘军打败的。《易经·既济·九三》:“高宗伐鬼方(“鬼方”,匈奴在商朝的族名),三年克之,小人勿用。”《未济·九四》:“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易经·既济·初九》:“曳其轮,濡其尾”、《易经·未济·初六》:“濡其尾”,《九二》:“曳其轮”。上引《易经》里所说的是商代晚期,商王的部队攻打夏朝遗留下的军队,显然是乘兵。夏朝极有可能用的是骑兵。“胡服骑射”很可能就是夏朝“王师”的军容。匈奴族的祖先是黄帝氏。
商代也有一定数量的骑兵,并不是全一色的乘军。
商代的骑兵可能威慑力量远不及乘兵。商祖相土发明战车,一定是因为骑兵之功用不足。
商代的马匹应该是蒙古马种。但从商代留下的玉雕马匹看,不像阿拉伯马种。
对照商代出土的玉雕马,似乎就是蒙古型的马——大头、粗项、短腿(图3-1、图3-2、图3-3)。这些图除图3-1是西周晋国王族墓地出土的俘获商代马匹(这马匹尾巴残损)。其他玉马均出土于商墓,且其尾巴都从尾梢之下剪去了尾鬃,这显然是一种军马的标识。它们和今天的西亚马匹比,显然有明显的差别。西亚的马匹,如阿拉伯马,其特征是翘鼻孔、钓竿似的脖子、细长的腿、稍显后坡的屁股。
据学者说,商代的五个奴隶可以换一股丝,一匹马。
我曾去殷墟丈量驾车的马匹,知道它驾车比较适合——有些矮小,如果身高一米八以上,骑在这种马上的人两腿会接触地面,至少有“马如狗”的感觉,有失军威。然而用它驾车就有了优势。
为了马种的稳定,于是商王制定了马政:
“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这条马政记载在《易经·晋》卦的卦辞上。
 “康”,安、宁的意思。“康侯”,自己同族的领导人;它和“不寜侯”相对,“不寜侯”指不思安宁的自己同种姓的领导人。“锡马”商王赐给的种马,指优良的种公马。“蕃庶”,为了繁衍良马,而用商王赐予的种马与自己养的母马交配。“昼日三接”,大白天、光天化日之下,多次和商王借给的公马交配。“三”,多次的意思。也许商王不允许马匹超过一定的限制,追求尺寸大体上的一致,而定种马的标准要统一。也许为了马匹的优良,诸侯们有自己选种的追求,这在当时不被允许。
周人篡改《易经》为《周易》,知道统一型号的马匹需要“公用,享于天子,小人弗克(‘小人’不可改变种马的规格)。”因此周朝马政也会同意商朝的种马统一的策略。
《易经·晋》:“晋”字,甲骨文从日从至,“至”字象形箭只,借代兵器。在商代,军事人员的集结必须在白天,否则违背天意,不道德,不吉利。所以《晋·九四》爻有“晋如鼫鼠,贞厉。”——动用乘军作战,就应该在光天化日之下,大大方方地进行,如果和鼠类一样偷偷摸摸地进行偷袭,是要倒大霉的!
殷商王师战术落后了。他们不知道该改革而不改革,是要亡国的。
果真,周人就是利用了殷人的迂腐并策略的坚持,进行了夜晚的偷袭,牧野之战,灭亡了商朝。
赵武灵王真聪明。
黄帝的后裔可能靠骑兵建立了夏朝,炎帝的后裔靠乘兵建立了商朝。匈奴族靠骑兵威胁了汉朝,又因为小小的弩机、骑旌而成了外邦人,悲夫!


王晓强更多作品
世说文丛总索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转载或复制请以 超链接形式 并注明出处 世说文丛
原文地址: 《王晓强丨夏商时代的两种战马小议》 发布于2025-2-18

评论

切换注册

登录

您也可以使用第三方帐号快捷登录

切换登录

注册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sitemap